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茶文化繁榮的歷史原因有四:
壹是詩人和尚涉足茶事,成為著名的茶僧,將禪引入茶中,實現了“茶禪壹味”的境界,率先提出了“茶道”的概念,開創了中國茶道的第壹塊基石;
二是陸羽遷居湖州,更多地從“物理”方面研究茶文化,與皎然的啟蒙思想相契合。由於陸羽的成就,唐代茶道既有“道”,又有“氣”。
三、大歷五年(770年),唐代宗“命長興進貢”,在古竹山設貢茶館;
第四,大歷時期,顏真卿刺湖州,湖州“大歷茶風”出現,將湖州茶文化氣象推向極致。——這是中國茶文化史上最精彩的壹筆。
湖州位於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被譽為“絲綢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早在1700年前的晉代,湖州就生產了貢茶“文山雨驛”。到了唐代,由於陸羽《茶經》的出現和流傳,加速了茶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促成了飲茶在世界的盛行。同時也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唐代也是湖州名茶歷史的鼎盛時期。據悉,唐朝朝廷在古珠山設置了專門的貢茶園,每年貢品紫筍茶的數量達18400斤。後人盛贊湖州為中國貢茶之冠,名茶之源。湖州歷史名茶有:文山故宮、湖州紫筍、古竹拱北、丹秋仙茗、金子茶、洛茶、東山茶花、太子茶、吳瑕茶、碧宜春茶、紫芳茶、九牧甜茶、莫幹山芽茶。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不斷發展,湖州茶產業更加繁榮。
湖州陸羽茶文化資源的發掘和開發正引起茶區各級政府的重視。陸羽墓、三桂亭、陸羽故居——清塘別野、古竹山貢茶園等壹批陸羽茶文化景區已經或正在恢復重建。如白茶谷、白茶公園、古竹山野生茶基地等,壹批新的茶區生態旅遊項目和景區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安吉縣,位於浙江省北部,是中國著名的竹子之鄉,山川秀美,綠水流淌。安吉白茶是浙江名茶的後起之秀。白茶是六大茶之壹。而采用綠茶加工工藝制作的安吉白茶,屬於綠茶,顏色白是因為其加工原料采自壹種全白葉的茶樹。
動植物的白化病向來罕見,被視為吉兆。佛教裏有白雀和白猿聽經的故事。白茶之名最早出現於唐代陸羽《茶經》第七事,其中記載:“永嘉縣東有白茶山。北宋李青年間(1041-1048):“白葉茶,芽葉如紙,被認為很受歡迎。宋徽宗、趙霽在《大觀茶論》中說:“白茶本身就是壹種茶,不同於壹般的茶。它的條條是精心制作的,它的葉子在懸崖和森林之間。雖然不是人力造成的,但也就四五個,活著的也就壹兩個。”北宋皇帝說白茶有價值後,說:“芽不多,特難蒸焙。湯壹旦失傳,就成了普通產品。”由於這壹記載在明朝已經有350多年了,沒有發現白茶。所以安吉的白茶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極為罕見。
安吉最早於1930在孝豐鎮馬嶺崗發現數十株野生白茶樹。“枝頭提取的嫩葉潔白如玉,烘烤後微黃,為當地廣金寺所產”(《縣誌》),不知如何是好。安吉白茶樹是茶樹的壹個品種,極為罕見。春天的嫩葉是純白的,而當它們“春天老了”時,就變成了白色和綠色的花和葉,至夏全是綠色的。如此珍稀的茶樹品種,孕育出品質上乘的安吉白茶,讓中國的茶園更加絢麗多彩。
湖州安吉白茶分龍鳳。其色澤淡綠鮮亮油潤,香氣鮮香,香味嫩滑持久,滋味鮮醇,湯色清亮,葉白葉脈綠,可謂美、醇、亮、美。其氨基酸含量為5-10.6%,是普通綠茶的3-4倍,具有較高的水平。
長興產茶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茶聖陸羽在長興古竹山茶區做了多次調查研究,發現這種茶“清香甘甜,居他地之首,可向世界推薦”。壹首《紫筍》也是以陸羽的《茶經》“紫上,筍上”命名的。推薦給皇帝,並於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為貢茶。同時,金沙泉也被列為貢品。為了向茶葉致敬,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家茶葉加工廠——貢茶院就建在古竹山腳下,占地約10畝,60多間房,分兩廂三入口。紫筍茶是中國歷史上生產規模最大、貢茶時間最長、茶葉品質最好、貢茶數量最多的名茶。每年谷雨之前,皇帝就命令湖廣總督去古珠山制作貢茶,並命令貢茶在清明前送到長安。所以有“十日王成行四千裏,到了必有清明宴”“牡丹花笑移金,打吳興紫筍”等詩句。勞動力三萬人,工匠千余人,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從唐朝到明朝,八百多年來壹直是貢品。
莫幹黃芽產於德清南路鄉,是浙江省首批省級名茶之壹。早在晉代佛教盛行的時候,就有僧人去莫幹傑寺種茶。清乾隆《武康縣誌》載:“莫幹山有野茶、茶花、地茶,雨前茶、梅尖、頭茶、二茶,出西北山者,貴也。”西北山是莫幹山的主峰。清道光《武康縣誌》載:“茶特好塔山。寺僧植之,茶吸雲,香十倍。”
您可能會喜歡:
口味獨特的汕頭茶文化
城市美味:徐州特色美食
常州有什麽特產?
不能錯過的南昌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