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四大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
也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全世界事物的整個面貌和處境:第壹是在學術上,第二是在戰爭上,第三是在航海上;而且它引起了無數的變化:出乎意料的是,沒有壹個教派、沒有壹個帝國或任何壹個星球比這些機械發現對人類事務的影響更大。”
馬克思評論說:“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這是預言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精神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成了新教的工具,總體上是科學復興的手段,是創造精神發展必要前提的最有力的杠桿。"
雖然沒有提到造紙術,但是卻為印刷術的出現和普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壹。在古代,中國的科技在很多方面都處於世界前列。5世紀後的幾千年,歐洲處於封建社會。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中國的科技壹直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技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15、6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漸形成,歐洲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近代歐洲文明出現之前相繼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臺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方便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使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資產階級打敗了封建貴族;指南針到達歐洲航海家手中,使他們發現美洲和環球航行成為可能,為資產階級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頁。這些偉大的發明影響和造福了整個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布、漁網等植物原料,經過粉碎、搗打、臨摹、烘烤等工序,制成紙張。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利用地球磁場中磁鐵的南北指極性制作的指向儀,有多種形狀。
最早的“指南針”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用磁鐵創造了壹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做“指南針”。“新浪”的意思是向導。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了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政權。北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宋朝時期,中國在指南針的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就像造紙術和印刷術壹樣。
大約在北宋初年,中國還創造了壹種向導工具——導盲魚。
用導盲魚比用新浪方便。不需要做壹個光滑的銅板,壹碗水就可以了。即使碗裏的水放得不均勻,也不會影響導向器的作用,因為碗裏的水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旋轉起來更靈活,所以比Sina更靈敏準確。
導盲龜也是木頭雕成的,磁鐵的擺放方式和木質導盲魚壹樣,插在尾部。烏龜沒有被放在水裏。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壹個洞,放在光滑的竹釘上,讓它自由旋轉。它尾巴上的指針會自動指向南方。
火藥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古代煉金術士在制造藥物時,逐漸發現硫磺(S)、火焰硝酸鹽(KN□)和木炭(C)的混合物具有燃燒和爆炸的能力。唐朝末年(904 ~ 906年),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藥箭,也有“飛火為發令兵”的記載,即使用投石機投擲火藥袋作為可燃武器。宋代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置了廣泛的攻城工事,包括制作火藥的部門。《吳要》記載了火藥的三種配方,火藥的生產已達到相當規模。雖然制作技術嚴格保密,但還是傳入了遼代。因此在從日本大量進口硫磺的同時,禁止向遼出口硫磺和火硝。趙專在宋神宗時,大批邊防軍裝備了火藥弓箭、火藥火炮箭等武器。廖道宗在位期間,還在南京分析了天津(今北京)的“日軍火炮”。南宋時,水軍還裝備霹靂槍、火炮、火箭等武器,並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設立火藥武器制造業。早期的火藥武器威力有限,無法取代冷兵器。但從南宋中期開始,火藥武器在武器中的比重明顯增加(見彩箭(模型),將火藥筒綁在箭的前端,利用火藥燃燒產生的後推力推動箭前進,是宋代軍隊裝備的火藥武器之壹)。金代火藥制造技術起源於遼朝,金軍攻宋之初就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的戰爭中,火藥的使用越來越頻繁。金朝末年與蒙古軍隊作戰時,使用霹靂、飛毛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現代炮彈的鐵炮,但仍用投石機投射。他還發明了壹種火槍,用巨竹作為槍管發射“子巢”,類似後來的槍,但沒有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金代火藥武器進步的極限,卻決定了後世火藥武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時期可以算是人類使用火藥的奠基時期。在元朝和明朝,發現了由銅和鐵制成的管狀火器——矛和炮。
南宋時期,火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火器得到進壹步發展。為了抵禦南宋金兵的入侵,兵家們不斷嘗試改進自己的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軍事家陶靜發明了管狀火。
武器——火槍,這是火器史上的壹大進步。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技術的基礎上,對造紙技術進行了改革和推廣。新的造紙技術把不方便寫字的舊麻紙變成了至今壹般結構不變的好紙技術。
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文,西周用青銅器,春秋用竹簡、木簡、帛。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繁榮。厚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絲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成為大勢所趨,於是造紙術應運而生。
後漢《蔡倫傳》記載,在蔡倫造紙之前,寫筆記的紙其實是絲織品(絲綢),而蔡倫是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經過粉碎、搗打、抄制、烘烤等壹系列工藝過程制成植物纖維紙,是壹種結構至今未變的好紙,也是真正的紙。105年,蔡倫向漢獻帝獻紙,受到皇帝的稱贊。造紙術在全世界廣為人知,蔡倫所造的紙稱為“蔡後紙”;105壹般被認為是造紙術的發明時代。
挺精細的,造紙技術也達到了壹定水平。
東漢時期紙的使用在很多手稿和文獻中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傳》中提到的進貢用紙和《後漢書·關白誌》中記載的宮廷掌管紙墨的少府宮衛令、尚書令,都表明紙在宮廷中已被廣泛使用。但《後漢書·燕都傳》所載的筆記、書寫用紙和《北唐書》所載的信箋,表明普通官員、學者也用紙書寫。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壹,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作為壹種新的信息載體,它最早出現在中國,使中國漢代文明比其他文明更加繁榮。8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開始使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對書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晉朝初年,府中藏書29945冊。南北朝時,梁元帝在江陵藏書7萬余冊,隋朝在嘉澤堂藏書37萬冊,是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的最高藏書記錄。
除了官書,私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代的郭夫人,藏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壹個人就用了三十輛車來運書。
印刷術發明之前,只有郭夫人和張華這樣的政府和富人才能有這麽多的書,普通人能拿到壹兩本也不容易,因為當時的書都是手稿。抄這麽多稿子需要多少人力啊!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我們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
碑文壹般用陰體書寫,顯影的是黑底白字,不醒目。而且拓印過程復雜,不方便印書。但是拓片有壹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壹次可以拓片很多字。
如果取長補短,結合拓印各自的特點呢?當然情況不同。
受拓印兩種方法的啟發,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
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客觀上產生了對雕版印刷的迫切需求。
過去人們把刻石叫做“鼴鼠”,到了唐代,刻石又叫“鼴鼠”。“Moller”這個詞在這裏的意思是雕版印刷。
《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刻印歷書。這是怎麽回事?據其他古籍記載,是這樣的:當時劍南、梁川、淮南路的人。都是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賣。每年掌管歷法的司天臺都沒叫過新歷法,但民間印出來的新歷法到處都是。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我們的東川使節蘇峰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呼籲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如何禁止訂單?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但民間所刻的歷書仍然到處流行。即使在同壹個地區,也不止有壹種民間印刷的歷書。
當時隨唐僖宗逃入四川的劉辟在家訓序言中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裏看到了很多關於陰陽、雜記、夢想家的書。這些書大部分都是木刻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僅印刷歷書,還印刷其他各種書籍。
只有壹本刻於唐代的書《金剛經》是鹹通九年刻的。鹹通是八六八年九年,離現在已經壹千多年了。這種1000多年前的印刷品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這是另壹個故事。
甘肅敦煌東南有鳴沙山。早在晉代,壹些佛教徒就在這裏開洞,雕刻佛像,修建寺廟。隨著洞穴越來越多,佛像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所以人們稱之為“千佛洞”。1900年,道士王在修洞時,偶然發現壹個封閉的暗室。他打開壹看,裏面是壹捆捆的紙卷,其中有不少是唐代抄的書,還有壹本是唐代刻的金剛經。
金剛經長約壹尺,高約壹尺。這是壹張由七張印刷紙制成的紙。卷軸前面有壹幅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對弟子的說法的神仙故事,表情生動,後面是金剛經全文。卷內沒有壹行字,說明是鹹通九年刻的。
到了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刻書遍布全國。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剛性十三萬件;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擁有超過10萬冊關於印度歷史的書籍。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的規模。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有700多種,字體工整古樸,美觀大方,此後壹直為我國人民所查閱。
宋代普遍使用木刻,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劉進安賈公府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到印刷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壹個偉大的創造。壹本書只要刻壹次板就可以印很多冊,比手寫快很多倍。
但是這樣的話,妳要刻壹次板才能印壹本書,還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也不可能快速大量的印書。有些書字數很多,往往需要幾年才能刻出來。萬壹書印了壹次沒有再版,雕刻得再好的木板也完全沒用了。
有什麽辦法可以改善嗎?
到了11世紀中葉(宋仁宗清朝時期),中國壹位名叫畢升的發明家終於發明了壹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印刷技術。
畢升用泥土做了壹根長方形的長柱,上面刻著字,用火淬硬。這是壹個壹個活字。印刷書籍時,準備壹個鐵板,在上面放上松香和蠟,鐵板周圍有鐵架。鐵架密密麻麻都是活字,壹個鐵架就是壹個版本。然後在鐵板下用火烤,讓松香和蠟融化。另外,用平板壓在排列好的活字上,把字壓平,壹個活字板就排列好了。它和雕版壹樣,只要把字著墨,就可以印出來。
為了提高效率,他準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壹個負責印刷,壹個負責排版;當壹個紙板被打印時,第二個紙板就準備好了。兩塊鐵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快。
畢升每字刻幾個字;用漢字刻上20多個不熟悉的字,然後臨時刻上,用火燒掉,非常方便。印完之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讓松香和蠟融化,活字就可以拆下來下次用了。
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發明。這種粘土類型稱為粘土類型。相比今天畢升發明的印刷術2,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的三個主要步驟——制作活字、排版、印刷——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對印刷術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朝鮮人民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刷書籍,後來又用木活字印刷書籍。13世紀,他們首先發明了用銅活字印刷書籍。中國用銅活字印刷書籍比朝鮮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和鐵活字。
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帶走了大量朝鮮銅活字和木活字。結果,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
我國的印刷術也傳到了越南。15世紀,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印刷書籍。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制活字印刷書籍。
歐洲印刷術的出現也深受中國印刷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