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綜合性大學是全世界的主流。四川大學作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在四川省的受關註度肯定是最高的。華西醫科大學合並後,大力建設醫學院,實力大增,位居西部第壹。衰落肯定是不行的,光是西部的學生就足夠支撐川大了。
電子科技大學可以多說兩句。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電子科技大學正步入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過去20年見證了國內通信、互聯網和半導體的跨越式發展。我相信這些行業也將是未來20年國家發展的支柱。電子科大在這些行業的深耕,近年來有所收獲。而且近幾年成電不滿足於電子行業方向,還要加強其他工科甚至醫學,綜合性越來越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南財是在走下坡路(我08年上學的時候,分數是成都第壹)。目前,綜合性高校加強了金融相關學科建設。而且前幾年金融相關專業的火爆導致了這個行業的激烈內卷化。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財經類專業走低,財經類專業的院校也受到很大影響。
對我說:
我當時沒有評價985,但現在對學校有壹定的影響力(更何況985這個名字並不重要)。想評論985的可以開個話題,不多說。根源在鐵道部,這個985是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前身做的,交給鐵道部了,因為是其他部委做的,鐵道部和學校都不重視這個。站在四川省的角度,我覺得可能是我從外省搬過來的,判斷電子科大的優勢更有未來發展的潛力。現在回想起來,不得不說,上面做選擇的人還是有些先見之明的。
學科、就業、學生可以說是壹個閉環。
學科:我這幾年的學科發展有點像無頭蒼蠅。先說科目評價。和同壹個工科院校的電子科大四個A-level比(不要和川大比,他們有16個A-level),我只有兩個差A-level,交通和土木。而且這個交付評測還吃了不少土雞店的資源(馬克思能把機電壹樣的B+混出來,我沒想到)。而且聽以前的同學說,交大現在的師資力量很有問題,新鮮血液還沒有流入,但是現有的師資力量壹直在流失。
而且交大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科研比較多,不註重日常教學。上學的時候能感覺到交大和電子科技大學(人家還是晚自習)比起來,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沒那麽在意。交通大學的學風確實比四川大學和HKUST差很多。雖然我是個差生,但我不能完全提老師和學校在這方面要承擔的義務。當然個別老師還是挺認真負責的。
就業:雖然我付出的就業率壹直都是過高的,但是就業的質量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交大的理念是先就業再擇業。作為交大最有優勢的學科,土雞店在就業市場的回報並不算太高。我還記得我們12畢業的時候,大部分都被工程局和鐵路局吸收了。也就是說,從就業的角度來說,我的很多同學在畢業壹年後就辭職了,甚至轉行了。西南交大的優勢在於傳統工科,傳統工科這幾年在就業市場上的表現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報考的性價比真的不高。
學生的發展:學科的發展和就業的質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質量。其他省份不知道交大在天津的排名下降了很多。所以現在生源逐漸成為問題。
說點題外話,也是我個人的壹些感受:
交大的發展有時代特征,從我交的名字就能看出來。我壹直在說我自己的歷史,我曾經有多牛逼,我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是不是既讓交大校友獲得了認同感,又傳達了壹些對未來發展的不安全感?在我看來,全押在鐵路上並不是壹個特別明智的策略,盡管這是我的優勢。隨著國內高鐵的逐步完善,以及國外國際形勢的復雜,對於高鐵或大型鐵路領域的需求前景並不是很明朗。風險需要通過其他學科的發展來解決。
俗話說,突破是不可能的。希望能在鐵路領域努力的同時,投入壹些精力,放眼更大的格局,探索還有哪些領域可以引領時代發展。當然,如何實現更大的格局?自然要靠廣大交大學生了。
我們不能忽視校訓的核心。不僅高科技科研人才是人才,廣大交大學生也是交大的寶貴財富(包括這個學渣)。還要註意如何引導學生探索自我,培養適合現代中國發展的畢業生。這不僅需要我們校友的努力,也需要學校的成長環境和適當的引導。紮實的理論基礎是基礎,需要學校抓學風建設。與行業結合更緊密的務實合作才是手段。如何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社會的需求,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比給他們壹個現成的就業機會更珍貴。
總之,希望自己能重整旗鼓,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