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校園規劃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校園規劃

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於2001年3月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01年9月正式開學。是甌海區教育局下屬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學校位於溫州市鹿城區水新路252號。教學樓是浙江省壹級重點中學甌海中學的校址。

學校的前身是甌海區景山中學、甌海區澤雅中學、甌海區藤橋中學(現屬鹿城區)。甌海二中的組建是按照甌海教育局“移壹校,盤活所有”的校網調整原則進行的。學校的成功創辦,實現了甌海區高中和初中的完全分離,為甌海區普通高中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學校在2005年前完成了三大任務:2004年通過浙江省A級普通高中評估驗收,2005年通過溫州市重點高中和浙江省三級重點高中評估驗收。近年來,學校還獲得了“溫州市文明單位”、“溫州市綠色學校”、溫州市、甌海區市等榮譽稱號,現已成為甌海區、溫州市頗具影響力的普通高中。(壹)樹立了正確的辦學理念

1,確定了“崇真成德”的辦學理念。

辦學的關鍵是人,本質是和諧發展。以人為本是出發點,和諧發展是歸宿。

追求學生、教師、學校的和諧發展,為學生的和諧成長奠定基礎,為教師的專業提升提供環境,改革學校教育的發展。崇尚真理、厚德載物,以“崇尚真理”作為教育教學的行為準則,講求務實的校風、樸實的教風、踏實的學風;以“修德”為發展目標,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特征,全面培養人的素質,培養和諧發展的有用人才。

2.確立了“嚴謹、誠信、求實、求是”的校訓

校訓的核心是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1150—1223),晚年定居溫州水心(學校所在地),著書講學,被稱為“水心先生”。“務實而不退縮”,反對陳腐觀念,不迷信權威思想,不註重歷史依據,不照搬前人做法,勇於開拓創新;“求實”,踐行政治、道德、品德,以“嚴、誠、真、實”為修身、齊家、修德、治學的要義,追求現代教育理念與歷史文化內涵的結合。

唯嚴:認真,嚴格,嚴格,嚴格,嚴格,嚴格。

誠實:誠實,真誠,誠實,簡單和真誠

實事求是:實幹、實效、實證、實用。

求真:真意、真言、真理、真知、真心、真理。

3.明確行為目標:行為規範,管理精致,育人和諧。

堅持建設文明學校、依法治校、改造活校、科教興校的方針。要從管理和教育的本質和細節入手,註重過程和細節,做到精細管理、精致教學,追求教育的精致品質,以和諧的校園氛圍、和諧的育人方式促進人的和諧發展。

(2)實施了四大工程。

學校事務管理項目

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追求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既註重制度對人的約束,又營造和諧的人文關懷氛圍。

1,加強了學校領導班子的建設,提高了領導班子的業務素質,提高了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成為壹個凝聚力強的學校改革發展的帶頭人。

2、整理和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壹些沒有執行的制度要重新調整,大力執行,壹些管理死角要在健全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強。按章辦事,用管理規範來規範教學秩序,落實學校管理制度。

德育管理項目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形成全員參與的德育機制。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高班主任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加強“德育導師制”管理,完善評價機制。形成德育體系,從環境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育、榜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六個系統進行德育。

2.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德育滲透作用。結合學科特點,將思想教育納入學科教學內容和過程,有效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體系。

3.做好學生行為的培養。以文明禮儀為切入點,狠抓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深化學生德育評價“千分卡”制度,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德育標兵評選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好值日生班級管理工作,形成有特色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新局面。

4.創造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追求德育管理的道德內化,註重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在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磨礪人的品格。

教學科研工程

1,培養出來的青年教師。為了使壹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我們應該把關心培養和信任使用結合起來,嚴格要求,積極引導。給青年教師送溫暖,中年老教師給青年教師送“梯”,實行“傳、幫、帶”。給青年教師壹個沈重的負擔,讓他們在教學壹線擔當重任,發揮創造力,銳意進取。

2、建設壹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從四個方面提高教師素質。①教育思想素質。繼續深化“教師之魂工程”,鼓勵教師“尊師重道,建設教師之魂,培養教師形象,培養教師開放的知識結構和對新知識的敏感性。②文化素質。為了有助於教師的自我完善和教育的發展,采取校本培訓和專業進修的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③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定期開展教學競賽,積極推廣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教育觀念,夯實基本功,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藝術④教研能力和素質。以科研和教學改革為導向,培養專家型教師和學者型教師,真正做到“研究型學校”。

3、實施名師工程。選拔培養了壹批教學能手,培養了壹批教學新秀和學科帶頭人。具體措施是找苗子,明確對象;及時總結,不斷完善;結對互助,互相促進;政策傾斜,設立教學科研專項資金,鼓勵創新。。

4、規範了教學秩序。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執行新課程標準,營造穩定和諧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落實教師考勤制度、教師備課標準、班級異常情況登記通報制度、教學常規檢查制度等。,嚴格遵守校規校紀,大力端正教風。落實“學生學習常規”、“學生作業常規”、“晚自習管理常規”等制度,大力端正學風。為教學的各個環節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5、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根據《教學常規管理辦法》、《教師考核要求》等相關文件,加強常規檢查評估,不斷提高教學活動質量和水平。完善《教研組評價條例》和《教師評價辦法》,積極打造促進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有效發展平臺和載體,為他們充分發揮才華提供足夠的空間。

6.改革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改革主要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的改革。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人,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自學和自主的方法和機會,增加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既要求教師面對所有學生,又要註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層次提升。

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改變只註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註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體驗。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學方式從傳授轉向探究,單純的知識灌輸應該是知識、能力、情感、意義的綜合吸收。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水平最重要的環節。建立好的優質課程的綜合評價標準,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建立評價標準:壹是考察課堂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第二,測量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的效果;第三,反饋學生的註意力、吸收率、鞏固率、內化程度。

7.優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結果做出的價值判斷。通過教學評價,可以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活動,強化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規範教學測試制度,落實學分管理措施,對補考和復試做出明確規定。加強動態評價,確保動態評價的有效性。

後勤保障工程

1,改善教學設施。繼續完善圖書館建設,繼續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特色的打造,根據學校有限的發展場地合理調整校園布局,打造精致校園。

2、規範了後勤保障機制。進壹步強化各項措施,使學校的財務管理、物業管理、設施維護、校園綠化、實驗管理、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總務管理等工作規範化、制度化,進壹步提高服務質量,形成嚴謹、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1,文化背景相對不足。雖然學校的演變歷史悠久,但可依托的文化背景並不雄厚。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雖然我們盡力挖掘本地資源(水心先生和永嘉學校)來豐富校園文化氛圍,雖然外部的文化氛圍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來,但要達到內部的人文知識還需要時間。學校尚未形成鮮明的校風。由於辦學歷史較短,學校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加入25年規劃的辦學理念、管理理念、辦學目標都是自上而下的,沒有必要的宣傳就難以深入師生的內心,從而難以內化其行為。這壹制度影響沒有得到重視。由於制度多而雜,運行機制不暢,制度的執行力不強,威力不大。尚未形成有特色的課程文化。由於高考任務重、認知偏差、教師水平有限,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文化尚未形成,尤其是校本課程薄弱、平淡,高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失序。

2.缺乏學校基礎。學生不理想。學校雖然位於市區,但有壹定的地理優勢,對甌海地區的考生也有壹定的吸引力。但是前面有兩個省級重點高中,學校吸引不到真正的優勢生源。和市區的壹些學校相比,學生的錄取分數差距還是挺大的。辦學經費相對不足。雖然學校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學校的基本建設可以得到上級部門的撥款,但是總體的撥款額度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自籌資金的渠道非常有限。資金相對短缺將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事實。校舍狹小,教學樓門窗等設施陳舊。部分房間已被甌海電大借用,難以安排專用教室和考試場地。

3.教育教學的內在動力不足。壹是管理的科學民主制度有待完善,二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待深化,三是學科品牌、教學質量品牌和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進壹步加強。第四,濃厚的教研氛圍尚未形成。由於教師教學任務重,認識不到位,由於職能部門服務意識不到位,工作思路受限,教研活動沒有制度化、主題化、有效化、主題化,教研氛圍不濃,效果不佳。第五,積極的評價機制尚未形成。由於學校人員結構復雜,良莠不齊,考評方案和結構性薪酬方案陳舊,考評不合理,分配不科學,考評機制缺乏正向引導。

4.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進壹步加強。學校還沒有培養出專門的後勤團隊。由於外來務工人員增多,服務意識差,水平低,再加上分配不均,教師的師德教育不到位,導致後勤隊伍懈怠、低效、堪憂,嚴重影響教育教學。高效務實的行政團隊尚未形成;由於評價不科學,兼職任務重,存在重教輕政的傾向,工作不務實,執行力不強;尚未建成壹支技能精湛、師德高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