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麽是不喜歡,要麽是不喜歡工資,要麽是覺得太累...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到半年就跳槽。這些人也被稱為“早期跳樓者”。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跳得早”相關內容越來越多的原因,僅供參考,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今明兩年,將增加近500萬“早跳者”
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研究機構麥可思(Michaels)近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中,38%的人在半年內離職,其中近九成是主動離職的“提前跳槽者”,約占228萬人。如果周轉率不變,今明兩年社會將增加近500萬“早跳者”。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部分網站進行的壹項民意調查顯示(1844人參與),55.6%的受訪者確認了“跳早”的普遍存在,其中10.8%的人認為“非常多”,只有0.8%的人認為“非常少”。受訪者中,“80後”占53.9%,“70後”占30.4%;23.2%的人承認自己是“早起的跳樓者”。
大眾對「跳樓早」是什麽態度?調查顯示,支持者占20.5%,反對者占31.7%,47.7%的人表示“不好說”。
楊軒(化名)是北京壹家國企的員工,她說自己在畢業後的半年內換了三份工作。剛畢業時,楊軒抱著“先就業後擇業”的想法在壹家廣告公司找了份工作,但僅僅壹個月後,她發現這份工作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果斷辭職。然而,楊軒的第二份工作只持續了壹周,因為“我實在受不了部門領導的風格”。她的第三份工作雖然輕松,但因為工作地點離住處太遠,工作不到壹個月就辭職了,而此刻恰好住處附近有壹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我覺得跳槽沒有對錯。我只是後悔在大四求職的時候沒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誌向和能力。之前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就急忙找工作湊合。”楊軒說。
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李友(化名)在看到很多學長學姐成為“提前跳樓者”後感嘆:“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很浮躁,找工作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看到大家都考公務員,他就考了。大家都想去銀行,他就跟著去了。最終的結果是我的心沈不下去,每壹份工作都是壹點點。”
“畢業後第壹份工作找得太隨便了。”
調查顯示,61.2%的人認為“提前跳樓者”越來越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畢業後失業,畢業後的第壹份工作往往找得太隨便”;60.8%的人選擇“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太浮躁,不適合在崗位上工作”。
此外,薪資太低(57.4%),對工作的價值認同感越來越低(52.4%),很多用人單位不重視“後續培訓和發展”(46.2%),很多畢業生覺得現在的工作沒有前途(43.0%)。
楊軒認為“早跳”利大於弊。“不戒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跳槽就是做減法,最後留下的是自己喜歡的。”
但在李友看來,“跳得早”會讓畢業生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不到半年的時間,畢業生很難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不利於工作經驗的積累,會變得過於自負——只找用人單位的缺點,而忽略自己的缺點。
“越來越多的‘提前跳樓者’,會讓很多畢業生和大學生覺得社會很難給大學畢業生提供壹份好工作。這樣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會想“吃成大胖子”,從而忘記了工作的本質是給自己提供壹個奮鬥和提升的平臺。同時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浮躁。”李友說。
調查顯示,70.8%的受訪者認為“跳得早”的增多會讓社會越來越浮躁;63.3%的人認為“跳得早”不利於畢業生的職業發展;61.7%的人擔心員工“跳得早”會增加用人單位的發展成本。只有18.5%的人表示“跳早”的增加會讓工作流動更頻繁,讓社會更有活力。
“跳得早”不利於職業發展。
Max資深大學顧問馬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畢業生、用人單位和高校的角度來看,“跳早”弊大於利。
對於畢業生來說,“跳得早”不利於專業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發展;對於用人單位來說,“跳得早”會讓用人單位浪費培訓新員工的成本;對於高校來說,畢業生中“提前跳樓者”太多,會損害學校聲譽,影響畢業生未來就業。
“大學要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定位,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工作條件、性質、環境做好心理準備,讓學生理性規劃職業生涯。用人單位也要為剛畢業的新員工明確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做好入職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度過職場磨合期。畢業生要摒棄不切實際的學者幻想,從初級崗位做起,從低端雜務做起。”馬琰說。
調查中,69.7%的人建議用人單位通過合理的人力資源政策留住人才;65.4%建議畢業生多壹些耐心和理性,即使要跳槽也要判斷清楚;64.7%建議加強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48.5%的人認為應該改變浮躁的社會風氣,增加人們對工作價值的認同感。
頻繁跳槽,她成了職場“漂流瓶”。
去年7月,她從寧波某工科院校信息科學專業畢業。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焦姣輾轉湖州、杭州、寧波、臺州等多個城市,換了七份工作,但她仍處於失業狀態。
畢業後,焦姣在寧波、杭州和湖州的幾家信息公司工作了幾個月,但她不滿意。最後,她在家人的勸說下回到臺州老家,讓親戚幫她在壹家機械廠找了壹份財務的工作。然而,沒有受過訓練的焦姣工作非常努力,在年終會計中經常出錯。無奈之下,年初,焦姣再次跳樓。
但這壹次,在重新找工作時,焦姣發現她的處境有點尷尬。“在杭州、寧波等大城市的信息技術公司面前,我的資歷太淺,又不是名校畢業。人家不要我,但是如果我是小公司,工資福利不高,基本生活都很難支撐。我不想去。”
在嘗試了幾家正規公司的工作都沒有成功後,焦姣在寧波這座熟悉的城市過著漂泊的生活,同時通過考公務員等渠道尋找新的出路。她自嘲:“現在想想都覺得丟人。畢業這麽久了,還沒攢下什麽錢,經常要靠家裏來支撐生活費。”
跳槽就是選擇跳還是不跳。
“跳槽是壹個人生選擇的過程。不跳怎麽知道什麽是適合自己的?”這是記者調查采訪中很多大學生認同的觀點,但他們中的壹部分人通過不斷的選擇找到了自己的職場坐標,而另壹部分人則像焦姣壹樣,越來越迷茫,成為職場中的“漂流瓶”。
小姜前年畢業於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惠普電腦公司找到了壹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不到壹年,小姜發現工作比較穩定,但收入不高。後來小姜被朋友介紹到另壹家電腦品牌銷售公司做業務員,但這家公司經常拖欠工資,扣提成。公司員工加入“集體跳槽”,小姜辭職。
小姜沒有馬上上班,而是有了新的打算。“我學歷不高,能力也不突出。我要想成功,就得給自己充電。”在家人的支持下,小姜報了電大,準備考管理學本科文憑和計算機專業的壹些專業證書。
相比之下,程瀟是畢業生中的幸運兒。去年從寧波工學院畢業後,他找了壹家知名制作公司做銷售工作,工資福利都還不錯。現在是溫州這家工廠的銷售代表,月薪近萬元。程瀟覺得第壹份工作要高度重視,根據自身情況和行業特點綜合確定。“現在想來,最感謝我當時的智慧。壹開始沒有挑工作,經過深思熟慮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壹份工作很重要,大學生要做好職業規劃。
“現在大學畢業生跳槽的頻率比以前高了很多,壹年跳三四次。跳槽甚至相互影響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寧波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分析說,大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是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他們不了解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也缺乏對自己性格、興趣、長處、長處、短處、潛力的科學分析。找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
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胡認為,壹些企業用工管理不規範也是大學生頻繁跳槽的誘因。“壹些企業用人機制不完善,對員工培訓不夠,難以為大學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對於大學生“跳槽早”現象頻發,智通人力資源的陳海華認為,“對於初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第壹份工作非常重要。很難贏得未來雇主的信任,也失去了積累專業技能和行業人脈的機會。”
陳海華建議,畢業生在求職前要準確評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優勢和劣勢,在充分了解工作信息和當前職業機會的基礎上設定職業目標,做好短、中、長期職業規劃。“職場新人可以‘試’,但壹定要把握好‘度’。如果出現專業上的困惑和不適應,要及時調整心態,或者盡快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