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從古代到現代,從現代到當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古代到現代,從現代到當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用箭、飛刀、狼煙、石頭,古人主要用以下方法傳遞信息:飛鴿、篝火、快馬、暗語、手語、書信、旗幟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長城”壹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朝代,由於建築形式不同,所以對這類防禦工程的稱謂也不同,如:烈城、方城、要塞、臨羅、界溝、邊墻等。,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指的是“長城”。事實上,廣義的長城是指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系統。

歷代修建長城壹直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因險制宜”。第壹種是根據基類型構建項目。二是充分利用地理自然災害防禦敵人。長城主要由城墻組成,包括城壘、關隘、兵營、衛生所、墩臺、城樓、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位於長城內的烽火臺是重要的壹部分。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從1972年到1976年,中國考古學家通過發掘獲得了3萬多枚漢代木簡,並對烽火臺遺址進行了發掘,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漢代烽火臺信息。據木簡記載,漢代時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壹直到延澤都有烽火臺,規模非常大,管理極其嚴格。被稱為“烽火臺對萬裏”,相傳為“五裏壹哨,十裏壹墩,三裏壹堡,百裏壹城堡”。此外,還用各種暗號來表示入侵敵人的數量。如果敵人少於500人,將發射壹個信標,如果敵人超過500英裏,將發射兩個信標。在出土的《塞上消防用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的規定,即《聯防公約》。這壹條規定了匈奴入侵不同部位、數量、時間、意圖、變化、天氣異常,甚至隊長生病都要請假時的類別、數量、傳播方式、如何糾錯等詳細規則。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對守邊抗敵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篝火傳遞的信息非常快。公元前119年,衛青將軍和霍去病率領數十萬大軍分頭進攻,以篝火為信號進軍。短短壹天,這個信號就從河西傳到了千裏之外的遼東。由於烽火臺預警迅速及時,壹直沿用到明清時期。山東省煙臺市,因明朝為防倭寇入侵在此設狼煙臺而得名。

篝火雖然傳遞軍事信息很快,但並不能完全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以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形成了更為嚴密的傳遞政府文件和配合信標預警的投送系統。

西周時,為滿足周王與諸侯交往的需要,在大道上每隔三十裏設驛站,備好馬和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公文、接待官員和運送貨物。孔子曾說:“德之普及,快於張貼。”也就是說,他所倡導的道德理論比郵政匯票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政通信不僅相當完備,而且相當快捷。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郵局是政府的通訊機構,只能投遞公文。除了宋朝允許高官附家書,不允許私信。私人信件只能由。1975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阿沁墓中出土了兩封木簡。第壹封信是黑甫和荊聯名寫給鐘的。第二封信是景寫給鐘的,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家書。估計這兩封信是在部隊服役後回鄉的老鄉帶回家的。由此可見古代人溝通的難度。

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專門給百姓送信的通訊機構——民信局。明朝永樂年間,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墾荒的移民,思念家鄉,相約每年選舉同鄉代表回鄉數次,帶去紀念品和書信。久而久之,壹個名為“馬巷盟約”的固定組織成立了。後來成立了專業的人民信息局。

郵政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壹定的進步作用,成為中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多年來,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經被今天現代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所取代。壹般認為郵局是由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建立的。居魯士統治著壹個龐大的帝國,通過信使傳遞信件和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政管理部門,這就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相隔壹定距離,負責照顧每天跑壹站的驛馬。

中國很早就有了郵政系統,到了唐朝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制度。

公元前31年,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人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車站配有餵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使用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消失了,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交流是通過使用被稱為“祭祀棺材”的羊皮紙卷軸進行的。第壹個修道院把他們的謠言寫在紙卷上,到了修道院,又加上他們的謠言,使得紙卷越來越長。比如傳達聖韋羅斯修道院院長去世的紙卷,長9.5米,寬0.25米。人們稱它為修道士郵局。

清郵局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是清代上海十三大驛站之壹。經歷了私信局-洋郵局-報社-海關郵政-大慶郵政等不同階段。目前是華東地區僅存的清代郵局遺址,也是中國近代郵政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陽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這是清代淄博郵政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慶郵局開業。1902成立博山二級大慶郵局,在八鬥、西冶街設有兩個代辦所,5個信件櫃臺,其中村郵2個,沂水、王莊郵2個,萊蕪、泰安郵4個。在1904,廣順,西關,臨淄,健康堂藥店設立了郵政代辦處。次年,桓臺在張店、所鎮設立了三等郵局和支局。張店大慶郵政支局位於原張店街東四街,為商戶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石洲村、淄川、新城(桓臺)所鎮、張店等局屬濟南總局,博山、臨淄、金陵、何姿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後,“清郵局”改名為“中華郵局”。郵局分四級:郵務員、郵務員、郵差、局務員。原張店大慶郵局遷至南北街。

1919 65438+10月,臨淄中華郵政所在臨淄市成立。開始是三級郵局,次年6月升級為二級郵局。在農村,有四個分支,即新店、紫河店、孫樓店和西關。1920年8月,桓臺縣郵政局(三級局)、張店郵政局(三級局,後升為二級局)、周村郵政局(二級局)、博山郵政局(二級局)成立。桓臺縣郵政局在北石橋、曹村山頭橋有信報箱,由商戶辦理。

1921年,博山郵政局增加兩名郵差在村鎮外巡邏,兵分南北兩路,3日巡回壹周。西河、袁泉、八鬥、夏莊、邢家莊都有信封櫃。

1924,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件、普通信件。南定還有壹個郵局。

1926,張店郵政所遷至原張店二路(現西壹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李福生和谷瑋設立郵箱,在馬尚和谷瑋分別設立郵寄機構,辦理小額匯款業務。

1931年,新店支局升級為新店郵政所。

1943,鐵山、谷瑋、石橋設立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局,辦理小額匯款業務。

從65438年到0945年,張店和南定都是二級和二級郵局。張店郵電局1名局長,2名郵務員,3名信差,4名苦力。長城和馬尚也有郵政機構。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由戰時郵局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