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來源:中國青年報(2065 438+2007年03月09日06版)
康復老師帶社區老人做毛巾操。王玉潔/攝
敬老院早上剛鋪好老人床。王玉潔/攝
“老齡化”這個詞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壹個陌生的詞了。如今,老齡化正成為關系到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話題。
在上海更是如此。上海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第壹城市。截止2015年末,這座現代時尚的城市,累計擁有60歲以上戶籍老人436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30.2%。
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加上與發達國家相比略顯滯後的養老服務體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發現,壹種“社區養老”的新模式正在上海各地鋪開。相比綜合性養老機構,更適合大多數老年人,更“親民”。
高於“早教機構”標準的養老服務
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的壹個老小區裏,有壹個在老人中口碑很高的“敬老院”——硬件裝修堪比四星級酒店,軟件服務高於五星級標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註意到,這個總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的敬老院,乍壹看更像是壹個設施齊全的“早教機構”。
樓梯上的每壹級臺階都用顏色鮮艷的貼紙標出。從壹樓到二樓,老人會得到壹個大大的獎勵——恭喜妳完成了這次“攀爬之旅”。全程24步;每張床旁邊都放著老人喜歡的卡通靠墊和全家福。當妳需要私人空間的時候,拉開木質活動門,就能擁有壹個獨立的小房間。活動室裏有壹首打油詩,小黑板上寫著“四和十”,這是今天幫助老人鍛煉口腔肌肉力量的課程內容之壹;在失智老人區的地板上,有1 ~ 12的臺階標簽,是老人每天運動的“起點”和“終點”。由於記憶力下降,即使是最基本的按照標簽行走,對壹些老年人來說也是壹種“鍛煉”。
如果我不告訴妳,妳恐怕想象不到這是壹家政府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無論從服務還是硬件條件來看,似乎這都不應該是壹個“政府支持”的服務,而更像是壹個市場化的“早教機構”。
據上海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陳躍兵介紹,“十三五”期間上海的養老目標從過去的普惠性養老服務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前說政府墊底,政府辦養老機構,感覺都是窮人級別的服務。現在我們由政府提供場地,邀請社會機構入駐,以老人自付壹小部分費用的方式提供更有活力的服務。”
從2014下半年開始,上海陸續推出了類似陸家嘴居家養老綜合護理的“居家養老”。這種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的社區養老設施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全面的服務。上海目前有73家父母托老所,預計到2017年底,將覆蓋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的所有街區。
隨著新模式的誕生,政府不再“直接”養老。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9073”——即家庭自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融為壹體。90%的老人在家護理,7%在社區護理,3%在養老機構護理。
“十三五”中,新型老齡化人口的發展對養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海,更強調綜合服務供給體系。理想情況下,“90後、7後、3後”群體可以由同壹個老年服務機構提供綜合服務。
“過去,政府辦的養老設施主要是為了滿足身體健康、年輕的老年人的需求;現在,社區裏獨居的失能、失智、老人越來越多。怎麽才能滿足這部分呢?”陳躍兵說,上海的解決辦法是政府和社會企業聯合辦養老服務,老人可以享受服務,自己出點錢。
以陸家嘴綜合護理院為例。它的位置和建築原本是小區的公共設施。當地政府通過招標購買了上海福緣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這家養老服務機構從改造開始就參與了老年護理院的建設。
福緣養老咨詢部經理於玲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個場地的裝修、空間利用、咨詢策劃都有涉及。“除了硬件設置更合理,服務人員的聘用也由我們管理。”
這家養老機構有康復員、護士、社工、誌願者等多種類型的服務人員,服務人員數量由當地政府根據本地區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全市統壹標準進行需求。
今天上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壹樓非殘疾人區看到,老人們正在和康復老師壹起做日常毛巾操。這種簡單的擰毛巾運動據說能有效鍛煉老年人的手指運動能力。
在這裏,只有32張床,30個鋪位(“鋪位”是針對老人的接待能力——記者註),而在壹個社區裏,哪些老人能住,哪些老人不能住,是壹個關系到公平的大問題。
獨居老人鄭阿姨通過微信平臺“陸家嘴在線”註冊,成功入住綜合托老所。14天前,她因為腿骨折住院做手術。出院後,她直接住進了壹個兩室的養老院。在這裏住壹天,她需要支付大約150元的護理費,外加餐費。這個收費標準全市統壹。
每天晚上,值班的阿姨都會幫她上晚上的廁所。“態度很好。有的老人壹晚上撒手四五次,阿姨們毫無怨言。”這比壹個月花五六千元請個住家保姆劃算多了。“保姆不在乎工資。很多人聽說要照顧老人,頭也不回就走了。”
鄭阿姨介紹,在醫院期間,她通過網絡提交了申請。後來街道社工直接去醫院評估她的病情,評估通過了才得以入住敬老院。
據陳躍兵介紹,這個評價體系是全市統壹的。它的全稱是“市級老年護理統壹需求評估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各種細致的標準,將不同情況的老人分為六個等級。有些人可以完全享受政府“自下而上”的服務,但更多的人可以在評估後“自費、由政府”享受服務。所有申請人的信息都存儲在系統中,方便查找、監管和統壹調配資源。
服務好“失能”“失智”老人,就是“兜底”的能力
上海對這些老年護理院的壹個基本要求就是能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陳躍兵說,過去公辦養老機構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市場化道路”,而現在隨著國家政策逐漸允許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進入,公辦機構也找到了合適的市場化道路。“除了民間組織,我們也鼓勵負責任的企業參與運營。”
能否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成了“競爭”的壹個焦點。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失能和失智老人數量的快速增加。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失能失智老人超過4000萬,他們的養老和醫療問題直接影響超過6543.8億個家庭。
在上海,壹位白發蒼蒼的智障老太太徐阿姨多次迷路。最近,她的家人把她送到了社區養老院,等待評估。在評估期間,養老院允許她暫時住在這裏,接受照顧。
“這真的是政府需要覆蓋的人群,幫了大忙。”徐佳仁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為了徐老太太的撫養權,全家跑了10多家養老機構都跑不過,壹家都沒收。“風險太大,不能接受。”
那麽,在這樣的高危情況下,政府和社會組織聯合舉辦的敬老院如何幫助失能失智老人呢?
於玲告訴記者,以前不是機構不願意照顧失能失智老人,而是“不敢碰”這個群體。“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只要管理到位,風險就不大。但大家壹方面害怕突發事件,另壹方面又不願意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所以都愛‘搶’老人的健康。”於玲介紹,目前的情況是,如果壹個養老服務機構想和政府合作養老,那麽除了接受壹個社區的老人健康,失能、失智老人也是“標配”。
相比過去,服務失能失智老人更“保險”。
據悉,自2015起,上海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從醫療機構設置、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品牌連鎖經營三個方面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獎勵。為幫助養老機構防範經營風險,上海還推出了“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由市、區、養老機構承擔保費。
截至2015年底,87%的養老機構參保,百床病例發生率呈下降趨勢。
從2017到1,上海還推出了覆蓋服務人員、服務對象和第三方責任的社區養老服務綜合保險,幫助社區養老服務降低運營風險。
每壹家養老服務機構,未來都會在上海市民政局有壹個“分數”。目前,上海已有200多家養老機構接受了設施設備、管理水平、服務質量、社會聲譽等方面的評估。按照計劃,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實現上海市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全覆蓋。
參考資料:
中青在線的新聞報道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