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建築為單層高層建築,從東面向西北。四周三亭壹峰,即北有陳宮亭,西有錦華亭,東有子琪亭,東北有天壹峰。據盤龍閣保存的《惠來唐錚告示》(梅林曾屬惠來縣管轄)石碑記載,它最初是作為壹個講堂建造的,以傳播“廣泛的神諭”,後來改為壹個道教教堂。20世紀50年代,道場停止了活動,場地被搬到這裏務農的農民占用。1990年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後不斷擴建寺廟,修建周邊道路。截至2003年底,蟠龍閣是粵東最廣泛的寺廟建築群。有六山十八景的自然景觀,三如來、四天王、五菩薩、十八羅漢等漢白玉雕像,山中亭、臺、閣、塔星羅棋布。有3.4公裏的道路貫穿旅遊區。是普寧重要的旅遊項目,粵東大型旅遊景點。創始人是揭陽的陸大師。當時他不辭勞苦,走遍粵東、暹羅、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各地的善男善女宣傳善行。他對梵文和禪宗的純粹修行感動了很多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籌集了壹大筆資金,修建了盤龍寺,初具規模。廟建好了,他就死了。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他的骨頭和指甲曬幹,重新打扮,然後封在尚安的玻璃櫃裏供人瞻仰。土改後,1956被廢棄。根據這裏保存的惠來縣正殿告示石碑,蟠龍閣最初是作為壹個講堂,以傳播“廣教神諭”,後來作為壹個道教場所。盤龍雅安池塘旁的廣場上,至今還保存著壹件清代光緒年間普寧土洋村人們贈送的鎮宮之寶。就是空腹鑄有龍鳳、花卉、人物的精致巧妙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俗稱燒紙錢的三層大鐵爐,也叫鼎。爐上有“法劉玉瓊書,賜胡雲寶贊”等字樣,是我省珍貴的古代文物。文革時,因為又高又重,躲過了劫難。解放後,盤龍閣道場停止了活動。1956至1992期間,普寧花渠、新寮村“移民社”林、張、劉、賴等50余人在此工作生活。後來,他們陸續搬回了原來的地方。1961年,盤龍閣被列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經廣東省宗教局批準,盤龍閣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盤龍閣原分為陜甘和安夏,占地4平方公裏。經過不斷的建設,上海和安夏的房子現在連在壹起了。除了修山修路,整個工程還新建了盤龍閣大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藏經閣、玄關等。新建了四個亭子,即將軍亭、觀音亭、如意亭和陳宮亭。在東南部,幾年前建造了壹座宮殿風格的“花園同安”建築群。整個尼姑庵為宮殿式杉木桁架,石磚水泥琉璃瓦的建築結構,規模宏偉,氣勢非凡。其中有八座“盤龍閣萬年寶鼎”,由鐵或石頭雕刻而成,高度超過兩人,實屬罕見。與此同時,山頂上新建了壹座三層多高的“千佛塔”。站在寶塔旁,不僅可以看到山腳的梵天僧房,松柏漫步,還可以遠眺梅林鎮新建的壹排排高樓。盤龍閣上下殿之間,綠樹之中,潺潺泉水旁,新建了四棟二至五層樓高的建築。有普寧市佛教協會的辦公室、活動室、壹個大廚房、壹個大餐廳、壹個可容納100人的大酒店,專門接待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的香客和遊客。在綠樹下,到處都很幹凈,空氣清新,還有供人們休息的亭子和石凳。夏天,雨後陽光明媚,坐在山坡的巖石上,鳥兒在樹上歌唱,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聽著沸騰汩汩的泉水聲,觀察著蜿蜒清新的泉水流,讓人心曠神怡,音樂悠揚,真是旅遊勝地。幾年前,寺廟出資開通了壹條新的水泥路,從G324國道經古安通到盤龍閣,另壹條梅林鎮人民捐贈的水泥路從梅林鎮到盤龍閣,也方便了遊客遊覽盤龍閣旅遊區。兩條公路上建有四座古老、高大、端莊、典雅的三山門石牌坊,增加了寺廟的文化內涵和風格,使遊客在進寺前感到莊嚴肅穆。現在每年農歷七月,盤龍閣都會舉行盛大的“玉蘭節”,熱鬧非凡。春節後的壹個多月裏,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盤龍閣是粵東建築面積最廣、僧尼人數最多的寺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90年代參觀後驚嘆不已,稱贊為“南方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