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鄭成功幾經波折,發動了沿海北伐的反清戰爭。然而,鄭成功的北伐軍正是在南京遭受了最慘痛的失敗。
戰無不勝,兵臨城下。
1659年5月4日,鄭成功以舟山為營,出發北伐南京,於16年6月4日到達鎮江、瓜州附近。
鎮江和瓜州位於南北運河口,是歷代重要的水路城市和長江的重要門戶。清軍聽說鄭成功北伐軍已經入侵長江,於是派兵架設紅炮和木浮營作戰。然而,鄭成功的北伐軍擅長水戰。僅用兩天時間,就活捉了清軍大將朱,並掠奪了瓜州城兩翼的全部紅炮,從而攻克了瓜州。
此後,鎮江清軍司令和鎮江知府戴相繼投降。這樣,鄭成功的北伐軍已經打開了江寧的大門,以連戰連捷的士氣,派遣先頭部隊溯江而上,逼近南京城。
圍而不困,這個就變了。
7月4日,鄭率十余萬大軍、數千戰船正式上南京,於7月12日登陸,先後在太平、、觀音、、金川、中伏、宜豐、江東等地外設83營,布置大炮,切斷水上交通,形成圍攻之勢。
面對北伐軍的重重圍攻,南京守城清軍積極組織守備。清軍壹方面四處派遣援軍,甚至向清廷求助,派出全師增援;另壹方面,清軍總督郎以假裝投降的方式拖延時間,並加緊在城內調撥物資和糧食儲備,日夜鎮守城門,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
同時,受之前順利局勢的影響,鄭成功出現了壹些輕敵情緒。面對甘慧等人迅速攻城的建議,鄭成功說:“自古以來,死傷無數。因此,那些不立即進攻的人,如果他們想等待齊魯的援助,他們壹定會發動戰爭,應邀殺了他們,如果他們是忠誠的,他們會知道我們的手段,他們不會投降。情歸城池,孤城無助。不掉下去怎麽辦?”大意是,直接圍攻必然帶來巨大的傷害。不如等援軍匯合到壹起,壹舉攻破,從而迫使對方放棄城池。在這種作戰思想的影響下,北伐軍的包圍並沒有限制清軍各方面的援軍進城,即“圍而不困”。長此以往,北伐軍的鬥誌逐漸懈怠。攻守雙方的戰力呈現出變化的趨勢。
神的策略是夜襲,北伐是仇恨。
15年7月前後,至少有四五千清軍從長江下遊入城,援軍還在路上。清軍在人員、物資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以攻為守,向北伐軍進發。7月23日,清軍從東、西門由陸路日夜兼程出兵,首尾夾擊北伐軍。清蘇松總連長梁華峰再次從崇明前往援助,配合城內守軍突襲北伐前鋒。北伐軍聞風而動,苦戰良久。清軍偷偷打開了廁神和宜豐的大門,直奔北伐軍的中堅力量。(歷史:)鄭成功北伐軍擅長水上作戰,但陸上戰鬥力相對有限;長期的被動準備讓北伐軍士氣低落。此外,士氣高昂的清軍采取夜襲策略,使其占據上風。北伐軍戰敗,壹時折戟沈沙。拔了義豐門、中府門外的三個北伐軍營寨。
第二天,清軍乘勝追擊,從陸路包圍了北伐軍駐紮的山區。清軍梁華鳳領兵進山北伐軍左先鋒楊祖英。雙方炮火互射,決壹死戰。楊祖雖三次擊退清軍進攻,但因寡不敵眾,援軍不善,被梁華鳳擊敗。清軍占領該山後,在山下居高臨下,夾擊清軍。北伐軍各部在混亂中無法互助,最終接連敗北,對南京恨之入骨。
北伐軍在南京城下戰敗後,迅速退守鎮江,壹路上不斷有敗兵逃回。算上城鎮,我們損失了甘慧、潘庚忠、萬裏、張穎等14名將軍,兵力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鄭成功嘆了口氣:“欺騙敵人是我的錯。”
東失西得——在回旋處彌補蕩秋千時的損失
南京戰敗後,鄭成功試圖奪取崇明縣作為再次進攻長江的據點。但北伐軍不擅長陸戰的弱點再次成為其掣肘。崇明之戰,北伐軍占優,但久攻不下,最後全軍不得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是鄭成功生涯中最輝煌、最重要的壹場戰役,但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告終,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遭受致命挫折。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的軍隊遭到嚴重削弱,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軍隊的後勤問題,鄭成功決定采納何彬的建議,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臺灣省島嶼。正是這個決定促成了鄭成功1661的壯舉。這壹壯舉也成為了鄭成功最難忘的故事,可謂壹個失落的角落,壹顆收獲的桑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