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三輪車司機蔡威是誰?

三輪車司機蔡威是誰?

38歲的三輪車司機蔡威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作者:遊玉潔袁松露來源:解放日報點擊量:156時間:2009年4月28日

4月23日,經過專家審核和學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復旦大學將38歲的蔡威列入2009年擬錄取的博士生名單。導師為中國古代文獻學大師邱錫貴先生。

38歲讀博士並不少見。難得的是,蔡威只有高中學歷,已經下崗十幾年了——8個月前,他還在遼寧金州騎著三輪養家糊口。他從來沒有想到,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就要來了。

38歲高中學歷,從三輪車司機到復旦大學博士生,這不是壹個簡單的勵誌故事。“佳話”的背後,不僅是壹個年輕人對學習的執著,更是壹門學科的無窮魅力,壹個學者對人才的慧眼,壹所大學的開放胸懷...

因為“佐佐子”,他認識了邱錫圭先生。

壹個高中學歷的下崗工人,曾經的三輪車司機,如何考上復旦的博士生?他有什麽特別之處?

蔡威博士研究的主要推薦人邱希貴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記者的問題,但強調他不主張蔡威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對於蔡威來說,仍然存在如何培養他的問題。如果他真的很優秀,將來有學術成就,大家自然會知道。”

在學術界,邱先生以嚴謹務實著稱。他和蔡威已經認識十多年了。1995還在自習的時候,就給邱老師寫了壹封信。秋先生回信稱贊道:“我佩服他的實幹,不計功利。”

1997-65438+10月,邱老師在《文物》發表文章《神武賦初探》,文中提到銀灣漢墓出土的竹簡,“佐子”含義不清。蔡威寫信通知說,“左子”應讀作“子子”,即“子”,這是壹個感嘆詞。後來邱先生在1998《文物》第三期發表《左子應讀作結子》,稱“很有道理”。

2003年後,蔡威發表了壹些關於漢學的文章。“他寫得很少,非常謹慎。難得的是他能把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邱先生說,的壹些觀點很有見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中有壹句‘莫芷艮’,通常被認為是‘恒’,從意思上來說不太好理解。蔡威認為,楚簡中的“己”常被寫成“根”,具有終極意義。對我很有啟發。”

“我曾經建議蔡威考研究生。他說英語基礎太差,怕考不上。大約2006年後,我覺得蔡威有點安靜了。後來聽說他以三輪為生,讀書時間少了很多。我當時就想,如果蔡威因為環境不好就這樣放棄了,那就太可惜了。說實話,很多搞古文字的人名義上是教授,實際上還不如他。有些地方,我沒有他的水平。”邱先生告訴記者。

“古文字的學習,沒有十年二十年的坐冷板凳是不行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說,蔡威沒有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沒有機會閱讀很多新出土的文獻,但他自學了大量傳世經典,很多都是背下來的。“蔡威沒有分心。他熟悉古籍的用詞、句法、古語言習慣,甚至比很多專業研究者還要熟悉。他比普通人更容易融入古代的語言環境,他能對古人的行動和想法感同身受。時間長了,他就有了從古籍中學習的能力。”

在郭雪。他的網名是“鮑曉”

能力是壹方面,也許更讓邱老師印象深刻的是對古籍和文獻學的真摯熱愛。

Guoxue.com上蔡威的網名是“鮑曉”,意思是“有誌小學”。“小學”是中國古代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統稱,後來被章太炎改名為“語言文字之學”。“小學”作為壹門專門的學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但當代的大多數人可能對它並不熟悉。邱先生告訴記者:“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我們對過去的認識,大部分來自古籍,但有些是傳世的,有些是散佚的,有些是被後人篡改的。要了解整個歷史,需要不斷地發現和修正,比如近幾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尚波楚簡,裏面包含了很多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東西。讀這些文獻,了解真正的古代是什麽樣子,我們的思想、習慣、生活根源在哪裏,古文字的學習是基礎。”

蔡威沒有深入思考這個意思。他出身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對古籍的熱愛是出於天然的興趣。他從小熱愛書法,學生時代就迷上了唐詩宋詞。大二的時候偶然看到秋老師的壹篇文史論文,從此被傳統的“小學”所吸引。

蔡威向記者展示了他臨摹的兩本名著《方言》和《爾雅》。發黃的書頁,褪色的鋼筆字跡,扉頁上的時間顯示1993,那時蔡威已經高中畢業兩年了。高中的時候,他嚴重偏科。除了語文,他其他科目成績壹塌糊塗。最終,他沒能考上大學,而是進了壹家軟管廠當工人。“在錦州,這些書只有圖書館才有。復制費對我來說太貴了,所以我只能復制他們。”蔡威說。

1994年,膠管廠效益不好,蔡威下崗了,在壹家商場前擺攤。蔡威對物質生活沒有野心。他掙的錢只夠溫飽。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看書了。“家人不理解我在讀什麽,也不幹涉。反正他們不花錢。”蔡威說,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是普通人,他們沒有要求他發財。“我只是偶爾感到孤獨,周圍沒有人可以和妳交流。”

2007年,他的妻子生病了,為了賺更多的錢,蔡威開始蹬三輪。“多的時候壹天能掙30塊錢,比擺地攤強,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他給北大青年學者董山寫信說。董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老師劉釗教授。恰好復旦出土文獻古文字研究中心要和中華書局、湖南省博物館聯合編纂《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經與邱先生協商,本中心決定臨時聘用。

去年九月,蔡威來到了上海。這壹年,在邱老師的推薦下,38歲的他獲得了參加考試的機會。

微調科目,給他完整的學術訓練。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顧說,蔡威入學後,必須先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再攻讀博士學位。考慮到他的特殊情況,學校會在科目上做壹些微調,比如不考英語,改考日語。首先,蔡威更容易從零開始學習。第二,日本也有類似的研究,有利於他以後閱讀國際學術報告。“復旦招蔡威是出於對人才的熱愛,應該對他負責,給他規範完整的學術培訓。”

"與普通班的研究員相比,他的知識結構是有偏見的."劉釗教授告訴記者,“比如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的知識都有欠缺,需要補充。”對此,邱先生也深有同感。限於條件所限,主要查閱前人的研究成果,如王念孫、甘家學派王等人的介紹。“王父子當然了得,但如果妳完全追隨他們,妳就無法超越他們。把蔡威招進來以後,我們要培養他幹點實事,多讀點文獻。也要提醒他自己的不足,比如外語。出土文獻和古文字雖然屬於古代中國,但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知識。要引用別人的成果,要和別人交流,需要外語。”邱先生說。

蔡威對未來沒有太多的計劃。老婆孩子還在錦州,老婆靠送報紙為生。來上海時,除了生活必需品,蔡威還帶了壹個大箱子,裏面裝著他積攢多年的書籍。蔡威壹直非常滿意和感激有壹個安靜的環境來學習和交流。

“這麽多年,蔡威做這件事,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為了看古書,就像猜謎壹樣,猜中了,解決了問題,我覺得有意義。妳問他這個東西是幹什麽用的,對社會有沒有貢獻?恐怕他回答不了。另壹方面,如果壹個社會能夠允許蔡威這樣的人存在,並為他提供壹個向興趣方向發展的環境,對基礎學科和社會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邱希貴先生告訴記者。

在蔡威的手書《爾雅》上,扉頁寫著:“積小字,則昌。”這是蔡威在265,438+0歲時的自我鼓勵,意思是從小處積累,努力奮鬥,最終取得偉大成就――38歲的蔡威被這句有些雄心勃勃、雄心勃勃的話弄得十分尷尬。他說自己是個讀書人,還在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第二境界”:“衣闊而不悔,為伊憔悴”。這篇文章走了將近20年。

把招收博士生的權利還給教授。

——訪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顧

新聞觀點:據說復旦百年歷史上第壹次錄取高中畢業生當博士生。

顧:說第壹次不合適。現任復旦圖書館館長葛在1978報考譚啟祥先生研究生時,高中學歷,考了第壹名。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蘇先生招收的研究生中有高中學歷的,現在也有成為數學家的。壹直有壹些這樣的“不拘壹格降人才”的故事。比如梁漱溟沒考上大學,蔡元培讓他在北大哲學系當老師。沈從文小學沒畢業,胡適卻把他請到了中國學院的講臺上...這體現了大學裏代代相傳的氣度和精神。

新聞觀點:現在學位授予制度非常健全,蔡威的入學難度加大了嗎?

顧:從2000年開始,復旦實行了壹個制度:兩院院士、優秀教授、全國百名優秀博士論文導師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題由導師自己定,學生可以不參加統考。邱希貴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當然有這個資格。但是蔡威真的比較特殊,因為按照現在的規定,醫生必須有碩士或同等學歷,而蔡威只有高中學歷。為此,我專程去了教育部,與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

新聞觀點:這種教授自主招生碩士或博士生的模式有可能推廣嗎?

顧:復旦大學在上海醫學院等院系進行了改革探索,將傳統的博士考試制度轉變為國際通行的申請評估制度。申請讀博士的學生必須提供碩士成績、論文、發表的文章和壹份5000字的進修計劃,同時必須有兩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推薦。考核環節相當於面試。學生做20分鐘左右的陳述,然後回答導師的問題。決定是是否錄取這個學生。

新聞觀點:人們會更擔心。有可能在黑箱中操作嗎?

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考試當然是最公平的方式。但是,如果把考試制度固化,推到人才選拔的每壹個層面,壹些業余愛好者和極客就會失去機會,尤其是在博士階段。他們需要的是對某壹門學科特別有熱情,願意學習,有研究能力的學生,而不是那些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我們至少應該把招收博士生的權利還給教授,因為他們最有資格判斷什麽樣的學生最適合。我覺得如果有嚴格的監管制度,暗箱操作的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個責任應該由學校的行政部門來承擔。有了給予教授充分信任的好制度,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會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