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的建議

關於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的建議

在地質找礦改革與發展的討論中,我們在“十壹五”期間海洋地質調查的基礎上,研究了2011 ~ 2020年海洋地質調查的要求,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的建議。

壹、十壹五期間中國海洋地質調查總投資和總工作量

2006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海洋地質工作圍繞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油氣和水合物資源調查、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海砂資源調查與評價,開展了海洋調查、綜合研究與實驗模擬。

(1)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重點調查4幅1: 1萬幅、1 1: 25萬幅地質和地球物理綜合圖件的編制。總投資約2.63億元,已基本完成兩張1: 1萬圖的調查和1: 1萬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的編制。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

表1 2005-2010海域地質工作量統計表

(2)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

開展重點海岸地區環境地質基礎調查、主要河口海岸地區地質環境監測、海岸濕地系統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海洋地質環境演變綜合研究,2006-2010總投資8700萬元。投入的物理工作量見表2。

表2 2005年至2010年海洋環境地質工作量統計表

(3)海砂資源調查

開展了中國近海重點區塊海砂資源調查評價、開采環境影響評價和海砂資源探礦權設置規劃。南海珠江口、東海舟山、黃海成山頭的海砂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已經完成,渤海遼東灣的調查工作正在進行。“十壹五”期間,海砂調查總投資* * * 3400萬元。

(4)石油、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調查

重點調查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油氣水合物。以地質調查、油氣戰略選區項目、國家海洋地質專項為支撐,總投資20多億。

(5)其他

“十壹五”期間,國家海洋局“908”工程開展了近海海洋地質環境調查和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總投資約2.5億元。海洋地質在海洋科學考察和資源調查方面的投入約為2-3億。

2.2011至2020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的總需求

21世紀,地球科學從陸地發展到海洋,成為海陸結合的“地球系統科學”。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壹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和科技競爭的焦點。為了緩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困境,世界各國政府出臺了壹系列海洋政策,加強了對海洋的調查研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過去的50年裏,中國的固體地球科學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重點壹直在陸地上,而海洋則相當薄弱。我國海洋地質工作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落後於陸地地質工作,形成了“內向型”的地球科學格局,難以適應當今世界把地球作為壹個整體系統來研究的地球系統科學新形勢。

隨著國家對海洋地質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土資源部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承擔者,應該全面覆蓋海洋這塊“藍色國土”,應該成為國家海洋地質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承擔者。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海洋基礎地質、礦產資源地質和生態環境地質為基礎,研究制定國家海洋地質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加強涉海機構能力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戰略。

(壹)2011 ~ 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的需求

21世紀,海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海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20%,在社會經濟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的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海洋區域地質基礎信息保障

迫切需要盡快完成我國海域1:1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開展重點經濟區沿海和近海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完善我國海洋基礎地質信息,為國家權益、海洋軍事、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和海洋發展規劃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

2.油氣資源保護

迫切需要加大我國近海油氣資源勘探力度,在新領域和深層新視野(中、古生界地層)尋找新的油氣資源,完善和穩定近海現有油氣開發儲量,提高油氣資源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在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取得突破和新發現,提高資源儲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相應的勘探開發技術;迫切需要加快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和開發領域的試生產。大力提高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水平,科學評價其在中國“後石油”時代的資源延續能力。大力開展水合物開發技術研究,開展試生產和環境影響評價;迫切需要開展海域淺層天然氣勘探開發評價技術研究,開展資源調查評價,科學評價淺層天然氣資源開發潛力,開展開發技術實驗研究。

3.固體礦產資源保障

調查和評價近海海域的砂石資源,以滿足沿海地區建設、填海和海岸保護的需要。開展回填用砂泥資源調查,科學評估砂泥開采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調查海岸帶和近海重砂礦資源。開展以鈦鐵礦、金紅石和鋯英砂為主的重砂資源調查,為資源評價、科學開采、海岸帶規劃和環境保護服務,科學規劃和防止無序開采造成的環境影響和破壞。進行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迫切需要加快國際海域和大洋中脊多金屬結核、結殼和熱液硫化物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為我國申請新的國家海底采礦服務,加快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4.海岸地質環境保護

2008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批準或發布了11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在原有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遼寧沿海、天津沿海、黃河三角洲、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海南國際旅遊島等區域發展規劃相繼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這些戰略規劃涵蓋了沿海地區的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重要工作內容。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迫切需要突破資源保障和空間拓展的瓶頸約束。壹是大力開發沿海地區的資源,包括傳統礦產資源、地下水、地熱能、風能等新能源、海水和鹵水化工資源、海洋漁業資源等。加強地質資源調查,支持支柱產業發展刻不容緩。二是向海洋空間拓展,大力發展港口和臨港產業,開發建設沿海新城、核電和重大涉海項目。迫切需要開展沿海地區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評價,為沿海建設和發展提供地質科學支撐服務。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①大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薄弱,現有地質資料不能滿足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詳細規劃的需要;(2)海陸地質調查分離,海岸帶尤其是潮間帶存在較大空白帶,是海洋工程建設和填海造地的重點範圍,但基礎地質工作嚴重不足;(3)沿海地區地質環境惡化、地質災害頻發應引起高度關註,建設沿海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迫在眉睫;④海岸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壹些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脫離海岸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⑤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低。壹方面,地質資料歸地勘單位所有,對管理部門的技術支持不足;另壹方面,壹些地質調查對象的服務性不強。

因此,開展以重點經濟區為核心的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地質災害監測和地質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十二五”前半年,繼續完成海岸帶地質環境中等比例尺調查,推進重點區域大比例尺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整合歷史資料,開展陸海聯合測繪,盡快提交壹批應用性強的國家和地方基礎地質圖件,為海岸帶建設規劃和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建立海岸地質災害監測體系,開展地面沈降、海岸侵蝕、地下水汙染、海平面上升、地震、滑坡、風暴潮、海水入侵等各類地質災害監測,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開展全球變化對海岸地質災害影響評估和應對機制研究,減輕海岸地質災害的社會經濟影響。

5.海洋地質調查和研究能力保障

繼續大力發展海洋地質調查與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與解釋、信息系統建設等多種技術方法,在海洋地質調查的範圍、工作內容、深度和精度等方面取得突破。

積極推進海洋地質裝備能力建設,包括加快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船的建造和更新,加快海洋調查儀器設備、海洋測試分析設備、海洋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解釋設備和軟件的采購和引進,大力提升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能力。

6.海洋地質科學的發展

繼續探索海洋地質科學的重大科學問題,在中國海域及鄰區海洋地質演化和資源環境效應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指導海洋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和地球科學理論發展。

(2)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調查的影響因素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促進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需要各部門強化海洋地質工作意識,加快海洋地質調查進程。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洋地質工作也將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國際上,各國的海洋地質工作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完成了海域和大陸架區域1: 1: 25萬的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目前海洋地質工作主要是開展專題調查,如油氣資源調查、海底地形精細測繪、海洋災害調查、海岸環境地質調查、海底生境調查、地質災害監測等。另壹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洋地質調查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新技術方法的應用促進了海洋地質科學的發展,如深海鉆探、海底觀測計劃、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等等。其次,隨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沿海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沿海地區脆弱的地質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使得海洋環境趨於惡化,沿海地區地質災害不斷加劇。同時,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人類和經濟對海洋地質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生命財產的損失日益增加。因此,海岸帶和海洋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在海洋地質工作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3)2011至2020年完成海洋地質調查所需資金。

據測算,除2008 ~ 2010年已經開展的工作外,海洋保護工程總體實施方案還需要國家投入70億元調查費用和20億元設備建設費用,用於第壹階段工作任務(包括油氣資源調查、區域地質調查、海洋沙資源調查和海岸環境地質調查等)。)2015之前。本方案中海岸帶地質工作的工作量與實際需求相差較大,不考慮水合物調查。因此,綜合考慮,“十二五”期間海洋地質工作調查研究經費總量應安排在90億左右(此處未考慮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投入)。此外,全面落實“十二五”期間20億元裝備建設費用,加快裝備能力建設。

2016-2020年,繼續開展中大型海洋礦產資源和環境地質調查,以及油氣和水合物資源調查,重點區域、油氣等。考慮到現有工作水平,“十三五”期間調查研究投入應維持在50億元左右,裝備建設費用維持在20億元。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壹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和科技競爭的焦點。為了緩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困境,世界各國政府出臺了壹系列海洋政策,加強了對海洋的調查研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據測算,我國落後海洋發達國家20年左右,我國海洋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國與7個鄰國或相向國家存在邊界糾紛,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唯壹的辦法就是加強海洋地質工作。

(壹)海洋地質工作相對落後

隨著國家對海洋地質工作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強海洋地質工作,先後開展了126、215、118、420、429、920、908和專項地質調查,取得了重要成果,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但與國家和其他涉海系統的需求相比,國土資源部門海洋地質工作發展速度慢,隊伍規模小,投入比例低,裝備水平低。特別是許多重大國際海洋地學計劃和海洋地學項目,包括國際海底和極地項目,大多被邊緣化。

(二)人才隊伍規模不足,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土資源部門從事海洋地質工作的隊伍遠遠不能滿足全國海洋地質調查的要求。海洋地質調查單位只有兩家——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000多人的隊伍,陳舊的設備,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人員隊伍建設受到嚴重制約,與當前科研任務和地質調查未來需求嚴重失衡。迫切需要加大人員隊伍建設,加快人才引進和隊伍建設,以基本滿足地質調查科研工作的需要。

此外,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學科領軍人才短缺,還表現在高技能海洋調查專業人才、數據處理解釋人員、測試分析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嚴重短缺。人員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調查研究工作和地質調查科研任務的完成。當前,迫切需要加快高端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加快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

(3)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嚴重不足。

目前,海洋地質調查機構存在海洋調查船和調查設備不足、技術手段不全、現有設備老化、海洋地質調查任務繁重等突出矛盾。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例。目前只有1600噸級海洋地質調查船,而每年有10 ~ 18艘調查船被租用用於實際工作,調查平臺嚴重不足。主要海洋物探調查設備壹般為單套,備用設備不足,調查保障能力弱。而且沒有油氣資源調查和海洋工程鉆探船等綜合物探調查船和設備,也缺乏新的技術裝備,如海底地震、大地電磁、灘海地震、水下目視和深水遙控調查設備。加快調查船和船載設備建設刻不容緩;另外,設備改造沒有固定的資金渠道,改造沒有正常的資金保障;特別是在目前的調查研究經費中,對設備更新的控制太緊。在沒有其他資金來源和保障的情況下,不允許安排更新和維護海洋調查設備的必要費用,缺乏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基地建設嚴重滯後。

目前,海洋地質調查單位科研基地空間嚴重不足,極大地限制了海洋地質調查的發展和學科建設。同時,隨著人才隊伍的逐步擴大,對辦公和科研用房的需求將繼續增長。“十二五”期間,上述需求與資源的矛盾將進壹步凸顯,迫切需要加快基地建設,包括科研實驗基地建設、調查碼頭建設、職工住房建設等。目前基地建設的首要困難是建設用地和資金問題。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例,該所僅有18畝土地,辦公和科研用房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專用調查設備實驗室、分析測試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模擬實驗室、巖土工程實驗室、地震處理解釋實驗室、海洋地質資料信息中心、地質樣品庫、圖書館、科普實驗館等空間嚴重不足。

四。關於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結合全國海洋地質工作形勢、部委局海洋地質工作管理現狀、海洋地質科研院所發展現狀和需求,提出以下建議。

(1)有效推進全國海洋地質工作統壹部署。

國家海洋局是國土資源部管理的專業局,地質調查局直屬國土資源部管理。國土資源部有條件在國家層面對海洋地質工作進行統壹規劃、統壹部署和統籌協調,深化機構改革,推動形成科學合理的海洋地質工作運行機制。司局要站在國家層面指導海洋地質工作,明確海洋地質工作的協調和組織實施。由於我國海洋地質工作起步晚、基礎薄弱,各部委局要從戰略高度把海洋地質工作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大力氣研究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加強地質調查隊伍能力建設,把隊伍能力建設作為推動國家海洋地質工作發展的基礎。此外,還要做好國家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隊伍的協調工作,加強聯系,密切溝通,共同努力,務實推進。

(2)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海洋地質調查的投入。

海洋地質調查投入大,對設備和人員資質要求高。國家應該把重點放在公益基金上。地方政府也要投入壹定比例的資金在沿海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環境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和海岸地質災害監測。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協調。“十二五”期間,地方對海洋地質工作的投資應占全國總投資的20%左右。隨著“十三五”期間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自身發展需求的不斷增加,地方政府對沿海地質工作的投入應適當增加,達到工作總成本的25% ~ 30%左右。

(3)加強海洋地質調查人才隊伍建設。

各司局要制定海洋地質調查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合理調整人員編制,增加人員數量,加快人才引進,適時制定和出臺鼓勵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和機制,為人才引進創造條件。壹是制定人才隊伍規劃,爭取國家對人才隊伍建設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對未納入創新體系的海洋單位,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獲得支持;第二,人才隊伍建設必須依托地方科研項目制定相應政策,保證人才隊伍建設。比如,在重大專項中,可利用壹定比例的項目研究經費設立人才引進開放課題,為人才引進預留經費渠道和條件,在國家預算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加強團隊建設和引進;三是加強後備人才培養。推進研究生院建設,制定相應政策,確保局屬和部屬科研單位可以通過研究生院招生。同時,要努力推進國土資源系統博士後工作站建設。切實提高人才隊伍的綜合實力,建設壹支高素質、綜合性的海洋地質調查專業隊伍,以適應海洋地質調查事業發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進基地建設和能力建設,解決發展瓶頸。

海洋地質調查船和基地設備投資大,僅靠更新通常的地質調查設備難以解決問題。要特別爭取國家大型裝備(如測量船等)建設的投資。),加快海洋地質調查裝備建設,形成長期穩定的使用維護投入機制,以修促購。同時爭取國家政策,適度放寬項目預算中設備投資的比例。以項目為依托,制定建設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對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投入。爭取國家對野外地質科學實驗站的穩定投入,保持國家對地質調查經常性投入的穩定增長。

(五)提高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加快海洋地質調查機構建設。

建議各部委局加強對沿海經濟建設的服務能力,深入研究海洋地質工作的規律和需求,加快落實“北方海洋地質調查中心”建設的相關規劃、政策和保障措施,在調查船、裝備建設、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政策和資金支持,推進青島海洋地質大地測量中心建設,為該局統籌全國沿海地質工作做好支撐。同時,要切實解決制約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發展的基地建設問題,特別是要大力支持和幫助協調推進基地建設項目的立項和建設用地。還要積極推進國家實驗室、部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解決調查能力、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等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

(原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10第54期,作者與余、朱、王、秦嶺合作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