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和土壤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重要自然因素。在《齊·姚敏書》中,作者總結了中國黃河中下遊的地理氣候特點:地處內陸;冬季冷夏炎熱,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稀少,下雨時多為暴雨。針對這種獨特的氣候,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對抗旱保墑作了詳細的論述。賈思勰在書中分析了黃河上遊高原土壤的特點,指出它具有優良的天然土質。只要能正確使用,後天保養,就能保證莊稼豐收。合理適當的保養土地其實是很有學問的。需要註意和考慮的問題很多,包括土壤的改造和固化、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作物輪作、種植綠肥、田間井組布局和冬季灌溉等。在《齊姚敏書》中,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闡述。氣候和土壤條件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人們後天的努力來挽救和補償。針對北方幹旱少雨的情況,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就如何打井灌溉土地、積雪、冬灌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特別是總結了耕、耙、耕、鋤、壓等壹整套技術。系統總結了這些環節的巧妙配合、靈活操作和運用。《齊·姚敏書》列舉了各種耕作方法,包括深耕、淺耕、初耕、翻耕、縱耕、橫耕、順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還詳細講解了每種養殖方式適合什麽情況,如何操作。在作物的田間管理上,他強調作物要鋤得深壹些,鋤得少壹些,鋤得早壹些,中耕的深淺要壹壹調整。此外,作者還介紹了耕地的補救和改良措施。農耕地圖壁畫
書中還特別提到了如何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魏晉以前,我國農民主要依靠輪作休耕的方法來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這種方法雖然能在壹定程度上改良耕地,但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並沒有太大優勢。相反,這種休閑方式實際上阻礙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浪費了土地的有效資源。那麽,有沒有辦法恢復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呢?換壹種說法更直觀:土壤是否可以在沒有閑暇的情況下持續生長,不間斷的工作過程就是土壤肥力不斷恢復和提高的過程。這個想法似乎是矛盾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總能總結經驗,找出生產中的訣竅,創造出更有效的方法。自漢代以來,多年來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種植作物是很普遍的。到了賈思勰生活的北魏時期,人們開始普及輪作制度,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間作套種。在《齊書·姚敏》中,提出了壹套完整而復雜的農田輪作方法,即“輪作”法。那麽輪作有什麽好的,與北魏以前的輪閑方法相比有什麽優勢呢?《齊·姚敏書》對輪作的好處有詳細的解釋。作者不僅肯定了輪作在防止土地肥力下降方面的明顯效果,而且分析了輪作在消除雜草、減少病蟲害、防止作物生長不均勻方面的作用。雖然農作物的種類非常復雜,但在《齊·姚敏書》中卻有系統的總結。明確告訴人們哪些作物可以先種,哪些作物應該後種,哪些作物應該留到最後播種。讓讀者明白,不同的作物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壹種作物組合,因為種植順序不同,結果也會大不相同。《齊·姚敏書》記載了綠肥的使用方法:“凡良田之法,以綠豆為佳,小豆、胡麻次之;據知是五六月中旬種的,七八月用犁覆蓋。為春谷田,每畝收十石,其美如蠶糞。”賈思勰非常重視綠肥作物的種植和輪作套種,並提到為土壤提供適當肥力的前茬作物。對於豆類,作者還比較鑒定了幾種主要豆類作物的肥效以及不同輪作方式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輪作,包括大豆、紅小豆、綠豆等豆科作物,大大取代了休閑地的作用。現代科學知識告訴我們,土地中的養分豐富多樣,每種作物所需的養分都不壹樣。在同壹塊土地上輪作種植不同營養需求的作物,可以合理利用土地中的各種養分。好的耕作方法為豐收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能完全代替施肥在農業中的作用。施肥也是農業生產的壹個重要部分。比如,書中介紹了踩肥的方法。第二,在作物栽培和種植方面,《齊書》在栽培植物方面側重於農田中的主要谷類作物。播種是種植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需要註意的問題很多,既有作物本身的因素,也有“時間”和“地點”的影響。廣義地說,播種是壹系列的工作。其實包括從選種、育苗、播種到後期預防的步驟。如果沒有好的種子,再肥沃的土地也結不出豐碩的果實。不合理的播種密度只能浪費土地資源和肥力,或者導致作物之間對肥料的競爭,降低整體生產質量。所以選種是首要的也是關鍵的工作。在選擇和保留農作物良種方面,《齊書》記載了97個谷類品種,其中谷子12,高粱4,水稻6,小麥8,水稻36(其中糯米11)。在這97種谷物中,除11為前人所記載外,其余86種均為賈思勰親自搜集和補充。賈思勰十分重視對這些種子的品種和特性的研究,並在《齊姚敏書》中對它們的成熟度、株高、產量、品質、抗逆性等特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比較。書中還描述了選種、單收、單貯、單種和單種管理的方法。賈思勰認為,選種的成功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為了保證種子埋藏後能保持完整,並順利發育,長出健康的芽,《齊姚敏書》專門講解了播種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書中還介紹了多種種子處理方法,如選水、翻滾、曬幹等,並提到了水稻在育秧這壹步驟中的催芽技術。選種之後是播種。齊書介紹了具體情況下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播種比例。比如談到大麻的播種,指出大麻是壹種對土壤肥力要求很高的作物,需要種在好的地裏。如果土壤肥力不夠,就要通過施肥來提高土壤肥力。良田每畝播三石麻籽,薄地每畝兩石。又比如說種紅小豆,書中記載,夏季至日後十天是種紅小豆的最佳季節,壹畝用豆八升。第壹次倒伏結束,種植稍微差壹點,壹畝用壹桶豆種。選好了種子,確定了科學的播種比例,應該有合適的播種時間。這個“時機”問題不可小覷。在《齊·姚敏書》中引用了中國古代流傳的壹句農業諺語:“因時制宜也”,說明中國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視時機對作物的影響,這種影響從作物播種的時候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齊書·姚敏》認為播種時應考慮季節、氣候和土壤濕度等幾個因素。季節性氣候的變化會極大地影響土壤水分。《齊·姚敏書》將播種期分為上、中、下三類。作者指出,如果能適應和遵循自然季節和節氣的變化,預測土壤的肥力,就能節省人力,獲得更大的收獲。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也要選擇合適的土地育苗,但沒有哪塊土地是無懈可擊的,但不管是貧瘠還是肥沃,都要物盡其用。能否獲得理想的收益,取決於種什麽,怎麽種。賈思勰認為陸地的地形條件有高有低,這是不同的。山區適合種植莖稈粗壯的苗木,地勢低窪的濕地可以種植莖稈較弱的苗木。土壤肥力不同,肥沃地宜晚種,瘠薄地宜早種。《齊·姚敏書》還提出了“區域種植法”,通過集中投資、加強管理、合理密植,保證作物生長所必需的肥水條件的充分供應,發揮作物的最大潛力,使單位面積產量最大化,將耕地擴大到丘陵坡地。
希望樓主采納,謝謝!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