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國家婚俗改革,從2000年左右開始,人們對熱鬧婚禮的追求逐漸發生了變化和改變。不文明婚俗插入,形成陋習。如何推進不結盟運動的婚俗改革?
如何推進1婚俗改革,是壹項文化工程,也是壹項民生工程。近年來,禮縣在破除婚俗陋習、樹立婚俗新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4月,被民政部確立為我省唯壹的國家級婚俗改革實驗區。未來三年,禮縣將賦予婚俗壹詞新的內容和新氣象。
“破”“立”婚俗的新風撲面而來。
“我結婚的時候,儀式上雖然沒有樂隊,也沒有歌舞,新郎和伴郎都唱得很賣力,但是很熱鬧。那種快樂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澧縣澧陽街道孟家崗社區黨支部書記馬回憶說,20多年前,他們都是領著“騎行大軍”,壹路唱著歌到了新娘家。新娘拿回去後,下車走到離新郎家壹裏左右的地方。新郎“三步壹敬”,以示對女方的尊重和愛慕,這是當時禮縣城鄉尊崇的傳統婚禮習俗。
“只是壹段時間以來,不文明的婚俗被插入,形成了壹種陋習。”
從2000年左右開始,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們對熱鬧婚禮的追求逐漸改變。新郎被鬧事者逼下車,用代步車代替拉著新娘往前走;強迫新郎脫下外套,繞著鋼管舞。如果他不滿意,他是不會放手的。婚禮現場的歌舞隊也會刻意表演壹些低俗的節目;婚禮結束後,仍有人惡意取笑伴娘...總之,為了看熱鬧,吸引人的眼球,婚禮的花樣也多種多樣,與禮縣當地的傳統婚禮習俗和文明社會對“新婚大事”的要求相去甚遠。
對此,2017年,禮縣開始在全縣範圍內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通過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專家宣講、黨員帶頭等方式“全力”整治低俗婚姻爭吵、天價彩禮、嫁妝攀比、人情往來等問題。
在大堰垱鎮王久村,每家每戶都有壹張標有“勤儉持家、孝敬老人”的家風牌。村兩委在村規民約中規定,婚宴每桌不得超過350元、300元的標準,不得燃放煙花爆竹,少放鞭炮。同時要成立紅白理事會,各村、各小組要建立“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微信群。農村黨員中的幹部和群眾要互相參與,互相監督,違反規定的壹律取消評先資格。
該村紅白理事會主席說:“過去,婚禮往往要比三四天,壹場婚禮就要花120萬元。現在村民辦婚喪嫁娶喜事,都要提前備案,簽申請書和承諾書,自覺自願遵守村裏的規章制度。”兩年來,村裏10多對新人喜結良緣,都是喜慶簡樸,村民們也不再厭倦人情。
目前,禮縣越來越多的村和街道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自己的村規民約,組織村民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對婚喪嫁娶等不良社會習俗進行自治。
“輔助”和“服務”的簡單婚姻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在澧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壹對出生於90年代的年輕夫婦袁在正式領證前就走進了婚姻咨詢室,回答了婚姻咨詢師精心準備的15個小問題,包括家庭責任、育兒觀念等話題。
2020年9月,禮縣民政局制定了《禮縣婚俗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將婚姻家庭咨詢、婚前咨詢、婚姻證明服務、集體婚禮等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形成長效機制。
同時,為推進禮縣婚俗改革,倡導簡約得體的婚禮禮儀,縣民政局持續開展“引領浪漫七夕,培育文明新風”等系列活動,大力推廣現代文明婚禮儀式。在化解婚後矛盾方面,民政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聯合開展婚姻家庭咨詢,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及危機幹預機制,有效提高了調解處理糾紛的成功率。
今年4月,澧縣民政局聘請了有經驗的社工、婚姻家庭咨詢師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每對夫婦進行婚前咨詢的第壹課。
每完成壹個環節,工作人員都會在紙條上蓋章證明。莊嚴而浪漫的儀式也成為婚姻登記程序的標準。宣讀完結婚誓詞,新人將結婚證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相框中,按下愛情指紋,最後定格溫馨瞬間。新人袁激動地說:“我很高興。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壹件大事,儀式很圓滿,這讓我們感到很幸福。”
此外,禮縣積極創新婚姻服務,在“520”、“七夕”等特殊日子舉辦單身青年相親會、集體頒證儀式、集體婚禮等活動。
城頭山鎮詹家崗村的吳阿姨高興地告訴記者,“多虧了黨和政府倡導的新婚,兒子的婚姻幸福無憂。”吳阿姨家裏經濟條件不好。雖然她的兒子勤勞善良,但她壹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沒想到在團委組織的單身青年會上遇到了知音。去年8月,兩人登記結婚,參加了縣民政局舉辦的集體授牌儀式。這對年輕夫婦發誓要成為移風易俗的行動者和傳播者,只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據禮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9月26日將舉行集體婚禮,為全縣適婚青年提供壹種新的婚禮形式選擇,進壹步推動婚俗改革,移風易俗,讓樸素溫和的新婚戀觀深入人心。
如何推進國家婚俗改革?2萬裏無九州雲鏡,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象征著團圓與圓月,讓期待幸福的新人們選擇了這壹天攜手步入婚姻殿堂。該市婚姻登記機關嚴格落實婚姻登記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結合國家婚俗改革實驗區工作,在中秋節當天為市民辦理婚姻登記,提供豐富多彩的婚姻登記服務,與新婚夫婦共享中秋團圓的節日喜悅。
加強安保力量,做好登記服務。
為兌現“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承諾,滿足群眾在特殊節日辦理婚姻登記的需求,廣州各區婚姻登記處於中秋節開門辦理婚姻登記。通過增設登記窗口、增加工作人員、提前預審材料、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當天符合登記條件的當事人全部能夠登記,全市登記581對。
加強疫情防控,實施常態管理。
廣州市各區婚姻登記處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管理要求,加強婚姻登記服務場所人員管理,嚴格落實佩戴口罩、核對健康信息、體溫檢測、通風消毒等防疫措施,增派人員和聯合誌願者做好現場服務指導和安保工作,切實保障婚姻登記當事人和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推進婚俗改革,開展系列服務活動。
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庭美德,倡導現代文明婚俗新風尚,大力推進國家婚俗改革實驗區建設,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重視登記、強化責任、崇尚節儉”的婚俗新風尚,廣州婚姻登記處於中秋節推出了壹系列豐富多樣的婚姻服務。
壹個是愛情的求婚。廣州市民政局聯合市文明辦印制了《新時代文明婚姻家庭倡議書》,在全市婚姻登記處和城鄉社區發放,倡導廣大市民重視家庭教育建設,摒棄高額彩禮的陳規陋習,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倡導新喜事、簡婚,營造健康向上的文明婚俗新風尚。
第二個是愛的留言墻。番禺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在等候區設立“留言墻”,制作帶有中秋元素的便利貼,讓新婚夫婦將“愛的聲音”貼在留言墻上,互動示愛,分享步入婚姻的甜蜜與幸福。
第三個是愛的中秋節。廣州有壹個有趣的習俗。每逢中秋節,燈籠被紮起來,高高掛起,稱為“樹中秋”或“豎燈籠”。番禺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結合廣府“種中秋”的習俗,在服務場所懸掛中秋彩燈,並附有謎語、詩詞、祈福句等卡片,每對新婚夫婦拿起自己喜歡的卡片即可獲得壹盞精美的燈籠。新婚夫婦也會被邀請制作燈籠。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他們會通過合作、思考、共識的過程,體驗到配偶的支持和陪伴,從而增強對家的歸屬感。
第四是愛情的打卡點。荔灣、番禺、南沙等地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設立了戶外打卡點,供新婚夫婦和市民拍照,營造節日氣氛。
第五是愛情的問題。黃浦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開展了文明婚俗文化網上宣傳活動。新人領取任務卡參與在線婚俗問答,通過在線視頻學習文明婚俗相關知識,增強了婚姻登記儀式感,提高了構建幸福家庭的意識。
六是戀愛補習班。南沙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開設了婚姻導航網上婚禮大講堂,幫助新人們了解婚姻,實現從戀愛關系到婚姻關系的轉變,有效處理婚姻家庭中的分歧和矛盾,提高婚姻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