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父母的話傷害孩子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1,家庭環境。
壹個人成年後,最重要的行為方式就是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另外就是父母相處的模式。孩子天生就是全方位自戀的。隨著成長,他們在外部世界遇到挫折,沒有控制感,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內部的挫折,變得有攻擊性,這讓他們在兩歲的時候變得很可怕。對內攻擊,打自己,對外攻擊,孩子扔東西,打人,咬人,對父母發脾氣。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的攻擊性,回饋給孩子溫柔的語言,孩子會覺得像我這樣的父母是愛我的,孩子也會逐漸改正自己,減少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如果父母發脾氣訓斥孩子,妳為什麽這麽不聽話?妳不再想要妳了。孩子自己的挫敗感,父母沒有看到,沒有理解。映入眼簾的是家長的語言傷害。孩子是靠語言學會傷害的,成年後沒有能力接受,語言很容易傷人。另外,父母的家庭模式,抱怨和埋怨,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學會了抱怨和埋怨。
2.社會環境的影響。
妳和瘸子壹起生活,妳將學會跛行。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大家打架,說話都是語言傷害,容易被同化,才有了孟母三招的故事。
3.自動思維習慣。
從小形成的方式,已經成為壹種慣性思維。比如孩子尿褲子了,他爸媽不看原因,然後說,他怎麽又尿褲子了?告訴妳多少次孩子考得不好,家長沒有問為什麽,為什麽考得那麽差。這些都是慣性思維。
4.自我保護。
脾氣暴躁的人,本來就脆弱,其實是害怕通過憤怒、言語暴力、外在權威暴露自己的無能。
如何減少語言損傷?
1,意識到自省。
當孩子自己不接受壹些行為的時候,先叫暫停,然後深呼吸,管理情緒,生氣,語言傷害管用嗎?然後靜下心來聽孩子說。
2.用在日常瑣事中,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妳內心對事物的看法造成的。比如妳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考試成績壹般都比較多,其他孩子可能沒那麽生氣,但是自己的孩子會生氣。這是妳對孩子考得好的內在預期,而妳的孩子就是達不到預期。妳期望生氣,結果妳讓孩子承受了情緒。
3.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父母沒有智慧,應付不了孩子,開始生氣傷害語言來掩飾內心的無力感。做壹個真正的父母,承認自己的成長跟不上孩子的腳步,讓自己在事情發生時冷靜,冷靜時睿智。教育是心安之道,語言傷害是最無用之道。
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區別就是大人要像大人,要對自己負責,要有擔當,要管理好情緒,要把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孩子說舉個親戚的例子,壹個女生,今年32,叫她小b,她媽媽年輕,因為結婚的時候被人知道不是處女,被婆婆和老公羞辱,但是他們沒有離婚。婆婆和老公刁難她,百般折磨她,婚後第二年就生了小B。媽媽的情緒無處可解,於是也用惡毒的話羞辱小B。
小B十七歲的時候毅然離開了家。她發誓,如果她有孩子,她會好好教育他們,用愛來對待他們。但諷刺的是,小B結婚後變得和她媽壹樣歇斯底裏,毒舌在他們那壹帶出名。女兒4歲時,丈夫受不了小B的離開,小B患上了抑郁癥。她4歲的女兒因為常年被語言暴力折磨,性格內向,經常打罵孩子。後來,她丈夫起訴她虐待孩子,並剝奪了孩子的監護權。
現在單親爸爸帶著孩子生活,他也知道小b的痛苦,不僅沒有再婚,還經常幫助小b,小b的女兒因為離開了媽媽,性格很好,只是不想再和媽媽壹起生活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喜歡用言語傷害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在孩子的童年被言語傷害。這是壹個因果循環,是父母的性格和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造成的。“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就是這樣的規律。
啊,這個人的鼻子很高——他的鼻子不夠直。
有什麽大不了的?不就是拍馬屁嗎?-我不擅長與人交往。
老公有錢,孩子聽話,有自己的事業。趙薇真的是人生贏家——她沒有老公,沒有錢沒有孩子,或者說她不是那麽順利。
所以如果妳對自己很滿意,妳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完整,妳就不會責怪別人,而是給別人正能量。
另壹個例子是:
唉,工作不如意,收入低還累——沒什麽,誰都會這樣,堅持下去肯定會好起來的(工作會很順利,很滿意)。
小孩子吵吵鬧鬧,不聽話——哈哈,小孩子不都是這樣的嗎?多麽難得的親子時光(對自己的孩子非常滿意)
她年輕漂亮聰明,還是個富二代!別讓人活了——妳也挺好的。妳的家庭很幸福,妳的工作很穩定,妳很悠閑。(我自己有更好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妳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妳就不會責怪別人,責怪社會,哀嘆不公。心是完美而美好的,壹切都是美好的。這樣傳達給孩子的也是美好的,最後的效果也是良性的。
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
怎麽這麽不聽話!——控制欲強,不安全感強。
看看別人,他們小提琴拉得多好啊!——我也缺乏這種素養,羨慕有音樂天賦的人。
妳不會回電話的!當別人打妳的時候,妳也要打他們!——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自己處於弱勢。
妳傻嗎?做別人想讓妳做的事?——現實中,我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有壹種抵觸感。
妳不能安靜點嗎?!——心裏有煩惱,經常焦慮,無法平靜。
以上幾乎都是把自己內心的缺失,生活的不如意,焦慮傳遞給孩子。也許有時候大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會烙下很深的傷口,久久不能愈合。即使長大了,我還是覺得自己像父母罵的那樣磨人,好不了。如果妳像上面描述的那樣對待妳的孩子,那麽恭喜妳,妳最擔心的基因會被恰當地遺傳給下壹代。。。
要避免這種情況,第壹,多提高自己,少責備孩子,甚至少責備孩子。
中國古代教育孩子有“七不責”,值得借鑒:
1,對公眾不負責:在公眾場合,不要責怪孩子,要在大家面前給孩子尊嚴。
2、後悔:如果孩子已經對自己的錯誤感到後悔,大人就不要責怪孩子了。
3、熬夜:晚上睡覺前不要責怪孩子。這個時候被責備,孩子情緒低落的上床睡覺,不是夜不能寐就是做噩夢。
4、飲食不負責:吃飯的時候不要責怪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5.慶祝不負責:不要在孩子特別開心的時候責備他。人在快樂的時候,經絡處於通暢的狀態。如果孩子突然受到責備,經絡會立刻憋不住,這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傷不負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怪他。
7、疾病不負責:孩子生病了不要責怪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第二,要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白這是因為我們自己缺乏焦慮,而不是因為孩子。孩子是無辜的。他們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聽我們的抱怨,而是為了在我們的幫助和指引下認識這個世界,創造壹個更美好的世界。
-
藍翔小清新,壹個帶著寶寶的女超人,是史上最全絲襪手冊的作者新浪微博@lunaluna008。
微信官方賬號:Huluma luna,互聯網/制造業/經濟生活/育兒/中醫實踐/女性話題。
父母對孩子總是很情緒化,很難控制,所以很容易傷害孩子,但這不是理由。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比如:1,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2,不能當眾羞辱自己的孩子,3,自己要信守承諾,卻壹味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遵守。
換個角度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孩子,受過傷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三四年前生了孩子。她對孩子最大的願望可以用壹部日劇《野田如歌》來形容。她很早就開始培養孩子彈鋼琴的興趣,比如給孩子彈壹些鋼琴曲。還特意買了壹個玩具鋼琴,希望孩子能對鋼琴感興趣。但是,孩子的表現似乎很難讓她滿意。聽音樂的時候,等壹會兒就迷迷糊糊,不知所措了。她把玩具鋼琴又打又踩,甚至扔到壹邊。“傻傻”是她經常形容孩子的詞。見面的時候,她時不時跟我抱怨,問我怎麽讓孩子喜歡上鋼琴。
我問她為什麽非要讓孩子學鋼琴。她說學鋼琴的孩子很聰明,長大後會很有前途。我問,我哪來的這種感覺?她講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第壹次對鋼琴產生感情,是壹部臺灣省偶像劇《流星花園》。在電視劇中,坎寧安用嫻熟的鋼琴技巧向道明峰示範,讓她非常解氣,感受到了鋼琴的美妙和力量。當時她和母親的關系有點僵。鋼琴讓她感受到放下自由和夢想的力量。所以她壹直對鋼琴情有獨鐘。
這讓我覺得她在鋼琴上寄托了很多自己的願望,孩子只是她期望的虛擬容器。當孩子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他們會感到失望、受傷和憤怒。這也是很多家長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原因。言語暴力的背後是沮喪和憤怒的感覺。從精神分析學家的角度來看,這種憤怒的情緒中可能隱藏著壹種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可能是基於我自己的傷害。再者,如果大人不能容忍孩子的“調皮”,就意味著不能容忍孩子內心的某種脆弱。他們可能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某種自己的影子。
這種陰影也可能是在他們的童年產生的,我們的咨詢師有壹個形象的術語叫內心的孩子。有時候,當妳不由自主地生氣時,不妨靜下心來,想想這種感覺是怎麽來的。也許妳壹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沈默壹段時間後,妳可能會發現,這源於壹次難忘的經歷。這種經歷的場景在童年時經常發生。也許妳會回到妳在父母面前的那壹幕,他們對妳說話是多麽的輕蔑,讓妳感到深深的羞辱。妳想發泄卻又不得不壓抑,因為妳只是個孩子。
小時候的屈辱深深埋在妳的心裏,甚至成為妳成就的動力。也許妳心裏並不在乎,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靜靜地潛伏著。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後,因為要照顧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無力感。這意味著他們要成為真正的成年人了,而他很可能還習慣於做壹個受傷的孩子。結果他發現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得不到自己的控制感。他們會焦慮、失望、沮喪,傷口隱隱作痛。他們否定孩子,否定自己。
孩子期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和愛,如果這種願望受挫,那將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可惜很多父母自己都沒能得到這種需求,也無法給孩子充分的滿足。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壹個因果循環。壹個人童年的感情受到阻礙和壓抑,即使成年後,他仍然是壹個受傷的孩子。成為父母後,他與孩子發展情感紐帶,內心的創傷會在不經意間被觸動。結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會在孩子身上種下新的傷口。就這樣,命運循環的車輪又開始滾動,碾壓著本該自由茁壯成長的幼苗。
如何打破這種命運的循環,需要洞察力,寬容和勇氣。能理解父母的不完美,也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和父母分開,過成熟自信優雅的生活。學會寬容並不容易,需要在寬容的環境中熏陶和實踐。最簡單有效的就是找心理咨詢師,可能要花壹些錢和信任,但是咨詢師回報的是專業、責任和精力。妳會在咨詢室溫暖安全的氛圍中發泄內心的痛苦和壓抑,心理咨詢師可以給妳足夠的支持,引導妳發現人生新的可能。
二是學會自己處理創傷。妳可以告訴自己,等妳慢慢長大,妳會有力量去經歷自信的情感創傷。妳可以試著“改變”妳的個人歷史,試著在妳創傷記憶的基礎上重建意義。這需要掌握圖像對話的技巧和足夠的力量和意誌,因為妳要完成來訪者和顧問的角色。但是,無論是找心理咨詢師,還是處理自己的創傷,都需要坦誠面對自己的勇氣,發掘自己的動力。
父母往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自己的事情怎麽管,怎麽發泄,他們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家長在有壓力的時候,特別希望孩子替他分擔,幫他減輕壓力帶來的痛苦。這時候他們自己的情緒是波動的,負面的,稍微失控就會變成罵。孩子,再小,也有自我意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壓力,被父母責備的時候,也會很不開心,和父母吵架。再加上父母自己心情不好,馬上就會爆發壹場小戰爭,勝利者當然是成年人,這會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
另外,父母和孩子“太熟了”,妳也有知心朋友不能肆無忌憚,所以在陌生人面前要有禮貌。但無論如何,成年人在對壹個有概念判斷的人進行負面攻擊時,要三思而後行,最好保持平和的心態,這樣世界才會充滿愛。
而且,父母不會用言語傷害孩子。他們可以直接使用武力嗎?
1.家庭問題。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父母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父母的。孩子的父母只是學習,把這種虐待的教育傳給孩子。這就是親情的傳遞。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結婚,生子,成為父母。但是,重要的是要明白,做了孩子的父母,並不意味著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要成為壹個好父母,妳需要學習。
但是,大多數人沒有這個意識,想學習如何做壹個好家長。那麽,他們會怎麽做?不用學習就能教育出自己熟悉的現成的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是被父母這樣養大的,沒有什麽大問題。然後,他們應該繼續用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2.期望值太高了
父母會把未完成的期望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完成未完成的事情,比如學業上的成功,藝術上的造詣。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就會和其他孩子比較,很多時候是不夠自信。作為壹個好的教育者,他們應該引導自己的興趣,而不是強加給自己。良好的興趣培養是孩子未來成才的途徑。
其實媽媽們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寶寶,所以傳達“危險”信號很重要才是關鍵。如果妳用非常情緒化和消極的語言批評妳的寶寶,他們可能不理解,即使他們理解也可能不理解
在向寶寶傳達“危險”時,與其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不如用寶寶的語言和方式向他傳達,比如用批判的眼神和嚴肅的表情告訴他“這很危險,不行”(麻麻,這裏沈默勝於有聲!)。不要說1歲以下的嬰兒,就是1歲以上的嬰兒也能咕噥幾句,但未必能理解“危險”的真正含義。媽媽們與其“對牛彈琴”(說實話),還不如通過玩遊戲來分散寶寶的註意力或者巧妙地引導寶寶。
媽媽認為父母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
1,大聲訓斥?
如果兇有用妳要警察幹嘛?!良好的...妳說得有道理...因為生氣就拿寶寶出氣是完全錯誤的。事後妳壹定會後悔的。
2.“壞孩子”和“傻小子”?
雖然孩子還不懂事,但是妳總是用負面的語言還是會給寶寶留下陰影。
3、懲罰,打呼嚕?把妳扔了?
這個年代還想著體罰孩子?妳真的吃飽了...再說隨便說拋棄孩子也會讓寶寶沒有安全感(啰嗦?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應該拖出來!
對不同月齡嬰兒的“批評”方法;
10個月前
這麽小的寶寶說什麽都沒用!年紀輕輕有什麽批評的必要?妳說的話他聽不懂,只會增加焦慮。最好的辦法是提前排除危險,大人遇到事情要控制情緒。
10-12個月
這個時候寶寶可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媽媽們可以這樣做:在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用嚴肅的表情和語氣告訴“不”,用其他方式分散寶寶的註意力。
12-24個月
1歲以上的寶寶對語言有壹定的理解能力,所以當他們遇到危險時,媽媽可以對他們說“不”,要及時用溫柔的語氣、溫柔的聲音告訴他們危險的原因,解釋清楚,他慢慢就明白了。
其實父母的初衷並不是想傷害孩子,只是有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滿滿的愛變成了傷害。他們有時候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好,這樣做是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行為,所以在溝通的時候難免會有壹些矛盾。如果家長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這種居高臨下的狀態,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慚愧,也很現實,因為我有時候就是這樣,說完就後悔了。原因有幾個:第壹,愛的責任之深。因為他是親生兒子,所以真心希望他能處處優秀,各方面都優秀。所以壹旦現實和希望有出入,這種落差會讓父母極度不平衡,說話也會有點口無遮攔。二是有些家長只想管住自己的嘴,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素質有待提高。第三,各種家長壓力太大,有時候會不經深思熟慮說壹些不該說的話。反正我覺得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用* * *感情,多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不要因為愛而傷害孩子。言語傷害比身體傷害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