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核酸檢測的正常化,核酸檢測的需求迅速擴大。今年4月,國家衛生委員會檢驗科副主任李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我國已完成約115億人次的核酸檢測。”
目前,國內已有多個城市提出了15分鐘核酸“采樣圈”,為市民“用盡所有資源”和“希望用盡所有資源”提供便利。在政策下,核酸檢測成為剛需,以核酸檢測服務為代表的市場將擴大。入駐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22年5月3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巡視員郭彥洪在國新辦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國有1.310000個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開展核酸檢測,有153000名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核酸檢測技術工作,核酸檢測能力達到每天5700個。據相關軟件統計,涉及廣義新冠肺炎測試業務的上市公司有104家,核心公司約有20家。大規模篩查結合常規檢測,不同研究機構給出的核酸檢測市場規模在1000億左右,新冠肺炎的檢測行業迎來了井噴發展期。
本期我們將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產業鏈、核酸檢測a股上市公司核心名單(26家)、數據分析預測等角度進行分享。
壹.當前的全球疫情
目前,新冠肺炎全球疫情仍處於高位,國內疫情分散在多個點。節假日期間,人員流動性和聚集性增加,疫情傳播風險加大。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針對近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2022年9月9日,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發文稱,近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造成這種嚴峻疫情的主要原因是周邊環境和變異病毒。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此起彼伏,每天確診人數和無癥狀感染者數都在1000人以上的嚴峻形勢已經持續了壹個月左右。這是除上海疫情之外,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最復雜的壹次。
再來看看國外。歐美大部分國家都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檢測力度的減弱,或者報告數量的減少(基數已經很大了),人為因素造成了歐美疫情不嚴重的假象。在歐美國家前四波新冠肺炎疫情中,被認為有相當比例的人被自然感染,尤其是第四波奧米克隆株疫情,造成了很大比例的人被感染。這種自然感染+疫苗免疫比單純接種疫苗產生了更好的人群保護效果。類似觀點在國外影響很大,導致全球疫情反復復雜。
二、核酸檢測產業鏈分析
自2020年5月武漢完成首次約990萬人的大規模核酸檢測以來,作為診斷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標準,核酸篩查已成為全國各地應對散發疫情的重要手段。近兩年來,不同毒株進化導致的多地疫情,進壹步創造了上述115億檢測人次。
今年5月初,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在大城市建立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渠道。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相繼出臺核酸檢測要求,布局核酸采樣點。根據杭州發布的消息,杭州將有不少於10000個采樣點,方便市民就近開展檢測。4月28日起啟動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每48小時完成壹次核酸檢測。
在各地核酸檢測常態化的政策下,根據太平洋證券研報的測算,如果政策推廣至全國,檢測普及率為40%,僅核酸檢測服務單月市場規模就將達到6543.8+054億元,半年將達到922億元。這還不包括檢測服務上遊的試劑、耗材和龐大的原材料市場。在千億市場蛋糕的誘惑下,進入市場的企業層出不窮。(看了50多家有核酸檢測概念的上市公司半年報,沒有壹家公司描述市場規模,因為這個市場衡量不好計算,部分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200多億元,沒有權威數據發布,所以這個922億元只能作為參考)。
據西南證券測算,歸壹化核酸帶來的核酸檢測需求超過6543.8+030億,其中上遊設備400億,中遊試劑市場280億,下遊ICL(獨立醫學實驗室)賽道680億。
安信證券的研究報告曾提到,根據主流試劑廠商的數據,膠體金試劑盒的平均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成本)約為1-2元,核酸試劑盒的平均生產成本約為3-5元。
據東吳證券研究所估算,如果未來在國內大城市(壹二線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涉及人口約為5.05億。如果每個月歸壹化核酸的成本上限為1,21.2億元,那麽壹年就創造了1.4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上遊的試劑原料和檢測設備仍由羅氏、諾華、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頭主導,尤其是在試劑原料方面。雖然國內陣營有諾和信、彭飛生物在科創板上市,但規模無法與國際巨頭相比。國內核酸檢測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遊試劑生產和下遊檢測。本文主要梳理了上市公司在下遊檢測環節的情況。
面對上述千億市場,眾多新型核酸檢測企業迅速崛起。但5月,北京3家核酸檢測企業在核酸檢測過程中涉嫌違法犯罪,相關人員被采取刑事措施。比如金準醫藥被吊銷營業執照,創始人被抓。據不完全統計,5-7月,遼寧、青海、安徽、四川、廣東、湖南、陜西、貴州、吉林、天津、內蒙古、甘肅、北京、河南等地開展了核酸機構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已有200多家核酸檢測機構被要求停業或進行整改。其中有壹部分是上市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機構,甚至查出了很多地方疾控中心和三甲醫院。
三。a股上市公司核酸檢測列表
在篩選名單時,做了以下工作:壹是查閱了網絡媒體的相關文章;二是查閱上市公司定期報告(主要是2021年度報告和2022年半年度報告)。在做統計的時候,我發現網上有些榜單的統計非常不合理。比如某公司是新冠肺炎的疫苗公司,同樣被列入核酸檢測名單;有的企業提供棉簽或者消毒液,也叫核酸檢測公司;還有的將醫療器械企業列入核酸檢測名單;有的確實是核酸檢測企業,但是體量很低甚至沒有拿到訂單,對我們的投資分析意義不大;有壹部分並不屬於檢測行業,只是趁著這個市場需求,臨時加入這個市場,後續布局不可預知。我覺得這些分類方法都是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的“假核酸檢測公司”,是典型的熱點!投資者要註意辨別。
所以榜單的建立是基於:壹、同X-shun ifind版本104股的新冠肺炎測試榜單;第二,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剔除沒有核酸檢測說明的企業(上市公司自己也不拿出來,所以以後不太可能在這方面布局);三是逐壹核實網絡部分名單,確定上市公司公告有相關業務的名單後再納入;第四,根據其業務規模和定位,淘汰對我們沒有參考價值的公司。綜上,有壹份a股上市公司核酸檢測獨家榜單(26家)。
註:以上營業收入為公司總收入,包括公司其他業務收入。
第四,數據分析和預測
從剛剛發布的2022年中期報告結果來看,“核酸軌跡”壹枝獨秀。根據上述數據,涉及核酸檢測的26家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總營收達1113億元,合計凈利潤約469億元,利潤率約30%。而同期a股4800多家上市公司中,能達到這壹水平的不到400家。很強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踩核酸檢測風口的企業,吸金能力凸顯,吸引了眾多企業爭相布局。但投資者需要仔細思考,現在賺的錢能否及時拿到,後續趨勢是否會持續。
1,收益集中在前幾個公司。
在已披露的2021的業績中,擁有新冠肺炎檢測業務的企業(104)已經帶來了3765億的收入(據統計,新冠肺炎檢測業務帶來的收入約為100億元),貢獻了663億的凈利潤(包括其他業務板塊的業績)。但是這項業務已經是寡頭壟斷,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接近60%。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關政策使得核酸檢測市場迎來了更大的增長空間。
從今年的中報數據來看,這26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113億元,凈利潤為469億元。前十名公司營業收入805.32億元,占26家公司的72%,核心部分突出。
與上述國內“核酸”檢測企業不同,九安醫療在核酸檢測板塊壹枝獨秀,營收232億(同比增長3989.07%),凈利潤6543.8+052億(同比增長3989.07%)。九安醫療的主營業務是新冠肺炎“抗原”檢測,對外銷售占其總收入。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美國新壹輪疫情高峰期,因為美國增產速度不及預期,檢測試劑長期供不應求。IHealth新冠肺炎抗原檢測試劑盒於2021獲得美國FDA EUA授權,開始銷售。根據披露的美國政府采購訂單,該公司獲得首批5億人試劑盒采購合同的70%左右,成為美國防疫的重要支持力量。該套件項目的交付量超過以往任何壹個項目,日交付量高峰時達到3000萬人。iHealth系列產品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30.52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99.08%。下半年會有什麽表現?按照歐美國家的調性,我們還是持保守觀點,我們拭目以待。
金奎大基因是為數不多的涉足上遊設備、中遊試劑、下遊檢測的公司。受益於貫穿核酸檢測上下遊的布局,金奎大基因上半年營收堪比壹臺印鈔機,營收達66.76億元,凈利潤36.08億元,凈利潤率高不可攀。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金奎大基因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是首批進入國家醫療用品管理局快速審批通道的7個產品之壹。國家臨床檢驗中心發布的2022年4月第壹次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快速實驗室間質評結果報告顯示,使用金奎大基因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試劑的實驗室比例為62.9%,排名第壹。根據2022年7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接收集中分離點樣本檢測機構)外向質量評價/能力驗證結果報告,使用金奎大基因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試劑的實驗室比例為23.9%,仍居行業第壹。
迪安診斷代表了線下采樣檢測機構的現狀。上半年檢測診斷業務收入107.53億元,同比增長85.68%,凈利潤2654.38+840億元。從利潤率的角度來說,線下核酸采樣檢測相對來說是比較“辛苦和累人的工作”。位於ICL賽道的金宇醫療,上半年盈利831.2億元,僅凈利潤1.7.83億元。2022年上半年完成核酸檢測1.5億管以上,參與了浙江、天津、江蘇、內蒙古、黑龍江、河南、上海、北京等30個省份的核酸檢測。在報告期內實現的6543.8+007.5億元總營業收入中,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收入為47.5億元,占比44.2%。
2.應收賬款高,業績質量有待觀察。
從早期來看,核酸檢測行業確實不錯,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大部分行業的生態和社會環境都會發生變化。從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企業依然利潤豐厚,但業績質量堪憂。很多企業應收賬款很高,幾乎相當於今年上半年的總營收。從數字上看,公司營收和凈利潤確實大幅增長,但人人應收賬款高,現金流緊張,使得業績質量大打折扣。因為,目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大部分費用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投入。
根據投資者對公司的詢問,大部分公司回答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賬期會延長,因為近年來我們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放緩,財政資金大量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分地區核酸檢測費用結算大概率延期,表示理解和無奈。隨著疫情的持續,可能會進壹步加劇部分民營醫療機構可能帶來的壞賬風險,導致年度業績下滑。
此外,隨著疫情控制準確性的提高和檢測價格競爭的下降,新冠肺炎檢測的規模和盈利能力很可能已經或即將達到頂峰。
3、行業利潤逐漸下降。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有能力檢測核酸的公司很少,所以只要妳有能力,就有市場,以前的產品利潤就高。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國內幾十家公司都有能力生產核酸檢測產品,大家互相競爭,導致銷售價格已經迅速降到成本價區間,利潤甚至微乎其微。
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成本的急劇下降進壹步降低了該行業的利潤。5月2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關於進壹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項目價格的通知》,單份樣本核酸檢測價格由每人24.9元降至19.7元,降幅超過20%。同時,混合檢測價格從5.9元降至3.4元,降幅達42%。8月22日,雲南省藥品集中采購平臺顯示,盛翔生物中標的4套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試劑盒價格降至3.6元/人。2020年初,核酸檢測初定價格為每人200元。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對於剛剛布局行業,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企業來說,未來還有很多未知。
常態化的檢測需求讓很多上市公司業績亮眼,市場博弈總是在同步進行。無論是對於普通百姓,還是承擔費用的政府部門,檢測都只是壹次次疫情引發的被動需求。這個需求不太可能,大家也不希望是長期需求。從技術角度來看,不會支持這種長期的可能性。
4,市場就靠它了,看妳自己的本性。
雖然在利潤率水平上無法與上遊相比,但ICL軌道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步固化和升級。機構調研顯示,國內獨立第三方醫學檢測市場已經形成“4+X”格局,金宇醫療、迪安診斷、愛迪康(港股)、金奎大基因四家公司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九安醫療市場主要在國外)。更關鍵的是,抽樣檢測環節沒有納入集中采購。
核酸檢測風口的變化,造就了不同階段不同的造富神話。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節奏。短期暴利在供需暫時不匹配的情況下是合理的,但長期必然會導致自我攻擊。對於核酸檢測行業來說尤其如此。壹旦政策調整,整個行業可能面臨方向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