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華中的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四省
在華中地區,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四省以河南的姓氏分布最高,其他三省沒有姓氏居民的具體信息。湖南省有14個姓氏變更的名字,湖北省有22個姓氏變更的名字,江西省有13個姓氏變更的名字。
河南省有112個改姓的名字,是全國已知名字和改姓村莊最多的省份,也應該是改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目前,河南省只有22個村(包括9個改姓村)已知有改姓村民居住。根據網友提供的粗略數據,這些地區的改姓人口估計在15600人左右。結合其他因素,我推斷河南省改姓人口在5萬左右。
下面列出了河南省已知姓氏的地理分布和人口數據:
1.駐馬店市上蔡縣崇禮鄉華莊村有居民千余人,西平縣譚店鄉後爐村有居民30余戶。
2.周口市太康縣大許寨鄉河莊、花樓村居民約六七百人;商水縣固墻鎮王智村有100名居民。西華縣紅花鎮,原名孔花集,是孔、華的居住地,現在名字少了。
3.商丘市寧陵縣劉樓鄉大化村、小化莊村、朱堂村居民1000余人,其中大化姓約600人,小化莊姓約200人,朱堂姓不到100人。最後兩個村子相隔不遠。虞城縣田渺鄉金果
莊村有居民300人,民權縣老閆集鄉郝莊村有散居人口。
4.南陽市方城縣拐河鎮華莊村、曹莊、趙莊有居民數百人,新野縣前高廟鄉萬國村有居民千余人。
5.洛陽市偃師市華杉鄉村188戶863人,華杉鄉畢華村800余人。
6.鄭州市金水區吉勝鎮華莊村,現在屬於鄭東新區華莊社區,人口四五百。
7.濮陽市濮陽縣估計有3000多人口,是姓氏人口相對集中的縣級地區之壹。目前已知濮陽縣劉文鎮華莊村有1100人,濮陽縣石某頭村、李拐村約有1000名居民。
8.許昌市禹州市褚河鎮華莊村居民約3000人,褚河鎮唐莊村約800人,許昌縣玉林鄉村2000多人,許昌縣有壹個姓白的人。
莊的村子裏有100多戶人家。那麽,許昌有6000多居民嗎?
9.平頂山市寶豐縣楊莊鎮有100人姓,武岡市有300到400人姓。我不知道它在哪裏。
漯河市臨潁縣大郭鄉高城10,姓華,人數不詳。
二、西北陜甘寧青五省
西北陜甘寧青五省地廣人稀。雖然有148個名字改姓,但具體人口信息很不清楚。雖然我們已經盡力搜索了,但是得到的信息還是非常有限,從已知的來看是未知的。五省改姓人數應該在萬人左右。首先列出已知信息:
陜西省已知的華姓有54個,在市鄢縣烏珠鄉村有100戶。其他縣區有人居住或散居,具體情況不詳。
甘肅省已知的華姓地名有99個,但估計地名符號較多,華姓聚居的地方估計人口不算太多。畢竟甘肅地區地廣人稀。據知,景泰縣、靜寧縣、會寧縣是改姓居民集中的地區。
白銀市景泰縣,蘆陽鎮大蘆塘(東關村、城關村)、小蘆塘(西關村、響水村)、西潭村、條山村相對集中,西泉鎮唐三村、興泉村、西溪水村相對集中。近幾年,很多改姓的人逐漸在縣城的壹個山鎮定居。全縣壹千多人,都是明朝祖先的後代。壹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來自建國後的河南洛陽偃師市華杉鄉。丁華嘉景泰縣蘆陽鎮沈莊村的花家嶺(百度地圖顯示華鼎)、花家墳掌、東關村的花家崖灣、西泉鎮西溪水村的花家路槽等。,都是季華祖先生活過的地方,但現在沒有改名。
活下去。會寧縣楊集鄉劉嘴村的劉嘴社、華陽社、兵灣社有幾十個家族姓氏。
平涼市靜寧縣周邊花家堡子18戶,花家溝80戶。高捷鎮和洪寺鄉花溝村的花溝社有幾十戶人家。安鄉華鑰村和四合鄉華家灣的人數不詳。
張掖市甘州區有30戶左右,比較分散,來源不同。武威市古浪縣也有零散人員,人數不詳。解放後有壹支從景泰遷來。
寧夏已知的華姓有8個,銀川市賀蘭縣李崗鎮花疃莊、華家莊有幾十個華姓。固原市人數不詳。
青海省有3個華姓地名,已知有華姓居民,但缺乏具體的人口信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未發現華姓地名,但已知有華姓居民,具體人口不詳。
三、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和重慶五省市
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重慶沒有具體的改姓人口信息,西藏也沒有發現改姓的姓名。四川有22個姓氏變更的名字,貴州有67個姓氏變更的名字,雲南有10個姓氏變更的名字,重慶有12個姓氏變更的名字。
四、華東六省市,包括山東、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福建。
山東省有大量的華姓地名,也是僅次於河南的最集中地區。華姓總人口可能低於河南,估計在萬人以上。因為人口總是在不斷的流動,壹些改姓的古村落今天已經沒有居民了,但名字依然保留著,默默的向祖先解釋著改姓的歷史。
山東省姓氏變更的地名有88個。目前已知臨猗市有5000名改姓居民,最多的集中在莒南縣花家白龍王村、花家廟子村、花家村。具體分布是:
臨沂市莒南縣靈泉鎮花家廟子村(人口1000余人),縣城西部的陸士嘉鎮薛家墩後村、百花王村,縣城東南部的團林鎮李家疃子村(有幾十戶人家),縣城北部的北泉子村(有幾十戶人家),花家村(有二三百戶人家),平鎮後泉村(有三戶人家),縣城北部的湖源鎮。十字路鎮的白龍王村和花家廟子村最為集中,全縣人口估計在3000人以上。郯城縣有80多個姓氏。蘭山區村有數百戶華氏家庭,大多來自村和華家廟子。蒼山縣、南坊鎮橋坊村、臨沭縣曹莊鎮花橋村均有華姓居民,人數不詳。
德州市樂陵市華樓鎮華家村有近50戶300人。都有自己的姓,沒有混姓。臨猗縣興隆鎮湯家廟村有近20戶居民,距離湯家廟村4公裏的花家村沒有居民。
菏澤市單縣中興鎮彭莊村東關四街有四五戶60余人,曹縣有華姓居民,人數不詳。
濟寧市金鄉縣司馬鄉成廟村60多戶;曲阜市姚村鎮華莊村華姓人數不詳,有華氏祠堂;微山縣也住,人數不詳。
臨清市有四五十個百家姓,具體居住地不詳。
聊城市名字很多,可惜沒有具體的姓氏居住地信息。
在安徽省,有73個名字的姓氏發生了變化。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花家湖村,原名花樓村,本村
90%的居民改了姓,大概是2000人左右。阜陽市潁上縣是壹個改姓村聚集的地方。壹個縣居然有十四個改姓,是全國改姓最多的縣級地區。潁上縣板崗鎮蔡廟村華莊384人,耿棚鎮邊莊村325人,十裏鋪鎮魏莊村及其附近40人。滁州市鳳陽縣臨淮鎮有20多戶人家。馬鞍山市當塗縣也有散居人口。據此推斷阜陽姓估計有5000多個,安徽姓估計有10000多個。
江蘇省23個名字,淮安1000多人。鹽城響水縣有十五戶人家姓。邳州有幾十戶人家。宿遷市泗陽縣華莊村、沭陽縣泗洪縣姚溝鄉萬華村、徐州市睢寧縣華莊村、新沂市湯店鎮龍河村、鎮江市丹陽市英華莊村、南京市六合區華莊村、揚州市高郵市華莊村等地均有華姓居民。人數不詳。
京杭運河兩岸,有很多改姓的家族,棗莊、邳州、高郵、金湖、高郵湖、狄龍船閘。
浙江、福建兩省有21個改姓的地方,但沒有收集到任何關於改姓居民的信息。沒有上海居民的具體信息,唯壹的“東華村”可能不是改名的地名。
五、華南、廣東、廣西和瓊省
在華南、廣東、廣西、瓊州四省,除了廣西自治區梧州市岑溪市有幾十個中國姓氏外,關於中國姓氏的資料非常少。
目前臺港澳只知道華姓在臺灣省省排名第814位,其他人口信息和華姓地名不詳。
六、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蒙古五省市
北京本地名字18。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積迅速擴大。他們中的壹些人原本在城市裏。
城市邊緣的華姓村被納入郊區城市建設,知名度迅速提升,讓更多人了解了華姓,但我所知道的人口信息還是很少:密雲縣高嶺鎮下河村有100多華姓,房山區張坊鎮、豐臺區胡阿祥鎮黃土崗村有幾十個華姓。天津沒有姓改的地方的信息,也沒有發現姓改的地名,但是和北京壹樣,姓改的北漂人很多。
河北省共有78個姓氏發生變化的地名,姓氏發生變化的居住地信息如下:
張家口估計有近千人,除懷來縣狼山鄉三營村有十余戶姓氏外,其他地區具體分布不詳。邢臺市隆堯縣有華姓居民,人數不詳;寧晉縣(省直管)耿莊橋鎮劉家臺村有100多戶約500個姓氏,鄰近村莊有數百個姓氏;保定市徐水縣市白洋澱有壹個村,定州市東流春鄉東流春村有100多個姓氏,雄縣、安新縣也有分散的。衡水地區谷城縣夏莊鎮古莊村、十裏鋪鎮、韓慶鎮牛窩莊鎮都有居民改姓,但夏莊鎮小華村、大華村以前是改姓的聚居地,現在沒有居民改姓。
山西省共有82個姓氏發生變化的地名,但目前關於姓氏發生變化的居民信息知之甚少:晉中市介休市連福鎮華家窯村大部分居民已經改姓,連福鎮圪塔村有十幾戶姓氏,平遙縣有壹個村全部改姓。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滿洲裏市有200多個姓華的人。河套平原土默特右旗有幾戶姓華,烏海市也有姓華的居民。
七、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
黑龍江雞東縣有華姓居民,人數不詳。吉林省沒有收集華姓居民的信息。遼寧大連普蘭店有近百戶,鐵嶺市銀州區有幾戶,可能是從山東過來的,已經搬到外地了。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地域遼闊,改姓的人大多是明清時期從內地遷徙過來的。由於人口信息匱乏,改姓人數不多,粗略推斷,改姓居民約3000人。
朝鮮半島姓氏最集中的是韓國的金陽和羅州。根據韓國經濟企劃院1985年的全國調查報告,有1592人。26年後的今天,估計該姓氏人口在2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