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能幫忙寫壹篇信息技術教育論文?請跪下!

誰能幫忙寫壹篇信息技術教育論文?請跪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和現狀,以及壹些典型的問題和現象。特別是分析了信息技術教育指導思想的發展,並根據信息技術發展及其教學的特點,論述了他對信息技術的再認識。本文分析了壹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如是否有必要開設獨立的計算機課程、CAI能否取代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起點、應試教育能否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等),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並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與評價,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學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正文: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劃時代的科技成果,也是發展最快的新興學科之壹。近幾十年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應用領域空前普及,滲透到各個行業,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將社會生產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已經開始從工業社會轉向信息社會,知識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可以說,任何現代技術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輔助。現在,計算機使用知識已經和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學科知識壹樣,成為現代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成為人類智能的通用工具。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鄧小平曾經說過,“電腦應該從娃娃開始。”我們必須掌握計算機這壹強大的智力工具。信息技術教育是所有學科中最新、發展最快、最不成熟的學科,在認識上充滿了分歧和困惑。在廣大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既是最時髦的學科,也是最被忽視的學科。由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因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疲憊不堪。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方向和內容的穩定性。長期以來,很多領導覺得信息技術課程難引導、難評價、難控制、難捉摸,所以采取“冷”的方式,不問。信息技術課程和計算機設備已經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門面功夫。雖然《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外界也覺得中小學的計算機老師很有意思,很受青睞。但是很多從事計算機教學多年的老師都覺得很迷茫,有的甚至轉行學以前的學科。可以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已經出現了“圍城現象”。那麽信息技術教育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應該從什麽角度來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呢?筆者從80年代中期開始轉行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經歷了我國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的幾個關鍵階段,對信息技術教學有切身體會。希望通過本文對壹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1.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壹些典型問題和現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歷史很短,但發展變化很快。教學內容、目的、方法都有很大差異。但也暴露了其他學科難以遇到的“奇怪”現象。

1.計算機教學中的“過時論”和“無用論”:由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校的設備總是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教學內容滯後於技術的發展是普遍現象。經常能聽到批評我們總是教學生落後的東西。這就是計算機教學中的“過時論”。當人們發現學校設備永遠跟不上社會,教學內容跟不上社會,計算機教學“無用論”的觀點就產生了。

2.計算機技術“自我學習”理論:自從Windows操作系統出現以來,軟件就有了很強的“自我描述”和清晰的菜單操作,很多軟件都可以通過“幫助”菜單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所以有人認為所有的軟件都可以“自我學習”。事實上,確實有很多計算機愛好者是“自學成才”的,所以他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是不必要的。

3.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是困擾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壹大難題。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無法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而能夠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地方,大多存在電腦數量多、配置水平低、學生用電腦時間難以保證等問題。

4.教育觀念比較落後。大多數學校把信息技術教育等同於計算機教學,只教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未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5.教育資源無法享受。壹些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還局限在添置教學設備的階段。這些設備只是壹些獨立的個體。計算機和網絡沒有完美結合,無法交互,難以享受資源。6.信息技術越普及,越難教。隨著家用電腦的普及和各種形式的電腦培訓班的出現,中小學生學習電腦的途徑越來越多。“不教先知”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信息技能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尤其是現在中小學都在學習Windows和Office,都是以“零”為起點,信息技術教學很難找到切入點。7.以CAI代替信息技術教學:隨著交互式CAI活動的開展,特別是基於互聯網環境的CAI活動,許多計算機操作活動確實融入了CAI活動,再加上計算機是“自學”的觀點,所以很多人提出用CAI活動代替獨立的計算機課程。還有人以美國小學不把計算機作為必修課為例,認為中國應該效仿。所以很多計算機老師對其存在的必要性感到困惑。如何理解和澄清這些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壹是要重新認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其次,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改革,以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

2.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再認識在過去的80年裏,我們用“文化理論”和“工具理論”來概括信息技術教育的不同目的和意義。我們還就“學習計算機語言”和“學習應用軟件”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主要側重於應用軟件的學習,人們用“工具論”壹詞來概括其指導思想,於是信息技術教育被視為純技術教育,進而與就業技能掛鉤,甚至壹度被列入“勞動技術”課。然而,面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總是滯後於技術的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又跟不上技術的發展,於是人們很快發現,對於已經就業幾年的中小學生來說,這是不現實的,也容易被人詬病。無論是學習語言還是應用軟件,如果不從提高學生信息素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認識和處理問題,都將難以擺脫尷尬的局面。1.正確理解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的關系。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認識到,雖然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但各種軟件環境中有許多因素和特點。許多應用程序在概念和操作上是相似的。雖然軟件版本升級很快,但新舊版本涉及的很多基本概念是壹致的,或者說舊的概念被拓寬了。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學生成為某種軟件的熟練工人,讓他們在社會上謀生,而是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養體現在掌握和理解各種不同信息環境和軟件的獨特性,以及探索未知環境特征和未知功能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介紹和列舉具體軟件的所有功能。培養信息素養的真正目的是以特定的軟件為媒介,引導學生探索軟件的特性,掌握應對未知環境的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具體軟件實際上是教學所依賴的壹種“媒介”。無論是教語言編程還是教應用軟件;不管是Widnwos95還是Windows2000,WORD97還是WPS2000,相對落後還是最現代的。只要通過他們的教學能夠達到上述目標,我們認為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正確的。當然,落後的硬件不可能選擇先進的軟件系統,在信息技術滲透方面也確實無法與現代軟件相比。但只要強調雷同,註重發展,以軟件學習為媒介而不是最終目的,落後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教育同樣可以培養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我們將其概括為“源於WPS,高於WPS”的指導思想。選擇落後的軟件進行計算機教學是“誤導孩子”的觀點,不僅會導致很多地區的信息技術教育長期失敗,即使在先進地區,教學內容也難免滯後於技術的發展。從純“工具論”的角度看,不僅落後學校的教學內容有“誤導孩子”之感,先進學校也可能有“誤導孩子”之嫌。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工具論”來概括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思想。2.對於信息技術課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設立壹門獨立的信息技術學科,壹直存在分歧。有三種觀點認為沒有必要獨立形成壹門學科:第壹,我認為電腦是壹種工具,會像家用電器壹樣普及,所以會像家用電器壹樣易學易用,不用教也會學。第二,我認為許多人已經能夠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學習計算機,所以計算機可以自己學習。第三,認為計算機的學習完全可以融入到CAI活動中,CAI可以代替信息技術教學。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分析,我們認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獨立形成壹門學科是非常必要的。把電腦當成工具沒有錯,但是很多人簡化了。他們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會更“笨”。他們忽視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各種工具和應用軟件的開放性和強大的創造性;忽略了“愚蠢”與“開放與創造”的矛盾,難以調和;忽視了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深刻影響和變革;忽視了現代信息環境對人類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的影響和改造。這些影響已經超出了人類使用的壹般工具的功能。事實上,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形成自己的新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人的敏感性、適應性、控制力、辨別力以及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能力,如果在更系統、更科學的環境中培養,會取得顯著的效果。否則,自學不僅非常費時,還會拉大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技能差距。我們看到,確實有很多電腦迷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掌握了電腦。但也必須看到,他們之所以能學好計算機,首先是因為他們對計算機的迷戀,所以他們願意在學習計算機時付出常人難以承受的精力和成本。相反,我們也應該看到,很多人對電腦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敏感度很差;沒學會用電腦的人,花了大價錢才被淘汰的,並不少見。需要註意的是,人在信息環境中的敏感度和適應能力是很不壹樣的。要想讓更多的人在短時間內掌握信息技術,就要通過科學正規的培訓。雖然信息技術教學的壹些內容可以整合到CAI活動中,但只有交互式的CAI活動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能,這必須使用大量的計算機設備和相應的軟件。在很多班級和學科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來進行交互式的CAI活動,這是壹般學校難以承受的。而且在CAI活動中,教師考慮的第壹個任務是本學科的教學和培訓任務,而不是滲透信息技術知識,這只是他的“副產品”。CAI活動中所涉及的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很難形成自己的體系,而信息技術教學有自己的規律和體系。實際上,CAI活動中的計算機操作只能作為信息技術課程操作應用的補充、鞏固和延續。我們還應該看到,大量基於Windows的應用軟件,雖然“各自為政”,但有很多概念、功能、操作是壹致或相似的,軟件之間的很多信息、資源是可以共享或交流的。軟件之間建立* * *性知識,了解* * *性關系,熟悉* * *性操作,是信息技能的深度訓練;掌握信息和資源的利用和傳遞是現代信息環境下超越時空思維的基本能力,是更高層次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內容。這些技能和思維方法的形成,已經超越了對某個具體軟件技能的掌握。這些技能和思維方法可以在開放式的CAI活動中應用,但在缺乏系統訓練的CAI活動中很難培養。必須由充分了解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教師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和培訓,這樣才能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因此,我們認為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應采取獨立科目的形式,輔以整合資訊科技技能的CAI活動。3.應試教育難以推動信息技術教育。把信息技術的發展寄托在常規的應試教育上是不現實的,也是錯誤的。因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不是學習系統的計算機理論,而是應用軟件的學習,所以主要考核學生使用軟件完成任務的水平。如果用常規的方法去考試,會產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只能把這門新學科引入死胡同,成為應試教育的又壹個犧牲品。常規統考最重要的基礎是統壹的教學內容和公平的考試環境。但由於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學校設備差異大,很難做到教學內容統壹、考試內容統壹、考試環境公平,所以僅僅把信息技術教育的生命寄托在統考上是不現實的。要使信息技術教育獲得新的活力,我們必須進行自身的改革。第三,分析信息技術的特點,研究信息技術教學改革。除了壹些客觀原因,還要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學科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長期以來,我們基本上沿用了傳統學科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1,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有兩個非常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教學內容來源的不同;二是對教學環境的依賴。這兩種差異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註意。傳統學科教材(如數學、物理、化學等。)是人類長期以來總結出來的,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由教育專家篩選、組合、編撰的最基本、相對穩定、成熟的知識體系。這些教材是專門為教學而設計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與這類教材基本是“默契”的。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使不進行改革,也能滿足壹般教學的需要。然而,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直接取自社會生產和活動中正在使用的各種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這些軟件不是為教學活動而設計的,而是為社會的現實需求而設計的,其制作的指導思想是易學易用,而不是“教得好”。信息技術學科所謂的“教材”,其實就是根據讀者的水平選擇軟件功能和相關概念,以傳統教學的理想方式進行組合,編寫適合讀者的實例。這些教材其實就是軟件參考書的“產物”。傳統學科,教材壹旦定型,教學過程和教學順序基本可控,可以說教材對教學的控制力很強。而信息技術的教材缺乏這種控制功能,因為信息技術還依賴於壹個重要因素——軟硬件環境。教材是“線性的”(有專輯號和頁碼順序),而軟件是完全開放的,用戶在軟件中的切入點是很隨意的。在編寫教材的時候,我們可以任意決定哪些內容納入教材,哪些內容不納入教材,但是壹旦進入計算機環境,所有的控制權都沒有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編寫三個不同層次的單詞教材,小學,初中,高中。但是我們沒有三個不同級別的WORD97軟件。壹旦進入真實的WORD軟件環境,壹切都是平等的。我們沒有理由阻止小學生嘗試課本上沒有提到的按鈕和菜單。面對開放的信息環境,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阻止學生去探索課本以外的東西。相反,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是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應該認識到,應用軟件教學對教材的依賴性不是很強,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不能只建立在壹本好教材的基礎上。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比其他學科更為迫切。它必須註重自身的特點,徹底擺脫傳統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方法,轉變教師的角色意識,形成適合信息技術特點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2.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不是系統的計算機理論知識,而是以構建信息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培訓活動。具體的教學和培訓媒介是各種應用軟件的學習。這種教學活動不僅包含壹定的文化,而且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由於信息技術教學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小,再加上家用電腦的逐漸普及,學生“自學”被老師難住是很正常的,所以計算機教師要帶頭轉變角色觀念,真正打破“傳道、授業、解惑”的舊角色觀念,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甚至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信息技術課程涉及的軟件更新速度是任何壹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都無法比擬的。面對各種各樣的軟件,老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所有軟件的大師。教師的價值和工作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構建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發現問題和規律,探索軟件未知領域的功能。建構豐富的任務和環境,組織對任務的討論和分析,分析任務實現過程中的現象,讓學生建構自己的能力。3.從“教”到“學”,在計算機語言教學時期,編程教學已經接近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用常規方法教學基本可以勝任。隨著向應用軟件教學的過渡,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用軟件教學中經常研究的問題是學習軟件的壹些功能和概念,並為壹個具體的“任務”制定出壹個較好的操作順序,以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這個操作順序可以由老師教給學生,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也就是說,老師可以直接“教”,學生可以直接“學”。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虛擬”環境,學生可以在這個環境中大膽實驗甚至“旅行”,總結經驗,學習技能。很多電腦迷都是這樣出去旅遊的。可以說,只有信息技術才能給人們提供這樣自由的學習環境。通過長期的實踐,我們覺得計算機技能與其說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學”出來的。把計算機看作學習環境比看作教學環境更恰當。因此,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應該盡快從“教”向“學”轉變。“以學習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應該建立在“建構主義”的理念之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獲得的,而是由學習者在壹定情境下,在他人(教師、學習夥伴等)的幫助下獲得的。),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建構主義比其他學科更能得到貫徹和體現。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不是系統的計算機理論知識,而是以建構信息素養為主要目的的訓練活動。具體的教學和培訓媒介是各種應用軟件的學習。這種教學活動包含很強的技術和技能訓練要求。信息技術的很多東西不是說了就能理解的。現代應用軟件系統龐大,老師不可能到處講解。更重要的是在開放的軟件環境中創造性地工作和學習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要通過探索掌握軟件的應用技能,還要隨時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學習新內容的需要。軟件的每個單壹功能都可以用傳統的方法來教,但是應用能力需要通過實踐自己去構建。信息技術教學中“以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必須以豐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為基礎。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主要技能應該表現在環境建設和資源利用的設計上,而不僅僅表現在教學講解和表演能力的水平上。“學習型”教學必須以豐富的“任務”為基礎。軟件的學習過程應該貫穿於任務的完成,而不僅僅是功能性的學習。任務應該用來促進學習和貫穿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軟件的相應功能,更重要的是構建了完成任務的技能。使用軟件的技能是依賴於技術的,可能會被淘汰,但是在任務活動中構建的能力是超越計算機的,不會被淘汰。在“以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意義建構的效果,從而在壹定程度上避免尋找教學“零”起點的困難。“以學為本”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壹個互動的隨機過程。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構建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讓更多的人獲得意義建構的機會,而不應拘泥於預先制定的教學計劃,控制課堂局面。4.研究並形成壹套適合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體系。雖然信息技術教育已經開展多年,但是在評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基本都是照搬傳統學科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和項目。雖然傳統的評價體系中有適合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許多重要因素卻難以納入,而這些因素往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占有很重的比重。研究和形成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體系,也要轉變觀念,充分考慮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和深層意義。壹個積極的評價體系應該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否則就會扼殺這壹新興學科的改革。我認為,信息技術課堂評價應特別註意以下問題。5.加強教育資源建設,實現信息共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工作。要建立縣級信息技術教育中心,在為縣域內學校提供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鼓勵學校建設校園網。少數沒有接入互聯網的中小學,通過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定期更換教育教學資源,可以解決* * *享用教育資源的問題。還要加強縣域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課件,通過資源庫進行交流,既省時省力,又避免重復建設,實現* * *享受,讓農村信息技術教育更具可操作性。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只有了解其現狀,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才能推進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進程。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時刻關註它的發展,研究它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是壹門新興學科,要保證這門新興學科的健康發展,首先要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