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什麽是互聯網+?

什麽是互聯網+?

最近壹直在思考的壹個問題是,什麽是“互聯網++”?網上有很多解讀“互聯網+”的文章,基本都是在解釋“互聯網+”的含義,但沒有人直接解釋“互聯網+”。結果看我以前文章的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不好回答,就走了解釋意思的路。

那麽到底什麽是互聯網+?我去百度搜索,大部分結果都是總理在兩會上提出的,而且還指出“互聯網+”已經處於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個解釋是什麽意思?我的理解是,第壹,“互聯網+”已經是國家政策,其實施和執行會由相關部門推動;第二,“互聯網+”是壹個方法論,社會各界要用這個方法論來指導未來千萬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再次,“互聯網+”有很強的使命感,必須落實和推進。

嘗試定義“互聯網+”

我背後說的是作者對政策的片面或不嚴謹的解讀。或許各級政府官員在政治上會對“互聯網+”有更深的理解。偉哥當然不為所有人解讀政策,但還是要從互聯網和商業的角度來談“互聯網+”。縱觀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從互聯網誕生到1.0、2.0、3.0時代,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互聯網加傳統商業”的模式。1.0時代是互聯網加信息,2.0時代是互聯網加交易,3.0時代是互聯網加綜合服務。互聯網技術是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是創新的,也是壹成不變的,壹直遵循著“互聯網加360線”的模式。這樣看來,“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對傳統商業進行整合,將其轉化為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過程。

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和影響了很多行業。目前大眾熟知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影視、在線房地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代表作。這種模式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有大量的例子證明其可行性。因此,由政府牽頭設立這個項目,推動和督促社會各界實施,是非常可靠的,也將改善未來的民生,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政方針。

“互聯網+”的幾個含義

目前“解構”很流行,無論是商業、工業、電影還是音樂,都會因為解構而煥然壹新,同時也能讓人看透它的壹些本質的東西。說白了就是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壹個詞或者壹件事,挖掘出它的內涵展現給用戶。在這裏,偉哥也試圖解構“互聯網+”,以挖掘“互聯網+”更深層次的含義。

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的第壹個內涵是“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融入“互聯網+”的第壹步是了解互聯網,所以了解互聯網思維是壹個基礎的起步。什麽是互聯網思維?在長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發展中,很多互聯網公司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數據,足以讓他們總結出壹套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可以算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公司總結出來的,更適合線上的商業模式,所以不適合傳統企業線下運作。“互聯網+”要求傳統企業先了解互聯網思維,再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包括雷軍的“專註、極致、口碑、快捷”七字公式,以及生態思維、平臺思維、自由思維、跨界思維等其他互聯網思維。正是這些豐富的互聯網思維,構成了種類繁多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就像餐飲企業的標準化流程,特點是快速復制。但是,互聯網思維不是萬能的。目前更多的所謂“屌絲、粉絲、叠代”等互聯網思維,是基於產品運營、商業營銷、用戶服務,並不是商業模式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渠道+

在壹些互聯網人看來,互聯網就是工具,偉哥也認同這種觀點。就像之前的蒸汽時代和電力時代壹樣,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從事更多的工作,給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更大的便利。作為壹個工具,互聯網的巨大貢獻在於,互聯網2.0時代到來後,互聯網成為企業商務營銷和交易的新渠道。這個渠道和其他線下渠道壹樣,但是效率更高。網上支付讓購買商品變得更容易,網上的商品種類也更多。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讓商家的市場增加了十幾倍,完全突破了地域的概念,也可以在沒有地域代理機制的情況下,把商品賣到更遠的地方。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成功的,因為互聯網在商業上創造了壹種新的營銷和供應渠道。有了這個渠道,所有的交易都不是問題。理論上,任何行業的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網上交易。自從電子商務誕生以來,基本上妳看到的所有商品都被放到了網上商城。所以討論“互聯網+”,就要研究“互聯網渠道+”的屬性。無論是B2B還是B2C,渠道都是互聯網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平臺(生態)+

互聯網發展到3.0時代,進入互聯網+的綜合服務時代。除了壹個特別大的市場,大型網商已經對那些原本市場就不夠大,但是大量行業需要互聯網服務的行業絕望了。大商家簡單的做壹個只服務賣家和買家的網站,但他們從事的不是這個行業。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主要平臺。電商平臺、物流平臺、社交平臺、廣告平臺等平臺都有。後來這些平臺開始垂直細分,出現了美妝、生鮮、酒類、鞋類等更專業的平臺。本質是電子商務,整合社交、物流、營銷等工具,為買賣雙方提供最大化的服務,盈利模式賺取服務費。

這些平臺越做越大,而且不局限於自己的行業。他們通過平臺吸引了更多的技術和服務商,開始跨界發展。比如社交平臺可以做遊戲、電商、硬件,電商平臺也可以做文學、電影、體育。這些平臺幾乎會做目前能看到的各種熱門行業,壹些看似不相關的業務也被納入其戰略發展需求。實現這壹目標的方法是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以及收購和兼並。他們自己能做的,不能做的或者不想做的,都交給別人去做,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同價值鏈類似於自然生態的互聯網生態。

傳統企業可以融入“互聯網+”,壹方面可以做自己的平臺或生態,另壹方面可以在前期加入壹個平臺或生態,坐擁那些不願意或不願做的平臺,通過平臺和生態戰略實現企業的初步轉型。平臺方會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支持,這很可能是傳統企業未來轉型的必由之路。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兩條腿走路,壹個是平臺和生態,壹個是企業自身的探索,規避轉型不成功的風險。

萬物互聯+

對於“萬物互聯+”,這也可以稱為“物聯網+”。雖然現在智能硬件無處不在,物聯網無處不在,但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也就是未來的“互聯網+”形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互聯網+”的提出正是因為未來將是壹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從商業到物,到人,到物。這將導致更多的商業模式和“互聯網+”的最終目標。因為那個時候,商業和企業已經不再是線上線下,整個社會處於“大壹統”狀態,不會有所謂的企業轉型,“互聯網+”已經完成了使命。關於未來的“互聯網+”我在這裏不贅述,我會在另壹篇文章中描述。

如何理解“+”

除了對互聯網+的互聯網部分進行解構之外,這裏也簡單說壹下“+”。這個“+”可以看作是連接和融合,互聯網和傳統企業之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這個“+”中。會有政府對“互聯網+”的推動、支持和監管,會有企業轉型服務商的服務,會有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不斷拜訪,會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不間斷討論,會有線上線下連接的各種設備、技術和模式。如果妳翻翻資料,裏面的內容會更多。簡而言之,這個“+”就是政策連接、技術連接、人才連接、服務連接,最終實現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對接匹配,從而幫助完成相互融合的歷史使命。

技術上,“+”可能指的是WiFi、4G等無線網絡,移動互聯網的LBS,傳感器中的各種傳感技術,O2O中的線上線下的連接,場景消費中的千元消費,人工智能中的人機交互,3D打印中的遠程打印技術,生產車間中的工業機器人,以及工業4.0中的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以後會有更多更新的技術服務於互聯網+。

本文主要講什麽是互聯網+。其實除了定義之外,大部分都和“互聯網+”有關,這是筆者的壹點研究。換句話說,我所知道的“互聯網+”是我今天寫的,不壹定準確全面。期待更多相關人士與我探討。

文末“+”部分提到的技術,業內人士都很熟悉,但對於傳統企業從業者來說,可能還是很新鮮的。我會在另壹篇文章中描述這些技術的細節,希望所有關註“互聯網+”的朋友繼續關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