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國家地質環境監測機構,主要負責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及相關調查研究,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和服務。
壹.聯檢組的演變、職責和任務
1974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沈陽軍區第307工兵團、蘭州空軍第12工兵團、第二炮兵第114工兵團進行整編、擴編,抽調各省地質局部分技術骨幹,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勘察部隊”,三個建制。
從左至右:總工程師李、黨委書記康湛、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侯金武、副院長田廷山、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許。
1978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基建工程兵成立“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指揮部”(兵團級編制,該所總部前身),集中指揮水文地質勘察部隊,直接領導三個支隊及其下屬15團。業務技術由原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管轄。主要承擔我國高原、森林覆蓋區、沙漠腹地和邊遠地區654.38+0.98萬km2的水文地質調查任務。
1983年,根據中央軍委撤銷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的命令,撤銷水文地質調查單位,組建為“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指揮部”,直屬原地質礦產部,下設三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呼和浩特中心、蘭州中心、成都中心)和五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904、906、908、908)。主要任務是繼續完成邊遠地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承擔部分跨省、跨流域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工作,在幹旱缺水地區找水打井。
1988 165438+10月,原地質礦產部決定成立“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掛“國家地質環境監測站”牌子,直屬原地質礦產部,管理原三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五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和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與評價,承擔環境地質研究和技術方法研究任務。
1999 65438+2月,國土資源部決定將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國家地質環境監測站辦公室、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等機關合並,組建“國家地質環境監測站”,直屬國土資源部。2000年8月,更名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研究所”。2003年3月,經國土資源部批準,新增“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和“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兩塊牌子。
2005年6月5438+10月,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進壹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職責的決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由國土資源部直屬事業單位變更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事業單位。5438年6月+2007年10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三定”計劃,從九個方面明確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主要職責和任務:
1.承擔國家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2.承擔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監測和綜合研究,開展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為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3 .開展全國地下水監測,承擔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礦山環境和地熱的調查、評價和綜合研究;
4 .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信息的建設和服務,承擔全國地質環境監測數據的接收、匯總、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
5.開展相關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交流與合作;
6 .開展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和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
7 .開展科技開發、技術服務和管理;
8.受局委托,為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提供業務指導;
9.承擔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內部結構和人員
(1)內部機構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內設機構21個,其中綜合管理部6個,技術業務部門12個,其他部門3個。綜合管理部包括辦公室、財務資產部、地勘科技外事處、技術裝備處、人事教育處和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技術業務部門包括綜合研究室、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地下水調查監測室、礦山環境與土地整治室、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室、信息網絡室、期刊編輯室、科技信息資料室、三峽地質災害監測室、地質災害防治室、地質環境咨詢評價室。其他部門有退休管理處、後勤服務中心(物業管理部、門診部)、西鳳寺培訓中心。
㈡人員情況
截至2008年底,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共有員工179人。中專以上學歷164人,其中博士26人,碩士39人,本科生69人。各類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168人,其中教授40人,高級工程師46人。四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機構設置
三。主要成就和服務
30年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完成了近千項水利環境地質領域的調查(勘探)監測任務和50多項國家和部級科技重點項目,取得了壹大批重要成果,其中20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原地礦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獎,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政府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五”至“九五”期間,組織完成了近1/3國土面積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率先完成了“全國重點地區和重要城市地下水資源保障程度及環境地質論證”,承擔了數十項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探和多個國家重大工程的選址論證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編制了第壹代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和分省地質災害圖集,承擔了長江鏈子崖危巖體和黃臘石滑坡的綜合勘查和治理,開創了我國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先河。
1999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以來,組織了“全國1: 50萬環境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華北地區地面沈降調查與監測及綜合研究”和新壹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等重大項目。組織實施了國家地質環境監測預報項目,率先啟動了國家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開展了國家地下水監測示範區和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完成了以“1: 2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建設”為代表的信息化項目,取得了壹批有影響的成果。1999以來取得的成果和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預警
組織完成了以地質災害為主的1: 50萬全國環境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基本摸清了國土面積的地質環境,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全國1: 50萬環境地質調查成果
組織了全國164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區劃和綜合研究,系統總結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和區域分布規律,全面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網絡體系,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持。
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和方法研究。2003年,啟動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並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山區、丘陵的地級市、縣(區、市)推廣,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
2003年4月7日,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簽署了《地質災害氣象聯合預報預警協議》。
中央電視臺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
在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開展了四川雅安、雲南哀牢山等定性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在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區和陜北黃土區開展了地質災害遙感監測示範,為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範。
基於北鬥通信衛星系統的四川雅安峽口滑坡多參數實時監測。
哀牢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位移監測
地質災害監測點標誌牌
在三峽庫區19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於MapGIS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空間評價與預警模型,構建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為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取得了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
每年汛前、汛期和汛後委托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站(院、中心)對全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日常巡查和調查,為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及時收集地質災害動態資料,定期對地質災害進行分析總結,撰寫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年度報告和重大地質災害報告,通過網絡發布全國地質災害公報,及時反映地質災害情況。
組織開展了華北平原地面沈降調查與監測,建立了以地下水監測孔、孔隙水壓力孔、基巖標、分層標、GPS參考站、GPS觀測墩為主體的監測網絡,初步實現了華北平原地面沈降的有效監測。
年度地質災害形勢分析圖
完成了西氣東輸等幾十個國家重大工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和設計,預計油氣管道總長約4.2萬公裏。開展了重大油氣管道工程重點地段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為國家重大油氣管道工程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地下水調查和監測
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會同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完成新壹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摸清全國地下水資源環境狀況,為國家水資源宏觀規劃、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重要依據。
在中荷合作項目“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的支持下,建設了北京平原、新疆烏魯木齊河流域、山東濟南巖溶泉域三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示範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水位水質監測網的優化設計、監測設施的保護、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傳輸、監測信息的管理與實時發布等方面形成了壹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方法,為我國同類地區的地下水監測提供了示範,為推進我國地下水監測、信息管理和發布的現代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開展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調查與評價,正在組織開展華北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動態調查與評價。
研究區邊界條件概化圖
華北平原地下水數值模型剖面圖(壹樓)
淺層含水層滲透系數區劃圖
深層含水層釋水速率區劃圖
委托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站(所、中心)常年完成國家地下水監測點的長期(常規)監測任務,保持監測數據的連續性。根據全國地下水監測數據,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監測數據,每年分析全國地下水形勢,逐年編制全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動態公報,全面反映全國地下水位和水質的總體變化,為國家地下水宏觀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地下水監測示範區監測孔保護裝置
地下水監測示範區自動監測傳輸設備
國家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年度地下水動態分析結果
(3)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已經完成。* * *有117291礦,面積5819000 hm2。基本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現狀,找出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主要問題和危害,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恢復。
礦山地質環境野外調查
完成吉林省遼源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啟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評價監測示範,為逐步實現礦山地質環境靜態管理向動態監測轉變奠定了基礎。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結果
(四)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
組織完成了全國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1,017幅數字化,建成了全國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數據庫。該數據庫的建成是我國水文地質和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裏程碑式成果,將對我國國土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建立了全國地下水監測數據庫,開發了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發布系統,通過互聯網向社會發布地下水監測信息,基本實現了地下水監測數據資源的社會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數據庫,開發了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數據庫管理和網絡發布系統,初步實現了日常數據的錄入、編輯、查詢、統計分析和發布。
建立了全國1: 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庫、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 5萬重點城市和經濟區水利環境地質空間數據庫等專業數據庫和信息系統。開發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區域地質環境評價系統、地質災害與地下水資源調查野外數據采集系統、地下水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系統、地下水監測信息采集與處理服務系統、地質災害遠程會商系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等應用系統。其中,地下水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系統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
1: 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及管理系統
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數據庫管理與網絡發布系統接口
現場數據采集設備
地質災害遠程咨詢
建立了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了地質環境監測預報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日均瀏覽量超過2000。
(五)戰略規劃研究和決策支持與服務。
近年來,先後完成了《中國地質災害預測預警與科學防治對策》、《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國水利環境地質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地下水保護戰略研究》、《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水利環境地質調查部署戰略研究》等戰略規劃研究課題。積極撰寫有關中國地下水環境及對策的材料,參與起草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專題研究和論證材料的編寫。承擔了《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國土資源“十壹五”規劃綱要》、《國土資源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十壹五”規劃》等水利環境地質領域的專項研究和編制工作,起草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萬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行動”;組織編寫了《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安全保障》、《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南》、《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成功案例匯編》、《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等。自2001起,國土資源部每十年編制壹次《中國地質環境公報》,並在人民日報和中國地質信息網上發布。上述工作為國家、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水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的宏觀決策提供了及時的技術支持。
(六)拓展地質環境調查領域
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水土地質環境監測與示範。開展了全國重點地區地質遺跡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
國家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