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職業生涯構建系統在職業咨詢中的應用

職業生涯構建系統在職業咨詢中的應用

第三節職業生涯構建系統在職業咨詢中的應用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決策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實驗,在個人的建構體系中對與職業相關的領域進行琢磨,最終剔除雜草,保存種子,從而使“建構”清晰起來。我們把壹個果斷決策的人形容為“毫不猶豫”或者“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麽”,說明他的構建體系已經打磨得有棱角了。這種人通常能準確預測壹個選擇可能的利弊(凱利,1955)。

?了解個人建設狀態的最好方法就是上壹節提到的網格技術。在網格技術中,我們使用元素來生成由個體構建的認知地圖。框中元素的性質沒有限制,只要與職業決策有關。壹般是用來讓被試列出自己將要選擇的職業。事實上,網格技術的潛在功能並不僅限於此。有的學者為了讓被試知道自己對工作世界的感性建構,把有收入的活動(工作)和無收入的活動(休閑)(brook & amp;布魯克,1989).此外,有些學者把工作夥伴、主管、下屬等。作為分析被試在工作中人際關系的要素(Stewart & stewart,1981)。采用的元素可以不同,但原理是壹樣的。在本節引用的案例中,案例1和案例2 (Cochran,1987)都以職業活動為要素。

壹.案例1

高中畢業時,小珍夢想上大學,並希望壹輩子從事幫助別人的工作。她曾經想過社會工作者,咨詢心理學家,人事經理和許多許多工作,但她必須再次接受教育。但壹想到要重新上大學,小真的舊傷又隱隱作痛。她曾經上過大學,但因為興趣不同而輟學。現在她在壹個小鎮當秘書。幾年後,她的同學陸續大學畢業,找到了能充分發揮興趣的工作。他們看起來都很樂觀自信,不像她那樣沮喪。內心深處,我已經準備好再次搬家壹段時間了。她覺得自己必須再做壹個決定:我是不是要在這份秘書工作中天天和文書打交道,結束自己的生命?是該辭掉工作去上大學,還是幹脆請假出去散散心?

?為了幫助她形成決定,咨詢師為她實施了壹個“職業網格”。小真的所作所為是自己坦白的。從結果來看,她的職業建構側重於兩類:壹是社會意識和人際關系,二是工作的內在回報。兩者略有關聯。第壹類,她真正喜歡的是與人非正式的、真實的接觸,討厭作秀的社交。她期望能真正幫助別人,激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在第二類中,她喜歡創造性、獨立性、責任感和工作挑戰。在她決定的“框架”上,最大的沖突此時若隱若現。任何與積極結構(創造力、真實接觸、獨立、責任等)相關的職業。)也和她痛苦的經歷(缺乏自信)有關。以前,為了逃避缺乏自信的痛苦,她選擇的避風港都是“機械”、“無聊”、“失意”、“演戲似的”(缺乏真實接觸)的工作。她進入成人工作世界的第壹選擇是“逃離禁忌”,而不是“選擇自己熱愛的”,活得像行屍走肉。她曾期待“禁忌”會有所改善,但她多年來都保持不變。時至今日,雖然上大學的念頭死灰復燃,但內心仍有強烈的回避沖突。

?職業建構之間的沖突是個案中的普遍現象,在研究和調查中也出現過(Cochran,1983 b;科克倫& amp吉薩,1986).克服沖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替代品;註重主要價值,忽視次要價值;通過確立價值優先來改變、修飾或松動頑固的建構意義;仔細默想每壹個價值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等。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小真能變得更加自信,或者學會如何消除焦慮,沖突自然會消失。

?為什麽不幹脆放棄做決定的問題,直接處理她的自信?在其他情況下可能可行,但這個案例值得再考慮。模糊的、被關在籠子裏的自信,是不能和特殊事件中的自信相比的。此時決定這樣的討論是短視的,是有害無益的。其實她壹直想安排壹次旅行,可以建立信心,避免做決定。無論臨床證據(Greenwald,1973)還是調查(Jannis & amp;曼恩,1977)都指出,改變的決心,加上從容不迫、深思熟慮的決定,即使遇到瑣碎的挫折,也不容易動搖。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自信的問題,除此之外,她從來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自信。從馬斯洛(1968)的觀點來看,決策問題是壹個“稀缺動機”面對“增長動機”的問題;按照凱利(1955)的說法,做決定的問題是壹個“安全”面對“冒險”的問題:是逃避消極的生活,還是追求積極的生活(帶有壹些風險)。這個決定是人生規劃的壹個基本轉折點。她面對的是基本生命情態的決定,這種決定會淩駕於她心中大局的選擇。

?考慮到這壹點,咨詢的目標不得不轉移到幫助小真做出這樣的決定。壹種方法是利用資產負債表(JA-NIS & amp;曼恩,1977)(見第八章),列舉了上不上大學的利弊。這種方法可以迫使壹個人註意當前形勢的優點。但也有學者指出(Tschudi,1977)普通人會對現狀的優勢視而不見。小真也會。秘書的工作不是她的夢想,也沒有什麽吸引她的地方。看來資產負債表對她也不起作用。第二種方法是用階梯法來檢查更高壹級的內在價值。梯化(Hinkle,1965)是壹種提取更深層次價值,進入中樞建設的咨詢方式;治療師使用口語技術提取高階意義(nei Meyer & amp;Neimeyer.1987,第309頁)。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不管會提取什麽樣的構式內涵,都要問同壹個句式“為什麽……”。“階梯法”可以進行到最後施工明確,當事人無法自圓其說。如果治療師不希望整個過程變成刻板的問答,也可以引導影像學意義的詢問和意見的交流。小真的成績是這樣整理的:

?“階梯法”不僅僅是讓壹系列有意義的細節“真相化”,更是引發壹場“個人的變革理論”,讓壹個人從層層認知中松綁。整個邏輯是這樣的。第壹,從停滯到活力。第二,體驗在新環境中前進和開發潛力的快樂。第三,這種改變會讓她充滿興趣,更討人喜歡。第四,如果她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肯定,成長變化更快,她會對自己更有信心。這些都會在生活中積累更多的快樂。梯形方法的具體實現,詳見下壹節。

?根據個人變化理論,她的變化階梯相當合理。只是在改變的過程中,她還是需要有人幫助她,以免被不切實際的期望所影響。她的“理論”包含了壹套可行的改變計劃,這些計劃有時需要修改以避免劇烈的變化。只要她按照計劃去探索,即使她最初的夢想最終沒能實現,也會有很多適合她的職業供她選擇。整個咨詢計劃的精髓在於,她的計劃允許她用生命做實驗;通過這次實驗的評估,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理論和決策框架。

?簡單來說,自始至終,咨詢的目標就是找到最合適的開展生命實驗的框架。網格技術和階梯法最大的作用是提高當事人的意識,促進其探索行為,明確隱含的建構;最終目的是提出壹個可行的、真實的模型來指導人生的冒險旅程。如果禁止人們參與生活的建設,他們就會陷入困境;人要做自己人生藍圖的設計者(賴爾,1975)。咨詢師的主要工作是在當事人的建構中發現或創造新的形式,使當事人擺脫認知障礙。梯形法的實施將在第四節中詳細解釋。

明天分享案例二。22歲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壹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