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維啟發式方法
2.語境效應
二。克服偏見的方法
三。神經心理學
1.教育是神經外科手術。
2.大腦的神經結構
3.?大腦有學習的能力。
4.?大腦和行為的關系
5.?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
6.?大腦進進出出。
四。摘要
1.認知偏見很難消除
為什麽認知偏差這麽難消除?最大的原因是大腦使用系統1節省資源。當系統1不起作用時,就用系統2來處理。系統1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和過去的規律,所以叫“捷徑”,但是系統2是基於妳的知識、邏輯或者妳的計算。
1.3D啟發式方法
系統壹的捷徑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經驗。
下面的例子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是如何使我們犯錯誤的:
下圖中,這三個人雖然身材壹樣,但是我們會覺得遠的人比近的人大壹倍。因為在視網膜上,當遠處的物體和近處的物體壹樣大時,我們會覺得遠處的物體更大。
下圖中有兩個三角形,我們會覺得黑色的比背景暗,白色的比背景白。為什麽?因為我們認為壹個三角形擋住了三個同心圓,既然能擋住同心圓,說明三角形在同心圓前面,離我們更近,所以看得更清楚。因此,視網膜沒有騙我們。是大腦欺騙了我們。大腦說近了要看得更清楚,背景遠了,所以完全是大腦在解釋。
下圖中,中間的兩個甜甜圈大小壹樣,但是妳會覺得左邊的那個比較大,右邊的那個比較小。所以,理智其實並不能幫妳做決定。妳的感覺只是告訴妳左邊的比較大。
下圖兩張桌子其實大小壹樣,但是妳會覺得左邊的又長又瘦,右邊的又矮又胖。所以妳的錯覺真的會讓妳犯很多錯誤。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妳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讓妳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所以,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就越不容易出現偏差。
2.語境效應
語境效應是指妳在什麽環境下會犯什麽樣的錯誤。
比如下圖,如果中間的圖形和12,14放在壹起,我們就解讀為13,如果和A,C放在壹起,我們就解讀為b,這其實是壹個很重要的實驗,妳的語境決定了妳對壹個事物的解讀。
所以多讀書。妳的背景知識幫助妳決定妳所看到的。
舉個好例子,相信大家都看過《福爾摩斯》。我們在醫學院教書,要求醫生有觀察推理能力,但壹般來說,醫生是沒有的,因為他們是高中畢業進醫學院後來當醫生的,觀察推理能力是教不出來的,必須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必須讀。
例如,在倫敦郊區有壹所空房子。裏面有壹具屍體。這具屍體沒有外傷,但這個人已經死了,墻上有血跡。有人沾血寫了“復仇”二字。警察來了,不知道怎麽辦,就喊福爾摩斯。福爾摩斯和華生都在犯罪現場走來走去。福爾摩斯告訴警察:兇手身高六英尺,臉很紅,左手最後壹個指甲很長,穿方鞋。他大約40歲。說到年齡,警察下巴都掉下來了,心想妳又不是證人,怎麽會知道人家多大年紀?但福爾摩斯名氣很大,不敢多問。他按照福爾摩斯說的做了,而且在他抓住它之後,他真的跟他說了壹模壹樣的話。
當福爾摩斯破案後心情很好,晚上在火爐前抽煙鬥的時候,華生問他妳是怎麽知道的。福爾摩斯說:妳看:我們的手舉起來寫字,自然就寫得和妳的眼睛壹樣高。我量了壹下地,字離地六尺,兇手六尺高。屍體上沒有血,但墻上有血。血是兇手的。誰會在他很激動的時候噴鼻血呢?高血壓的人,所以臉紅。用左手寫字和用右手寫字是不壹樣的。今天看到是用左手寫的,用放大鏡看,墻上有釘子的痕跡。這個人就是有這個習慣,左手小指指甲比較長。
華生問他,妳怎麽知道這個人四十多歲?霍姆斯說三天前下過雨,這些地毯上有鞋子的痕跡。屍體是壹只圓頭鞋,所以這只方頭鞋是兇手的。走路和我們的年齡有關系。老人的步伐蹣跚,孩子的步伐小,成熟男人的步伐大。今天看到這個方頭的鞋印,分四步穿過房間。這是壹個成熟的男人。為什麽我沒說他20歲和40歲?因為高血壓是壹種慢性病,所以在得高血壓之前的20年裏,妳壹定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這個例子說明,在同樣的環境下,有背景知識的人看到了,沒有背景知識的人沒有看到(看到了但看不懂)。那麽,為什麽讀書這麽重要呢?為什麽妳今天離開學校後還不斷吸收新的建議?否則妳會被社會淘汰,因為妳看不到變化太快後的信息。
我們來看下圖。這是壹個騎馬的人。這是壹個非常零碎的信息,但我會給妳壹個背景結構。如果妳把這些信息放在正確的地方,主題就會出現。我們對外界信息的解讀完全是這樣的。妳通常不知道它是什麽,直到妳看到它。妳必須用妳的大腦把它拼湊起來。
為什麽看不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因為我們對信息的解讀是“自上而下”,信息來了,自下而上是妳的眼神發出來的,這是壹條直線和壹條水平線,是什麽,自上而下就是可能是什麽。所以,如果妳不知道,自上而下沒出來的時候,妳下面的信息就發出來了,沒有辦法消除,所以妳看不到。所以,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大腦把零零碎碎的東西組合起來,拼湊出妳認為應該是什麽樣子。
下圖描述的是種族偏見。這是壹個兩三歲的孩子。父母背著孩子在市場上買東西的時候,大人偏心不說話,但是背上的孩子可以壹起玩。在幼兒園,我們說黑、白、黃都在壹起玩。但進入小學後就不是了。父母說不要和他們玩,所以大人的偏見會影響孩子。這種偏見的可怕之處在於,以後是洗不掉的。
下圖是壹位小姐或老婦人,但我們無法同時看到小姐和老婦人。我們只能看到壹個人。這就是為什麽偏見很可怕,無法改變。我們永遠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卻看到了妳想看到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麽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感性的動物,感性的程度超過了理性,因為妳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妳來解釋。
二。克服偏見的方法
消除偏見是不容易的。因為茶杯空了才能倒茶,房間空了才能住人。如果妳壹開始就把妳的心篩得滿滿的,新的信息就進不來了。妳只能說,當妳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空的時候,妳只能看到事物,體驗生活。
要擺脫偏見,首先要知道有這個偏見。不能靠系統1來判斷。系統1會讓妳出錯,事慢則圓。
那麽,如何避免偏見呢?
第壹,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避免先入為主。然後妳自己體會,妳的觸摸會影響妳的感受。
第二,妳必須閱讀。
人是所有動物中唯壹能享受祖先智慧的動物。我們有寫作和閱讀的能力。
為什麽牛頓說我不比別人偉大?我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妳有閱讀能力,妳就不會犯他的錯誤,妳的時間也省了。他花了壹生的時間寫了壹本書,而妳花了兩個星期才讀完。
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彩電現場直播。最後,太空艙升空後,林白被拍到坐在貴賓席上,林白是1927飛越大西洋第壹人。從1927到1969不到50年。人類從未飛到過月球。1953年沃森和克裏克發現了DNA的結構,1997年多莉羊問世,從1953到1997不到50年。人類從來不知道生命的密碼是什麽,直到他們發現了這個密碼並復制了壹只羊。壹般來說,不可能這麽快積累中級知識。唯壹的可能是,因為妳有閱讀的能力,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妳不用去做他做過的實驗。
如果妳今天想幫助自己成功,妳必須閱讀。只有這樣,才能讓妳在比賽中比別人走得更快,爬得更高,看得更遠。
三。神經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行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行為,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是大腦和行為的關系。人腦發明了計算機,現在要靠計算機來重新認識人腦。
1.教育是神經外科手術。
人不是理性動物,意誌對情感的控制力較弱,而情感對意誌的控制力較強。所以,我們的決策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沒有情感和偏好,人們無法做出決定。我們需要依靠教育、經驗和修養來超越自然的動物本性。
有壹部電影叫《非洲女王》。它說的是人為什麽要受教育,因為人要超越動物的本性。妳已經知道大腦是怎麽做決定的了,所以妳需要依靠我的教育,我的經歷,我的修養,讓我不會像動物壹樣墮落。教育是神經外科手術,因為教育會改變神經回路的連接和大腦的結構。
2.大腦的神經結構
上圖中,黃色是我們的前腦,紫色是我們的頂葉,它基本上控制著空間,我們的記憶就儲存在這裏。灰色是我們的顳葉,我們的聽覺皮層,名詞等等都在這裏。綠色是枕葉,我們稱之為視覺皮層。眼睛在前面,視覺皮層在後腦勺,眼睛好,視覺皮層壞了,看不見。
杏仁核是大腦的恐懼中心。在之前的實驗中,實驗者的手被綁在儀器上,鈴壹響,兩秒鐘後,電就會出來電擊妳的手。鈴聲壹響,杏仁核恐懼中心的恐懼燈就會亮起。此外,在實驗中,其他人向實驗者展示實驗者的杏仁核仍然會被激活。
大腦是50萬年前開發的,文字是5000年前才出來的。文字出來的時候,大腦功能已經分配好了。今天突然來了壹份新工作,但是妳長不出新腦子。我該怎麽辦?-秒別人來處理的話。借調地點是梭狀回(梭形回)。這個地方本來就是處理人臉和外物的地方。人的臉是對稱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左右。所以我們會發現,任何壹種語言,不僅僅是中文、英文、日文,都有6%左右的孩子,只是學會了寫字。原因在於梭狀回(梭形回),因為它沒有左右之分,現在已經被借調用於文字處理。所以不是孩子的錯,是進化關系,有的孩子會這樣(6%),有的孩子不會。
如果前腦受傷了,妳的性格改變了,這個人就不再是妳了。
最早的例子是1848。這個人叫費尼·蓋奇。他是工頭。他用壹些炸藥炸毀了這座山,以修建壹條鐵路。有壹天,炸藥不小心被引爆了,她隨身攜帶的棍子穿過她的左臉頰進去,從她的前腦出來。他沒有死,也沒有失去意識。他震動了十英尺遠,被送往醫院。棍子拆下來後,他的大腦出現了壹個無法閉合的洞,但他還能吃、能喝、能走、能說話,於是他回到了工地工作。但是壹旦前腦壞掉,他就不能做決定了。而且他脾氣不好。看到女生走過去,不管旁邊有沒有先生扶著,走過去就是性騷擾。後來鐵路公司看不下去了,給了他壹筆錢讓他走。但是因為他的前腦受傷,無法做決定,錢很快就被騙光了。騙完所有東西後該怎麽辦?他不能做生意,最後去了馬戲團。
所以壹個前腦受傷就等於壹個沒用的人,根本沒用。活著可以生活,可以說話,可以吃飯,可以走路,但是沒有理由。
3.大腦有學習的能力
大腦有學習的能力。比如前腦有壹個眶額皮層,是克制自己做錯事的地方。20歲才成熟。兩個月大的寶寶,誰都可以抱,不會跟陌生人害羞。六個月的時候,陌生人來抱會哭,因為兩個月的時候,前腦還是藍色的,沒有激活。6個月,前腦蘇醒,所以接受陌生人,陌生人拒絕擁抱。但是壹個10個月的寶寶,新陳代謝已經達到了壹個成年人的水平。
4.大腦和行為的關系
大腦和行為有直接關系。當妳刺激某個部位,某個行為就出現了。
在1953,有壹個重要的實驗。孩子9歲的時候騎自行車撞到樹上,傷了前腦,開始癲癇。於是在1953進行了操作,切斷了排放位置,這樣就幹凈了。醒來後這個人得了失憶癥,因為記憶的海馬體也被切幹凈了,27歲做了手術,記憶回到了25歲,中間兩年空白。
英國戴安娜王妃在隧道中與他人相撞後死亡。前面的保鏢還活著,但是保鏢也說不清發生了什麽。因為我們的記憶每時每刻都需要整理。比如車禍後,患者通常會有壹段時間的記憶空白,只記得車沖過去了,不記得後面。這就是所謂的鞏固。
早期我們看到電流直接刺激妳的大腦,會出現暴力行為,這在下面的實驗中有所體現:
我們把電極放在那邊,給病人施加電流,病人就會生氣。保持電流快速下降,病人的手會馬上縮回來笑。不知道剛才為什麽這麽兇,再把電流推上去,他很快又會打妳。這種行為可以完全由電流控制。
壹個癲癇病人,找到她放電的位置。打開電流,她會爬起來,用力捶墻,關掉電流,她會立刻倒下。
而這些其實和我們的神經遞質有關。
5.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
我們的神經並不是都連在壹起的,所以需要依靠神經傳導物質進行傳導。電流到達前神經元後,興奮囊內的神經感覺物質,神經傳導物質遊走在中間,興奮下神經元。受體這邊也有很多分子,讓電流可以通過。
大多數大腦問題都是由神經遞質引起的。
大腦中沒有MAOA基因,就會有暴力行為:
如果壹只老鼠把MAOA基因敲除,它就會變得兇猛。如果妳把另壹只老鼠放進去,它會咬另壹個人,直到沒有皮膚和毛發。但如果我們再輸入這個MAOA,咬人的老鼠就不知道剛才為什麽咬了另壹只老鼠,就躲得遠遠的,生怕另壹只老鼠報復。
河南有壹家。他們家所有的男孩都被判死刑,等待處決。為什麽會被發現?是這位母親,她的孩子,壹個男孩,9歲。因為這段歷史,他們家很害怕,就去找醫生說,我知道我的孩子養起來以後肯定要判死刑,但是為什麽全家人都這樣?妳取我的血,測試我的基因,找出為什麽全家人都這樣。壹旦它被測試,沒有壹段基因就沒有辦法制造MAOA。
所以神經遞質很重要,比如強迫癥,其實就是大腦基底核的神經核出了問題。
為什麽精神病患者很難治療?它根本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大腦內部。臺灣省發生了壹件事。這個女孩有精神分裂癥。她壹直聽到有人在她耳邊說話,讓壹個男孩死去。但是男孩不夠警覺,沒有送她去看醫生。有壹天在男生上廁所的時候,女生拿了壹把水果刀捅了他的腎,死了。當女孩被送去檢查時,她發現當她聽到聲音時,她大腦的聽覺皮層真的亮了,所以聲音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大腦內部。
多巴胺是壹種陽性神經遞質,和我們的情緒有很大關系。我們上癮了。為什麽吸毒很難戒除?現在很多人沈迷手機上網都是因為多巴胺。當多巴胺不足時,就會發生帕金森病。
如果妳的孩子今天有多動和註意力缺陷,去看醫生。給妳開的藥會讓妳的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因為多動肯定不是妳的大腦太興奮,而是妳的大腦不夠興奮。如果妳真的認為今天的孩子坐不住,缺乏註意力,我們現在發現運動是壹個很好的方法。當妳讓他運動到心率達到最大值的70%時,大腦會自己產生多巴胺。
此外,血清素也是壹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小腸為90%,大腦為10%。它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心情,我們的睡眠,記憶和動力。所以有人說我們的胃是第二大腦,因為有血清素。每個人肯定都有這種經歷。餓了脾氣暴躁,餓了睡不著,餓了記憶力差,餓了沒有動力,問題出在血清素。因為是碳水化合物,所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變成血清素。
去甲腎上腺素,它與妳的註意力和壓力荷爾蒙有關。當腎上腺素出來,妳決定戰鬥或逃跑時,妳的大腦會產生應激激素。
催產素,這個東西很重要。我們在老鼠身上看到了。老鼠出生時,媽媽會舔它。舔的時候,母鼠的大腦和老鼠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催產素。出來後,這種親子的紐帶就連上了。如果老鼠出生了,媽媽死了,也沒關系。妳可以用刷子刷它的皮膚來幫助它,刷它的毛也會產生催產素。但妳會發現,如果今天母老鼠不理小老鼠,小老鼠長大後就會變成壞媽媽。外國人要和別人握手,皮膚接觸會產生這種催產素。比如原住民和印第安人遇到人互相擁抱親吻對方的臉,就和接觸過程中產生的催產素有直接關系。
所以自閉癥的孩子,他體內的催產素是比較低的。
6.大腦被使用和丟棄。
中國人都說三歲是壹輩子,其實沒有。實驗中發現,大腦是環境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產物,過去用了,丟棄了。
普通人壹般都是食指比較靈活,因為食指占據的地方最大,所以最靈活。但是有壹次實驗,我們請了柏林愛樂樂團的12小提琴手掃描,發現他的左手小指和食指壹樣大。因為小提琴手右手拉弓,左手按弦,所以大腦是用進廢出的。妳不用,別人馬上用,變化很快。
再比如:盲人的眼睛看不見,所以他的視覺皮層不亮。但是盲人可以閱讀盲文。盲文是靠手指的,需要用到前運動皮層和感覺皮層。所以我們發現他在閱讀的時候,前面的運動皮層和感覺皮層當然是亮的,但是後面的視覺皮層其實是亮的。為什麽?因為大腦已經使用了視覺皮層的這壹部分。
壹個德國大學生,二十多歲,讓他先來實驗室拍個大腦照,然後讓他練習扔球和接三個球。球壹分鐘不落地就不要停止練習。練習完後,叫他回實驗室掃描大腦。然後告訴他回家休息三個月,不要碰球,然後掃描他的大腦。我們發現這個運動皮層很明顯是壹個20歲就已經定型的人,或者會因為用腦而變大,停止練習後變小。
壹個4歲的小女孩,她讀的是梭狀回病,但是這個地方是壹個認字母的地方,連那些字母都認不出來。她怎麽學習?她11歲的時候閱讀沒有問題,所以被邀請去做腦部掃描。原來,她的右側收回了她患病的左側的功能。
所以大腦會因為外界的需要而不斷改變內部的神經分布,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越年輕受傷,大腦的功能變化越快。但這種改變只有主動才有用,被動就沒用了。倫敦壹個開了45年出租車的司機,幫他找了壹個開了45年的公交車司機。每個人都在開車,但出租車司機是主動的,公交車司機是被動的。他只能按照原來的路線行駛。開了45年也沒用,海馬體空間記憶後面的區域變得很大。所以,只有主動才有用。
大腦和行為相互作用:當大腦產生想法時,想法引導行為。這種行為會產生結果,進而改變大腦。這是壹個循環。所以,每個人都是過去經歷的總和,妳過去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妳。妳今天如何對待孩子,會影響到他明天的神經連接和行為面貌。
四。摘要
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裏每分鐘生長25萬個神經細胞,出生時會有10的13次方之多。每個神經細胞都要吃喝。我們承受不了這麽多神經細胞。我們必須修剪它們。所以要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通過經驗學習,用智慧去選擇,讀好書,促進神經的正確連接。
今天我們將做出許多決定,這些決定來自我們的大腦和過去的經驗。
有很多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得到最好的結果。讓我們開動腦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