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節日的強強聯合,也讓電影《我的人民我的家園》成為整個檔期中最貼切、最有情懷的壹部。
《我的人民我的祖國》(以下簡稱《故鄉》)延續了去年國慶檔《我的人民我的祖國》(以下簡稱《祖國》)的創作模式,依然是幾個導演制作的類似題材的短片,然後組合成壹部故事片。
短片分別是(按時間順序):寧浩導演的《北京好人》、陳思成導演的《從天而降的UFO》、Xu zhēng導演的《最後壹課》、鄧超&;俞白眉導演的《回家的路》,顏飛&;彭大墨的馬良。每部短片長約25分鐘,全片135分鐘。
《故鄉》相比《祖國》沈重的歷史劇,更傾向於現代喜劇,歷史包袱更少,態度更開朗輕快。相比之下,題材選擇相對狹窄,五部短片在結構上非常相似,都是從城市到農村的“回歸”路線。
《故鄉》的所有短片都是以當代為背景,從醫療、旅遊、教育、扶貧等角度展現城鄉差異和社會進步。因為是主題構圖+商業喜劇的模式,所以整部電影都洋溢著壹種極其樂觀的現實主義氛圍,壹切困難都可以克服,壹切誤會都可以消除,每壹滴眼淚都可以抹去,每壹個靈魂都像金子壹樣閃閃發光。
寫作、編輯和排版
《故鄉》作為壹部短片合集,並不承擔“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重任。創作的概念似乎沒有《祖國》那麽局限,它更平民化的姿態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其實它的視角更單壹,創作難度更大。
《祖國》面向70年歷史,有針對性地講述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每個時間段和段落的故事核心都不能變。開國大典,香港回歸,國慶閱兵等等都是必須要描寫的對象。
然而,祖國的外部形式的類型和風格可以自由選擇。管虎的強劇情技術流,陳凱歌的悲情劇,徐哲寧郝的大眾幸福,張的愛情悲劇...時間線上的每個點都是固定的,但導演可以在每個點上塗上不同的顏色。
“故鄉”正好相反。五部短片在時間軸上基本都描繪了同壹點——改革開放30年後經濟發展和時代劇變的瞬間,畫筆上的色彩也差不多——都是積極向上的喜劇風格。
在這種風格下,創作者其實只有壹個選擇,就是在喜劇的體裁上盡量挖掘,盡量擴大每個故事的地域差異。
所以,妳會看到,寧浩創造了壹部經典的“身份互換”的荒誕喜劇,陳思成拿出了壹部自己壹向擅長的“偵探”懸疑喜劇,Xu zhēng試圖創造壹部笑中帶淚的“真人秀”喜劇,鄧超的公路喜劇壹路醜,麻花FunAge利用地域錯位創造了壹部夫妻“異地戀”的浪漫喜劇。
故事發生的地理環境也橫跨中原、江南、貴州、東北、西北。
這種處理,壹方面積極反映了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革命和東北規律的要求,另壹方面也是讓拍出高票房喜劇片的導演們盡可能地接近自己最能駕馭的喜劇風格。
總的來說,五部短片的質量還是良莠不齊的,但是由於以上原因,也有壹些類似的問題。
主要矛盾:善意的謊言
首先,內容的含義比較淺。因為正能量是必須要表達的,諷刺這個喜劇真正的核心是發揮不出來的,甚至沒有人可以被諷刺。主要矛盾幾乎都是“誤解”或者善意的謊言。
仔細分析妳會發現,五部短片雖然在形象構成、戲劇傾向上有風格差異,但劇情核心其實是壹致的,都是所謂的“騙子”喜劇。
《北京好人》中,張北京騙醫院為表弟爭取社保。
在《壹個UFO從天而降》中,黃大寶和村長、富人壹起欺騙電視臺,隱瞞UFO的真相。
在《最後壹課》中,兒子和全村人制造了壹個假象來欺騙這位曾經的鄉村教師的父親,希望他能恢復記憶。
在《回家的路》中,喬欺騙老同學,並假裝富有,希望贏得商業合作。
在馬良,她的丈夫馬良想盡壹切辦法假裝在俄國學習,對妻子隱瞞他去農村當支部書記的事實。
而每壹次“欺騙”都有非常正當的理由,也有不涉及道德批判和是非觀念的善意和愛。影片中的每壹個“騙子”也是超越個人利益,為了幫助他人(家鄉的親人)或其他群體(家鄉本身)而不得不做出的“欺騙”。
這樣,全片在基本的情感轉折上是壹模壹樣的,就是:矛盾——開始欺騙——發現真相——誤會消除。導演們似乎沒有時間也沒有意願打破這種常規。我甚至恨不得在最後壹刻留下懸念(誤會和欺騙產生的矛盾)來打破它。有些短片開始半路戳破謊言的泡沫,試圖在背後積累和解和理解的感情,生怕抒情的力量不到位。
描繪對象:我的家鄉在哪裏
其次,場景的單調和理想化也是該劇思維單壹造成的。為了展現“家鄉”——基本上指的是農村——全面脫貧、面貌壹新的美好生活,幾部短片不約而同地把目標對準了以旅遊開發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富裕鄉村或城鎮,仿佛中國農村除了靠秀美山川沒有其他致富之路。
只有《回鄉之路》選擇了依靠農林脫貧的西北農村,還處於開拓市場的“發展中”階段。而《北京好人》選擇了醫保這個更小的切口,也沒有刻意描寫家鄉。
到了江南就是旅遊景區,到了西北就是沙塵暴和水土流失。某種程度上,這種對家鄉地域的選擇,也可以從側面證明,這些生活在大城市,偶爾逛逛景點的大導演,在“城鄉差別”的時代大課題面前,還是過於狹隘,已經開始與壹些現實生活脫節。
這種脫節還表現在導演面對“城鄉”話題時的利己主義:電視臺下鄉探案,企業家從國外回國為父輩尋根,直播明星帶貨回國參加校友會,畫家下鄉支援村幹部建設。也就是說,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導演只能拍攝“從城市到農村”的故事,沒有“從農村到城市”的概念,也沒有“永遠在農村”的選擇。
視角都是都市人的發散視角,也有壹種從高到低的俯視態度。城市很好,但是回到家鄉發現家鄉變化很大,沒有想象中那麽差。而且,通常是城市人拯救或幫助自己的家鄉,並從這種行為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和情感上的圓滿。
短片敘事
祖國是7個短片(***155分鐘),家鄉是5個短片(***135分鐘)。後者的每壹個短片都更長,故事也更完整。
將各個短片之間的“過場”連接起來,《故鄉》采用手機分屏的形式進行過渡,相比《祖國》中用筆在紙上寫信的方式,明顯增加了科技含量和新時代的氣質。
如上所述,電影的質量其實是良莠不齊的,並沒有維持在壹個相當的水平。但是《故鄉》的短片與《祖國》相比,質量差距並沒有《祖國》的段子那麽大。
作者個人對“故鄉”短片的排名是:
北京好人>馬良>最後壹課>壹個UFO從天上掉下來>回家的路。
具體的認知肯定會有爭議,但總體來說,好人和馬良屬於第壹梯隊,後三者屬於第二梯隊。
北京好人
導演:寧浩主演:葛優、張展翼等。
寧浩還是很穩重的。作為同時參演《故鄉》和《祖國》的兩位導演之壹(另壹位是Xu zhēng,恰好是兩位擅長拍喜劇的導演),他也是《故鄉》的總導演。他延續了張在祖國北京的故事,依然以這位北京大叔的形象講述著他的“奇遇”人生。
《北京好人》具有經典荒誕喜劇的結構,兩個主角,壹個世故,壹個單純,在各種錯位中交換身份,制造出不斷的笑料,從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馮小剛甚至卓別林的影子。
它的優勢在於人物塑造。日常生活中,張北京還是有點小氣,喜歡鉆空子。他的正直和善良是埋在心裏的,不到過不去是不會輕易顯露出來的。影片中,各種看似體制敵人的“邪惡”行為,卻有著壹種不屈不撓、混雜的生命力。那麽慷慨的救濟就是另壹種瀟灑的古代騎士精神。最後,要知道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因為自己的無知和農村現狀的差距,完全是白費力氣。狡猾的小人再次出現,帶著極大的興趣和希望再次踏上了“返璞歸真”的道路。
整個故事和人物性格走向都比較完整清晰,沒有刻意推到道德的制高點。無名小卒就是無名小卒。除了知道自己的家鄉變好了(影片主題從側面淡淡帶出),還是原來的他。最好不要吃虧,他身上充滿了人的味道。
壹個不明飛行物從天而降
導演:陳思成主演:、王、、王燕輝、王迅等。
陳思成的短片基本上是“偵探唐人街+瘋狂外星人”的組合,充滿了錯落有致的華麗山寨情懷,符合他壹貫的導演風格。故事裏用了很多很有範兒的橋段,比如常見的老黃牛破車,成龍式的滾球。
起初,陳思誠試圖將電影變成壹個懸疑故事,主要探討UFO的出現是否是壹種吸引旅遊經濟的商業欺詐。但在影片進行到壹半之前,這個懸念已經被他自己徹底打消了。起初固執的黃波主動投案,事件曝光後開始擔心經濟損失。他和村長開始騙電視臺,騙了幾場,謊言又被揭穿了。由於山區的地理限制,故事轉向了愛情故事。最後,焦點落在只有發展高科技和建設家鄉才能實現愛情這壹事實上,從而為接近主題做出了努力。
整個劇情和情緒壹波三折,來去匆匆,缺乏連貫性和基本立場,完全依靠鬧劇式的動作喜劇場景撐場,角色標簽化嚴重離譜。,
最後壹課
導演:徐哲明主演:魏凡、徐哲明、張譯等。
這部短片被稱為全片最哭的部分,也是攝影風格最強的壹部。
劇本的想法其實挺宏大的,試圖通過壹個失憶老人的心理層面來反映過去和現在家鄉的巨大變化,通過尋找過去來尋找自己(內心的故鄉)。往事不可重演,證明當初的希望其實已經變成了現實。
我覺得很可惜,壹是前兩段的割裂感很嚴重,二是整體節奏太飽滿。密集的臺詞和眾多角色的速度,讓整個氛圍變得異常嘈雜和混亂。而這種填鴨式的信息,使得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變成了除魏凡之外非常扁平的工具人。
回家的路
導演:鄧超、俞白眉主演:鄧超、燕妮、奧利維亞等。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最後壹課”之後,回家的路有了壹種平和淳樸的氣質。穩定的線性敘事和公路片的常規格式,表面上看是壹個猥瑣油膩的假富豪,試圖用醜陋的方式吸引曾經的同學投資創業。後來被反轉成壹個農民企業家投身家鄉建設的勵誌故事。
《故鄉之路》其實是《故鄉》最正面的題材電影,但也是最薄的壹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在於離開家鄉成名的主播明星和在家鄉打拼的創業者之間相互認知偏差造成的喜劇效果。可惜的是所有的橋都又舊又無聊。
在最後的反轉中,以壹種最不戲劇化的方式揭開了懸念——讓壹個學生在講臺上從頭到尾講述主角的真實身份和經歷,配以倒敘式的畫面解讀。這種過於直白的嘩眾取寵和不加掩飾的“價值”,讓整個短片的結構非常令人望而卻步。這樣的話,我相信燕妮飾演的明星主播,即使之前沒有遇到鄧超,即使看到這麽感人的故事也會熱淚盈眶的幫助他,讓前半段所有矛盾沖突產生的情感和思想的碰撞變得非常蒼白,空洞,沒有意義。
馬良,神奇的筆
導演:顏飛、彭大墨主演:沈騰、瑪麗等。
就完成度而言,馬良可能是《故鄉》中最好的壹部,喜劇效果最突出。
Mahua FunAge在小劇場磨練出來的經驗和技巧,在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中顯示出了更大的優勢。故事圍繞“妻子發炎”的矛盾,通過分隔兩地,利用手機視頻對話,制造了壹系列非常緊湊荒誕的搞笑事件。小屏幕的狹小視野和網絡的通暢程度成為笑點的來源,非常貼近生活,非常有想象力。
唯壹不足的是,馬華·福那格的作品往往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諷喻性,而這壹條基本沒有空間,導致人物關系失去了現實主義。畫家當村支書是壹種戲劇性的想象,但壹旦缺少了反諷的主題,整部電影就會有壹個不接地氣的夢。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