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是壹筆巨大的財富,也是招商引資最重要的資源。改革開放後汕頭直接吸收的外資80%以上是華僑。
第二,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汕頭的民營經濟起步較早,發展較好。改革開放初期,汕頭特區率先提出“四放開”(放寬視野、放寬政策、大膽試驗、全力以赴),實行“三個壹起”(壹二三產業、大中型企業、集體經濟、橫向聯合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全力發展民營經濟。
我市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60%以上,私營企業數量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規模以上私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企業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第三,區位條件較好。汕頭靠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水道,市區距香港187海裏,距臺灣省高雄180海裏。壹直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產品集散地,也是內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
廈深鐵路正在建設中,汕頭機場有望對外開放,港口建設步伐將加快。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根本改善,區位優勢將不斷增強。同時,汕頭是廣東省距離臺灣省最近的城市,南澳島港距離臺灣澎湖馬公港僅102海裏。兩地人氣接近,文商相通。汕頭與臺灣加強經貿合作大有可為。
四是積累了壹定的發展條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汕頭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支撐。而且,目前經濟發展壹直保持上升趨勢。從2002年到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了5.7%、8.8%、1.1.3%、1.6%。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廣梅汕鐵路等壹批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了以海港、空港為中心,以高等級公路、鐵路為骨幹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業等基礎較好,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較強。
擴展數據:
30多年前的汕頭,由於種種原因,經濟並不發達,甚至落後於同類型的兄弟城市。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到汕頭考察後認為,汕頭是著名的僑鄉,汕頭地區有優先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能否效仿國外及周邊地區的壹些做法,設立出口加工區發展汕頭經濟?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當時地委負責同誌的認同,也得到了廣東省委常委的贊同。
根據中央和廣東省關於在汕頭設立出口特區試點的指示,汕頭地委於1980年初開始了經濟特區試點的壹系列準備工作,決定在汕頭市東部龍湖村西北設立汕頭經濟特區,面積1.6平方公裏。8月,廣東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在汕頭市設立辦公室,負責汕頭經濟特區的籌備工作。
1981年11月,辦公室正式更名為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為汕頭區委常委、汕頭市委副書記劉峰。汕頭經濟特區以龍湖村西北1.6平方公裏的沙丘面積為特區起步區,憑借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僑鄉優勢,成為全國首批經濟特區之壹。
這期間,中央和省裏給汕頭經濟特區的主要任務是設立工業出口加工區。面積1.6平方公裏的汕頭經濟特區被稱為“小特區”,是改革開放初期汕頭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其建設方針得到了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
1984年初,隨著中共中央關於進壹步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的頒布,開放城市更多了,“小特區”的缺陷也逐漸顯現。6月,1984,11,國務院正式批準對汕頭經濟特區區域範圍進行適當調整。調整後的汕頭經濟特區面積為52.6平方公裏。
區域面積的擴大,標誌著汕頭經濟特區從1.6平方公裏的工業加工模式中解放出來。從此,汕頭經濟特區開始向建立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發展,即從起步階段走向發展階段。
到80年代末,52.6平方公裏的特區仍不能滿足特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汕頭市“壹市兩制”的問題,明顯地束縛了汕頭進壹步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1991 4月,國務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從6月起擴大到整個市區,總面積234平方公裏。
這從根本上理順了特區的管理體制,實行特區管理與區域行政管理體制相結合的模式,有利於逐步建立起適合特區經濟運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也更有利於汕頭市委、市政府集中財力、物力進行特區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