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烏鴉戰爭之前,清朝是不了解英國的。
道光不知道英國女王是誰。他不知道當時的英國軍隊天下無敵。甚至在戰後,他還問英國在哪裏。
至於前線清軍,不知道英軍從哪裏來,有多少兵力,裝備如何。
總之,清朝對英國的了解就像壹張白紙。
由於清朝的愚昧,加上英軍對清軍的暴打。所以我們經常有壹個誤區,認為清朝不認識英國,而英國認識清朝。正是這種信息不對稱,讓英國敢於出兵打清朝。這就是英軍在戰場上痛打清軍的原因。
然而,這其實是壹種想當然的誤解。
烏鴉戰爭之前,英國其實對清朝了解不多。
誠然,戰前廣州的英國人和澳門的葡萄牙人提供了很多清朝的資料。但這些信息都太膚淺,對戰爭的幫助有限。
至於Magalny帶回的四十年前的資料,完全是垃圾。和現在壹樣。
他說清朝專制,社會黑暗殘暴,農奴不如狗,到處挨餓。這些情況在俄國和普魯士也同時存在。
應該說這是當時世界上的壹種常態。
這些信息充其量只是讓英國人知道了“清朝不是不可戰勝的,不是杜蘭尼花生,清朝有很多窮人”。
僅憑這些信息,不足以讓英國了解清朝的來龍去脈,下定決心打清朝。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英國不知道清朝內陸地區的具體情況,不知道清朝有多少軍隊,不知道清軍的具體部署,不知道訓練水平,不知道具體的裝備。我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江南。
那是戰後壹年多,英軍慢慢摸索,了解到只要攻打江南,切斷清朝的財貨供應,清朝就堅持不下去了。會主動總結。
英國人過了很久才知道這壹點。
總之,英國其實並不清楚清朝的情況。
如果英國真的知道清朝的底線低,知道清朝越過了底線,那就顛覆了他們對壹個大國的認識。烏鴉戰爭後,它不會只是有點胃口,只要求割讓香港島,只要求開放五個港口,只要求賠償21萬元。
它肯定試圖吞並清朝,就像它在印度所做的那樣。就算不能吞並,也要想辦法吞壹兩個省!
好吧,既然如此,那英國人當時為什麽敢出兵?
沒有別的原因,這就是英國人的民族特色。英國人向來如此——他們不會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但妳不必壹定要贏才能冒險。
只要有30%的勝算,英國人就敢冒險。
很多人往往有壹個誤解,認為英國人保守,怕死。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英國是壹個島國,財富有限。英國人要想致富,就要有走出去、敢於冒險的精神。
而且因為是島國,英國不像大陸國家。宣戰無異於封殺國運,無論競爭如何都不會停止。
它能打就打,不能就撤退到島上。反正它有制海權,也輸不起。
烏鴉戰爭之前,英國在歐洲大陸上與歐洲列強打了無數場戰爭。
工業時代之前,國力看農業。當時法、俄、奧等國比英國強得多,英國還在和他們打仗。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法國大革命等等。英國從來沒有膽怯過。
對英國人來說。既費人又費錢,債臺高築。以巨大的犧牲,我們不得不與歐洲頂級國家反復鬥爭。輸贏無所謂。
它買得起。只要它擁有制海權,勝利的天平就在它這壹邊。
發動烏鴉戰爭時,英國人的心態也是如此。
先是派出20艘戰船,4000人的軍隊參戰,試探清朝的水深。輸了也沒關系。總結壹下經驗,找個機會殺回去就行了。
如果妳贏了,派更多的軍隊。擴大戰果。
總之,英國不怕失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似乎都有打掉牙吞血的特點。
在歐洲,在克裏米亞,英國經常浴血奮戰,但從未看到英國人放棄。
他們對損失的承受能力其實很強。
與英國人相比,同時被清朝統治的中國極其保守,輸不起戰爭。
當然,在烏鴉戰爭期間,英國人也有煩惱。
就是大清太大了,粗糙不平,大清根本不覺得痛。
1841年,英軍拿下寧波、鎮海、廈門。等待清軍談判。
但出乎意料的是,清軍反攻失敗後,他們並不想馬上收復失地,也沒有派人來談判。英國封鎖了東南沿海的海上,清政府封鎖了陸上。雙方像靜坐示威壹樣對峙。
英國軍隊不是來占領這塊領土的。他們來跟清政府簽約,要賠款,要開商埠。
於是,英軍在浙江修修補補壹段時間後,立即北上,攻打江蘇。
但是,英軍在進攻江蘇的過程中,遇到了在浙江遇到的情況——清朝是坎坷不平的,中小的敗仗根本不能讓清朝感到痛苦。
無奈之下。1842年,英軍不得不調整思路,集中兵力進攻江蘇沿江經濟城市。
進攻鎮江時,英軍出動了7000人的軍隊,也算是付出了資本。這已經有點像英國人在北美發動的邦克山戰役了。
對英軍來說幸運的是,這壹次他們終於找到了清朝的軟肋——清朝大到在乎壹城壹地的得失。但在清朝,南方重於北方,北方嚴重依賴江南輸血。京杭大運河壹旦被切斷,清朝失血,無法堅持。
英軍拿下鎮江後,繼續進攻南京。在這次壹戰中,英軍鋌而走險。因為如果南京守軍抵抗,英軍可能會在江蘇陷入泥潭。
然而,此時的清朝已經決定投降了。
在南京簽約很“爽快”,促成了《南京條約》的簽訂。
烏鴉戰爭後,法國人來了。
這壹次,不戰而降,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
兩年後,美國人來了。
這壹次,不戰而降,清政府“欣然”與美國簽訂了《王霞條約》。
乍壹看,清朝的底線似乎比他們想象的還要低。
於是在1856年,英法拿了《王霞條約》第34條,規定“壹切貿易及海域,得有某種彈性,十二年後兩國應派員公平處理”。找政府要新合同。
清朝不同意修改契約,於是有了1856年6月的蓍草事件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壹次,英法聯軍沒有進行任何封鎖,繞過東南沿海,直搗天津。
當時清政府正與太平天國激戰,手中沒有牌可以浪費時間與英法聯軍進行持久戰。
於是天津失陷,清政府立即投降,簽訂了《天津條約》。
在簽約的時候,俄羅斯也來了。好家夥,他壹口氣從清政府挖了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兩年後,俄羅斯再次張口,又挖了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回來後,相當於中國東北面積的654.38+0萬平方公裏被清政府“欣然”割讓。
清政府的底線再壹次讓英國人大吃壹驚。
從此,英國人徹底看透了清朝的現實。
這個所謂的遠東強國。皇帝作為壹國之君沒有使命感。公務員和軍事指揮官沒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感。大兵,妳什麽都沒做。妳只會敲詐。老百姓沒有凝聚力,前線奸商讓國家難以賺錢的現象比比皆是。
至於所謂的皇帝欽差大臣,更是骯臟到了極點。明明前線戰敗了,這些人卻故意謊報軍情,忽悠皇帝,說前線大勝。請求皇上給立功者壹份賞賜。
更令人不齒的是,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賜,官員們爭先恐後地賄賂欽差大臣,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假捷報中。
這是壹個怎樣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空殼。
它外表看起來很強大,但骨子裏是腐爛的。沒有必要和這樣的國家作戰。我們只需要壹點外交小計,賄賂幾個官員,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所謂花小錢辦大事,也不過如此。
所以在第二次烏鴉戰爭之後,英國人民對清朝的蔑視已經到了對戰鬥毫無興趣的地步。
在英國人眼裏,清政府不配做自己的對手。
就算要動手,也只是鼓勵弟弟而已。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其實是英國暗中鼓勵日本試探清政府的壹次試探。
如果清政府通過考試,英國會給清政府壹些支持,和俄國作戰。如果考試失敗,英國將徹底拋棄清政府,支持日本對抗俄國。
清政府最後考砸了。於是,英、法、俄、美、德、意、奧、日都紛至沓來。
總有人說太平天國是禍國殃民,義和團是禍國殃民。只有妳的偶像在做人事。
那妳告訴我,妳的偶像當年是怎麽保家衛國的?
如果妳的偶像真的很牛逼,真的能保家衛國,還會有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嗎?
老百姓不種地,老婆孩子不想熱炕頭。至於殺九族掉腦袋的事?
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批判。其實只是有些人推卸責任掩蓋自己的無能。
如果妳問我,有些人應該感謝。歷史上至少有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因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妳偶像的壹條內褲才沒有被扒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