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位於四川省西部,是國道318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川藏線很多遊客路過這裏,去稻城亞丁、林芝、拉薩尋找傳說中的壯美風光。
但在丁震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黎塘本身就是壹道不容錯過的風景。
四川甘孜理塘,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因為“國道G318”這個著名的地標。距離上海3118公裏,距離成都654公裏。它屬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和橫斷山脈的中段,可以歸為著名的康巴地區。因海拔4014米,又被稱為“世界高城”。詩人倉央嘉措曾留下壹首“白鶴,請借我妳的翅膀,不要飛得很遠,只需在理塘掉頭飛回來”的情歌,為這座小城增添了無數浪漫的色彩。
3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繼續與歐亞板塊碰撞,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在巨大的作用力下,汪洋治下的西南地區在南北方向發生了褶皺變形,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橫斷山脈。山脈攔截了暖濕氣流,豐富的地表水孕育了河流。在這片土地上,金沙江、雅礱江貫穿其中,沙魯裏山縱貫南北,給理塘帶來了山、河、林、湖、草原等完全不同的美麗景觀。
藏在理塘深處的格涅雪山,屬於橫斷山脈沙魯裏山中段,海拔6204米。是四川第三高峰,藏區24座神山中的第十三位女神。每年夏天,充沛的季風席卷高原,在加內什山的高山地區形成降雪,冰川由此發展。在漫長的消融過程中,水流蜿蜒而下,穿山而過,壹片片遮天蔽日的高原森林肆意生長,以川西雲杉為代表;森林緊挨著原來的灌木叢和草地;谷底是蜿蜒的河流和茂密的沼澤草甸。
草原上有壹個小水潭,映襯著清澈的藍天、悠悠的白雲、連綿的雪山,那就是“葛聶之眼”。與柴達木盆地艾肯泉的“魔鬼之眼”不同,妖怪之眼的池塘有壹圈水草,栩栩如生如瞳孔,故稱“上天之眼”。
妖怪山的冰雪融水為黎塘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沿著河岸有壹系列沼澤濕地和郁郁蔥蔥的草原。這是沙魯裏山脈中段最大的草原——毛崖壩草原,海拔3800-4500米。雖然沒有內蒙古大草原那麽廣闊,但卻有著獨特的高山草原景觀。每年的7-9月,茅屋壩大草原草豐腴,野花五顏六色,牛羊徜徉在壹片花海中覓食。遠遠望去,藍天、白雲、雪山、碧水、綠草交相輝映,呈現出壹場動人的美景盛宴。
在草原的北部,沿著318國道走過幾十公裏,壹直走到海子山腳下。海子山位於黎塘和稻城之間,平均海拔4500米。有65,438+065,438+045大小海子散落四周,規模密度全國第壹。有的海子中心淺藍色,外圍深藍色,圓圈分明;有的是季節性湖泊,只能在雨季填平湖盆;有的海子呈串狀分布,像高山上的珍珠項鏈...理塘海子山上最大的海子是冉金厝,面積2.75平方公裏。湖中盛產高原黃魚,滋養著黃鴨、野鳥、水鹿、盤羊、林麝等高山生物。有人說山上的湖是滴在地球表面的壹滴眼淚,而海子山上的湖更像是上帝掉下的壹顆鉆石。
甘尼山帶來了水,滋養了草原。每年八月,理塘都會舉辦草原賽馬會和集市節。彪悍的康巴男人和美麗的康巴姑娘從四面八方匯聚在毛雅巴草原,展示自己的魅力和技藝。丁震爆炸後表示不想離開理塘,想帶小馬珠去賽馬會,讓人對理塘的賽馬會更加好奇和期待。
每年馬會前,牧民們穿上民族服裝,騎著馬,帶著帳篷、鍋碗瓢盆、牦牛肉、酥油、糍粑、糖果,在縣城附近的草原上紮營。幾乎壹夜之間,壯觀的帳篷城誕生了。在正確的壹天,騎手們穿著鮮艷的藏袍,牽著他們珍貴的馬走向起跑線。壹聲令下,他們疾馳而去,現場人山人海。這裏的賽馬不僅僅是簡單的速度對比,還有耐力賽、慢跑賽、馬術賽等。其中騎馬倒立、馬腹藏、飛騎射擊、俯視哈達等最為驚險。所以藏區流傳著“甘孜理塘是康巴地區最大的賽馬節”的說法。
理塘馬會的流行有著深厚的地理和歷史淵源。千百年來,理塘壹直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四川盆地西緣的天全、邛崍等地產茶,成都絲綢從這裏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與今天的川藏線不同的是,商人們只能從理塘向西越過格涅山的路肩,不經過海子山,而是經過谷底的波密鄉到達朱境內的巴隆、巴塘,全程上下。從康巴南部到拉薩,只能騎馬和步行。在古代,馬成為理塘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雖然鄰近的雲南商人經常使用載重量更好的騾子作為運輸工具,但理塘的牧民仍然習慣於伴馬。壹方面,它從遠處看起來很平緩,但實際上非常陡峭。此外,冰川分布廣泛,容易引發雪崩。所以,攀登並不難。馬比騾子溫順。在緊急情況下,他們可以聽從人們的指揮及時逃離,減少了人員和貨物的損失。另壹方面,牲畜是牧民的重要家庭財產。馬可以壹代壹代培育優良品種,壹直傳承交流。騾子是馬和驢的混血兒,不能繁殖下壹代。壹旦丟失,就無法恢復。
對於康巴男人來說,馬是他們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人們將對馬的了解、馴化和喜愛融入到賽馬活動中,騎乘和馬匹優劣的聚集是牧民中最持久、最普遍的活動。大約壹千年前的格薩爾王朝,人們甚至以賽馬來決定首領。有句諺語說:“賽馬要在平草上,英雄要在烈馬背上。”這種對賽馬和英雄的崇拜被刻進了當地的文化基因,最終演變成了盛大的賽馬會。
酥油茶是用黃油和濃茶熬制而成,天冷可以驅寒,吃肉會累。屠園/理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微信官方賬號
同時,馬會也是牧民和商販進行貿易活動的場所。分散在高原各地的農牧民不僅需要在家裏出售牦牛肉、馬奶、奶酪等商品,還需要向商人購買自己和家人壹年所需的商品,尤其是制作酥油茶的茶葉。
最重要的是,神怪山在傳說中是壹匹馬,和阿裏的岡仁波齊壹樣,連綿不絕。原來人們在每年藏歷六月初三祭拜後舉行賽馬、歌舞、篝火晚會,然後在公歷八月舉行這個節日,最終形成了中國最吸引人的馬會,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理走廊往往是民族遷徙的走廊。位於中國西南的橫斷山脈是第壹級臺階和第二級臺階的重要分界線,連接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在地理上呈現出典型的“走廊”,也是西南各民族遷徙的天然通道。理塘,地處橫斷山脈中段,自古以來就是四川連接西藏和雲南的交通咽喉,遷徙的民族來來往往,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民族文化。
藏族是理塘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大多居住在山腳下的村莊和河邊的堤壩上,主要以放牧為生。這是因為理塘海拔高,氣溫低,冬季長,很難進行傳統的農業耕作。這裏的草原物種豐富,堪稱川藏最好的牧場。牧民可以馴養牦牛和綿羊,換取生活資料。
樂瞳古鎮千戶藏寨是理塘的壹個重要聚居地,由13個藏寨和4000多間藏式民居組成。千百年來,藏族人用木杵夯黃土,築起密密麻麻的墻來建造房屋,堅固而溫暖,足以度過漫長的冬天。這些建築的外墻色彩豐富,有白色、姜黃色、深紅色、黑紅花等,其中白色是大多數房屋的主色調,因為雪域高原的人們視白色為最吉祥、最純潔的顏色。這些建築多為平頂方形,有家家必插的五色經幡。
昌慶春柯爾寺位於理塘縣北部,是康巴最古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素有“拉薩三寺,下部安多塔爾寺,理塘昌慶春柯爾寺”之稱。寺廟建築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遠處的雪山氣勢磅礴。每年藏歷六月,長慶科寺都會按照古老的習俗舉行規模最大、最隆重的“願比日小”(六月轉山),還有獨具特色的酥油雕刻遊戲活動。
許多學者認為,生活在雲貴高原的納西族起源於古代生活在中國西北部黃河流域的古羌族。因為氣候變化和戰爭,他們向南遷移到岷江上遊,向西南遷移到雅礱江流域,向西遷移到金沙江上遊,所以他們的歷史遺產在川滇藏交界地區是常見的。尤其是到了明代,麗江的木土司向巴塘、理塘等地大量移民納西族,並以強大的武力引導茶馬古道沿線的商業活動,修建城樓和房屋供百姓居住。黎塘至今還保留著壹些納西建築風格的房屋。
與遊牧生活相反,漢族人在移居理塘後,把他們的農耕習慣帶到了這裏。他們發現,在山下的山谷中,氣候相對溫暖,年平均日照時數達到2630小時,有利於作物生長,因此可以利用溫暖的季節耕種和種植青稞、蘿蔔、紅花小麥、白土豆等作物。為了輔助耕作,許多家庭會養牛。在寒冷的高原上,牦牛的生存能力遠遠優於黃牛,產奶和產肉也比黃牛多。但是牦牛不夠溫順,不能犁地,黃牛又不能適應高原氣候,於是牦牛和黃牛雜交的牦牛就應運而生了,它既有溫順的性格,又有耐寒的能力。更適合漢族人農耕和勞動的需要。
從白雪皚皚的“十三女神”精靈雪山到自由遼闊的毛雅草原,從歷史悠久的馬會到特色鮮明的民族生活,這就是“丁真世界”,也是壹個真實而美好的理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