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六次南征,分別是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康熙南巡從北京出發,從山東進入江蘇,涉水南下至蘇州、南京、杭州,跨過錢塘江康熙南巡務實、勤政、簡樸,臣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南巡的時候,船停泊在鄉間,皇帝在燈下讀書到半夜。康熙皇帝第壹次下江南時,馬不停蹄地經過了許多城市。他日夜航行了360多英裏,晚上就呆在船上。其次,選擇運河沿岸的地方官員和寺廟作為臨時住所,很少建造宮殿。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水利和河道工程,並無遊玩之意。在航行中,政府事務從未被忽視。像在北京壹樣,他每天例行公事地處理紀念事宜,並寫下南巡筆記。對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壹個非常生動的描述:晚上坐在船上,和朝臣高士奇談論古今興亡,或讀《史記》、《左傳》和先秦時期的幾篇中國文章,或談《周易》,或寫壹首詩,每次少了三十分鐘,就習以為常了。
康熙帝南巡,自始至終貫穿著治天下的宗旨、求索的意圖和壹個偉人的風範。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壹次南巡,康熙帝在途中參拜了裕陵、夫子廟、明太祖陵,以爭取江南文人和明朝遺民的支持,取得了壹定的成效。十壹月初壹,康熙到達江寧(今南京)。第二天早上,他先派內閣大學士希爾達在明太祖陵墓宣讀文章,然後親自帶領內閣大臣、各部官員和侍衛祭祀明太祖。康熙帝本人對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推崇。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走過過道,三跪九叩到第二道門外,在寶成面前敬酒。當時江寧數萬普通百姓在場,追憶前朝,目睹這壹幕,無不流下感動的淚水。
此外,康熙將他在故宮和避暑山莊所學的西方測繪方法應用於南方河流的實地勘測。他利用歐洲的儀器、公式和圖表,對黃河、淮河、洪澤湖的水位和周邊地形進行了精確的勘測,並親自致力於研究治理方法,應用於工程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效果。康熙四十四年(1705),熱愛科學的康熙皇帝遇到了清代大數學家梅文鼎,向他求教,與他討論數學問題三天,毫無倦意。多年以後,康熙皇帝把梅文鼎的孫子梅覺澄叫進京,教他學了多年的西方代數。
但是,乾隆去江南就完全不壹樣了。似乎他留給江南的都是大街小巷流傳的傳說。他穿梭於大街小巷,茶館妓院,身邊是無數美麗的南方美女。他的生平事跡成為江南壹個復雜的謎,在野史、小說、戲曲、影視劇中引起了極大的熱捧。乾隆皇帝的個人生活和輝煌的世系都在江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和崩潰。無數流行文化的商販爭相傳播,使得面目各異的他在銀屏上演繹著光怪陸離的八卦傳說和色彩斑斕的愛情故事。壹時間,中國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充斥著皇帝的情緒和怨氣。他的各種形象在銀屏上到處閃耀,各種版本流傳讓人厭煩。嚴肅的歷史學家呼籲限制清宮中“戲說”作品的數量,但這仍然無法阻止高宗乾隆皇帝在大眾文化的解讀中傾吐的風流韻事。這壹切都是基於民俗文化。乾隆皇帝的故事,自古就流傳在江南精致的民居、小巷、流水中,被普通百姓津津樂道。這些故事雖然為學院派史學家所鄙夷,卻蘊含著江南民間特有的庸俗趣味。諸如“乾隆在江南縱情聲色,皇後嫉妒得投水自盡”“大和尚在爬山途中奉承乾隆,致使大皇帝賞盡家當,最終裸奔下山”之類的故事,甚至“乾隆在江南包養了壹個漂亮尼姑,並在北京為她建了壹座宮殿和蘇州街”之類的,更是層出不窮。如果壹定要驗證這些民間傳說的歷史真實性,壹壹反駁,那就沒意思了。
乾隆皇帝壹生六次南征,分別是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65445),其中四次都在浙江海寧陳的私家園林中。這引起了後人對其身世的懷疑:乾隆皇帝六下南方,四下海寧,每次都住在陳家。陳家和乾隆是什麽關系?陳夫婦是的親生父母嗎?這個問題看似荒謬,其實有著廣泛而復雜的成因。人們對甘龍下江南海寧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這涉及到清代影響最大的“懸案”之壹——甘龍身世之謎。
乾隆身世之謎是清代四大謎團之壹。首先對他的出生地有疑問:浙江海寧?熱河避暑山莊?北京雍和宮?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和民間都有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都被人津津樂道。因為的出生地直接關系到他的生母是誰:浙江海寧的陳太太?熱河女子李佳石?滿族貴族牛露露?而且他的生母和他的血統有直接關系——他是漢族人?還是滿語?還是滿漢混血?疑點與血統有關,所以乾隆身世之謎甚至成為辛亥革命後壹段時間的敏感政治問題。但在現代人看來,族群與政治之爭已經淡化,人們更多的是出於對歷史考證的熱衷或好奇而關註。
民間最信服和廣為流傳的,是清末田拓所著《滿人史》中“李鴻不是滿人種”壹節中關於甘龍身世的顛覆性表述。根據這本書,甘龍不是出生在熱河避暑山莊,也不是北京雍和宮,而是出生在浙江海寧的朝臣陳世觀。另外,這個說法之所以讓人信服,是因為有實物證明。海寧陳嘉有兩個甘龍題寫的堂匾,壹個是“愛太陽堂”,壹個是“春暉堂”。“愛天”二字,指的是兒子對父母的孝心。因為“法眼”,“父母不夠了解是怎麽回事?”長期得不到的叫親戚。孝子愛天。“我哀嘆為父母服務的日子不能長久,所以我珍惜和珍惜與父母相聚的每壹天。這就是所謂的“愛情日”“春暉”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名句:“慈母手中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裳。”。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但壹寸長草有幾多情,報得三春暉。《遊子頌》這首詩真實地表達了我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如果題寫此匾的乾隆與陳世冠沒有血緣關系,怎麽會題寫此匾以示對“春暉”的感謝呢?根據這個傳說,如果甘龍是陳世冠和他妻子的兒子,那麽他就完全是漢人,沒有任何滿族血統。換句話說,從乾隆朝開始,清朝其實就是漢朝。所以這個說法確實極具顛覆性。除了田拓的《滿清史》,20世紀初著名歷史作家蔡東藩也繼承了這壹說法。蔡在他的《滿清演義》中提到:相傳牛之祿家原是雍妃,實為少女,海寧陳閣老之子同年同月同日生。牛之祿怕生女孩,所以得不到雍親王的寵愛。他假裝生了個男孩,賄賂家人,把陳男孩接進大宅,換了他生的女孩。陳不敢違拗,也不敢聲張。他必須犯錯,即使他放棄了。後來1925出版的清代徐《十三朝演義》也說:誰是寶太子?是牛胡虜皇後從陳世冠家買來的兒子,名叫李鴻。書中記載,甘龍後來從奶媽那裏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以催江南河務的名義,去浙江海寧看望陳格老兩口。但那時,他的父母已經去世。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只得到了陳夫婦墳前的壹份禮物,行禮時,身邊圍著壹條黃簾子。這個情節在小說《書與劍》中也有演繹。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寫的《書劍愛恨情仇》故事跌宕起伏,書中最大的懸念是甘龍身世之謎。乾隆朝最大的反清復明幫——紅十字會的總舵手於婉婷,冒險進入故宮,將乾隆母親陳世觀夫人的手書交給乾隆。信中詳細敘述了當年在雍換包的過程,稱乾隆左股有壹個朱姬。乾隆皇帝大驚,問了自小養大的奶媽廖氏,才知道他的身世。
原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雲珍的側妃牛之祿生了壹個女兒。不久,聽說大臣陳世冠的妻子在同壹天分娩,就命人把孩子帶進屋內觀看。我不知道擡進來的是兒子,擡出來的是女兒。陳世冠知道四皇子丟了包,不敢泄露壹個字。但是這個故事已經被各種事實證偽,完全是壹個不實的謠言。首先,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證:海寧陳氏家族確實有兩塊禦碑,分別是《愛陽堂》和《春堂》,確實是為歌頌父母恩情而寫的,但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朝為官的學士侍從陳元龍。傳說中的乾隆生父陳世觀,在清朝檔案中也有記載:乾隆六歲(1741),陳世觀升任內閣大學士後,因起草聖旨失誤,被乾隆斥責為“無能無能”。然後解雇了他。如果乾隆當時不知道被自己無情嘲諷的陳世冠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那麽他知道內情後,六下江南,四下海寧,住在陳嘉園,就應該上演壹出“報恩父母,上墳送禮”的戲碼。但這並沒有發生。甘龍去海寧只有壹個目的。按他自己的話說,“海寧往哪裏去?“想看看海堤的形狀”,就是去考察錢塘江海堤工程,這個工程花了很多錢來修建。
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錢塘江潮水北移,海寧潮水告急。壹旦海寧的堤防被沖垮,鄰近的蘇杭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就會被海水淹沒,變成澤國。基於“海堤是越中第壹保障”的認識,乾隆皇帝四次前往海寧,親自視察擋潮堤的魚鱗石塘,確保萬無壹失。海寧沿海的地形和土質都不理想,施工難度很大。負責修建海堤的官員在具體措施上意見不壹,分歧很多。因此,乾隆皇帝必須親自視察現場,對海堤建設的關鍵部位進行決策。最終,在乾隆皇帝的密切關註和巨額投入下,在海寧地區建成了堅固可靠的魚鱗石塘,堅定地抵禦了海潮的入侵,保存了當地人的生活、房屋和土地。魚鱗石塘全部由整齊的長方形石塊堆砌而成,自下而上。每塊石頭都是用糯米糊砌的,然後用鐵鍬扣榫,水平如魚鱗,加土堆池塘。堤壩的回水被堤壩加厚,形成堰體,這是壹個巨大的工程。中國歷史上的國王都非常重視海堤的建設。大多數現存的海堤都是在清朝重建的。因為縱向看起來像魚鱗,所以叫“魚鱗石塘”。在經歷了200多年海水侵蝕的今天,海寧石塘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時,海寧是壹個偏遠的縣城,陳嘉花園是那裏唯壹像樣的房子,所以甘龍在海寧住了四次。乾隆皇帝還將陳嘉園林命名為“安瀾園”,以鼓勵治水的雄心。乾隆回京後,臨摹了圓明園的壹座安瀾園,還寫了壹首《安瀾園》,希望百姓遠離河湖海潮,這讓陳海寧安瀾園在民間名聲大噪。陳海寧安瀾花園位於嚴觀鎮的西北角。它歷史悠久,是宋、明、清時期江南著名的園林之壹。南宋時是安化郡王王陵(王國維的祖先)的故鄉。明朝中葉,太常寺為年輕的和的曾祖父項所擁有。花園經歷了元朝的荒蕪,至今仍有池塘、斜坡和壹些百年老樹。陳、項按園原貌重修,重修竹廳、月亭、留香亭、資治樓、金波橋等亭臺樓閣。陳、項別稱“漁陽”,復名“角園”,民間俗稱“陳園”。乾隆年間,這座園林傳給了清代文淵閣的大學者陳元龍和陳元龍。角園舊址再次擴建,占地60余畝,種植了大量的花、竹、木,並聘請能工巧匠裝飾,希望退休後能在此安度晚年。八十二歲時,陳元龍終於以大學生的身份向家鄉乞求退休,於是將“角園”改名為“隋楚園”。此園池深,樹靜,屋古樸,保留了明代園林的特色。到了陳元龍之子陳邦之處,又擴建了園林,占地100畝,亭臺樓閣近40座,達到頂峰。
清代學者沈在《浮生六記》中,對這座園林贊不絕口:參觀陳的安瀾園,占地百畝,建築厚重,亭臺樓閣;池子很寬,橋是六彎的;石頭上長滿了藤蔓,鑿痕被完全掩蓋;古木千章,皆參天;鳥鳴花落,似入深山。這種人工屬於自然。平地上的假石園亭是第壹個。
明清時期,安瀾園、南京瞻園、蘇州獅子林、杭州小遊天園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乾隆皇帝也直言不諱地說,他留在陳嘉園是因為“喜歡它的優良結構”,而且這個園林景色宜人,園內還能聽到潮水的聲音,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巡視海寧都住在這個園林裏。這成為乾隆被民間傳言為陳氏後裔的主要原因。
在江南的皇宮裏,乾隆皇帝確實留下了壹些令人困惑的江南歷史問題。他曾經住過的房子被稱為“宮殿”,乾隆皇帝每次運氣好的地方都成了名勝古跡,保存了歷史的蛛絲馬跡,成為那些民俗的有形載體。其實這些地方承載的真實歷史並沒有那麽跌宕起伏。甘龍六次下江南。雖然他有周遊列國的計劃,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江南的水災。龍王廟和尹紅山房都是乾隆皇帝經常居住的江南宮殿。龍王廟是康熙建的,乾隆五次駐防。尹紅山房是徐世源的私宅,乾隆曾六次進村居住。但這些地方似乎都沒有掀起什麽波瀾。
在與治水有關的宮殿中,最典型的是江蘇北端大運河附近的宿遷龍王廟。龍王廟位於宿遷西北20公裏的古鎮皂河,毗鄰大運河。這裏自古以來就是黃河和運河的洪災區,被稱為洪水走廊。元末明初在這裏修建了壹座“草堂寺”。據說康熙年間,由於這裏經常發生水災,草堂寺的主持人多方奔走,籌集善款救助當地災民,深受鄰居們的喜愛。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時,恰好是這位高僧的141歲生日,禦船就停泊在這裏。康熙帝親筆為他題寫了壹副生辰對聯:“甲子重逢三十七年,古稀二年。”為了表揚他這些年來的義舉。與此同時,康熙皇帝決定在這裏修建“安瀾龍王廟”,供奉大禹王、東海龍王以及五湖四海的神靈的雕像,以祈求人們免遭水災。龍王廟建成後,規模宏偉,布局整齊,軸線清晰。整體呈長方形,雙壁。中軸線上依次有17座主要建築,牌樓、亭閣、廳堂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富麗堂皇。寺內參天大樹,更增添了深邃的意境。龍王廟建築群分為六個部分。最南端是古戲樓,額上掛著“戲平城”的鍍金牌匾,上下門上掛著“陽春”“白雪”的金匾。劇場主要用於每年的九廟會和清朝皇帝出訪時的劇場。1976,劇院被拆,現在只剩下石頭地基。古老的劇場建築朝北,是壹個用青磚鋪成的寬闊廣場。廣場兩側有兩根60尺高的木桿,木桿兩側分別有對應的“鶴慶”和“海燕”牌坊。乾隆皇帝下榻龍王廟,出入都是通過鶴慶、海晏的牌樓門。廣場北側是山門,又稱禪堂。禪堂大門兩側,有兩只清代中前期的皇家石獅,公獅重噸,母獅重噸。石獅的造型是前腳直立,後腳蜷曲,昂首挺胸,強壯有力。多年以後,乾隆皇帝也從大運河來到這裏。他六次南巡,五次在此龍王廟祭祀、住宿,並建亭立碑修繕。龍王廟的禪門上方,有乾隆皇帝禦筆題寫的“在安瀾建龍王廟”的鍍金牌匾和“乾隆禦筆”的印章。
龍王廟六角雙檐皇家碑亭金字塔形屋頂的金色琉璃瓦屋頂,內外兩柱,端莊威嚴,酷似清朝皇室成員的冠帽,具有獨特的皇家風格。亭中禦碑高約四米,碑身正面刻有禦碑文。主要內容描述了康熙建廟的原因和過程。碑背刻有乾隆詩詞。乾隆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 * *五次。詩詞歌賦表達了乾隆皇帝對當時國家大事的憂慮:西北邊境叛亂,江南水患不斷,黎民流離...似乎這個自以為是的清帝在運河旁的這座廟裏傾吐了他所有的煩惱。龍王廟的正殿裏,有四尊大金剛坐像,各持壹把劍、壹把傘、壹把琵琶和壹條蟒蛇,象征著“風調雨順”。佛像栩栩如生,堪稱佛教藝術精品,乾隆寢宮位於龍王廟中軸線最北端的王宇廳。在1米高的須彌山臺上,有20多米高的豪華大廳,分為上下兩層,占地360平方米。寺前庭院內種植有柏樹、柿子、桐樹、香椿、槐樹、柳樹等六種樹木,寓意“永遠的春天”和“永遠的榮耀”,象征著清朝世代昌盛。龍王廟經過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修復擴建,形成了占地36畝,四周紅墻,三進九出的北方宮殿式建築群。
揚州天寧寺建於東晉,相傳是謝安的別墅,後其子司空請示建殿為寺,取名謝寺。695年,吳周元鄭聲年間改為鄭聲寺。北宋年間,宋徽宗賜名“天寧寺”。明代洪武年間重建,在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反復修繕。清代為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六次南巡,五次留揚州,其中兩次在天寧寺。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在殿西修建了宮殿、禦花園、禦碼頭。在禦花園裏,有壹個皇家書店,文慧館。
小舟沿溪輕蕩,鹿苑鐘盤清。門前溝壑有水,脈脈常含千古情。天寧寺作為揚州最古老的佛寺,不僅是康熙、乾隆南巡的行宮,也是曹寅奉命設局刊刻全唐詩、編撰《裴雲紋賦》的地方。天寧寺收藏了大量漢代、唐代和清代的文物。它的收藏與它自己的建築和歷史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木瀆古鎮有壹座尹紅山房,是江南另壹處著名的乾隆行宮。尹紅山房建在運河支流胥江的湘西岸上,前面有皇家碼頭和皇家紀念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春,乾隆皇帝第壹次南巡,就在這個碼頭上岸,改名禦碼頭。尹紅山莊的主人徐世源是壹位學者。他家境富裕,生性熱愛自由。他壹生不慕功名,以閑雲野鶴的生活為樂。每當他的朋友來拜訪他時,他都會在自己家裏邊喝酒邊唱歌,對著他的朋友們唱詩。徐世源是個酒鬼。酒幹了,千瓶不醉。朋友們稱它為“尹紅”,因此得名“尹紅·方善”。
甘龍也是徐世源的朋友之壹,所以他六次來江南,總是住在這座彩虹飲山房裏,徐世源陪著甘龍下棋、喝茶、看電影。乾隆大臣柳永、小沈陽、紀曉嵐也曾多次下榻於此。因此,人們壹直稱尹紅山房為“乾隆宮”。尹紅山莊的花園叫“秀葉園”,花園中間有壹個花房。花房裏有壹把康熙皇帝南巡靈巖山宮時用過的九龍金椅,是用千年花梨木雕成的。乾隆喜愛祖父留下的這張龍椅,特地從靈巖山宮搬到尹紅山房使用。尹紅山居的接待廳布局非常嚴謹厚重,門廳、舞廳、舞臺等建築由南向北排列。在甘龍第壹次下江南之前,徐世源專門建造了壹個寬敞的大舞臺。最終這個大舞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乾隆皇帝見勢而起,親自上臺舞劍。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與康熙皇帝有著悠久的歷史。曹Xi生前很受康熙器重。康熙二年(1663),康熙帝親自授曹江寧織造,賜曹蟒服,提升官階,並為其題寫“謹小慎微”匾額和禦詩。曹在江寧織造上任後,對其府邸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他派人在院子裏種樹,蓋房子。並修建壹座名為“苦楝亭”的亭子作為讀書之所,吟詩道:我聞苦楝亭下,有許多美麗的樹木。書捧百城,尚遊自吟。
曹Xi的妻子孫氏年輕時曾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的兒子,曾擔任康熙的班督(另壹說是侍衛)。康熙二十三年(1684),曹死於江寧織造署。康熙到江寧吊唁,命曹寅留在老家為父守喪,並任命他繼承父業,管理江寧織造部。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成為蘇州織造公司。康熙三十壹年(1692),曹寅正式調任江寧織造。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駐江寧織造部時,遇到(孫氏不是的母親,而的母親是曹的另壹位妻子顧氏)並送給他壹塊“宣瑞堂”的牌匾。這是陳康琦的《關於郎謙的三個故事》中記載的:
康熙在夏、四月間南下,駐紮在江寧的曹寅織造部。曹氏受國之榮,在親臣之列。他向母親孫氏鞠了壹躬,很高興見到他。他說:“這是我家的壹個老人。”。很有收獲。宣化在會場內盛開,於是賜禦書《宣瑞堂》為禮。
這個“玄瑞堂”被認為是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榮熙堂”的原型。康熙皇帝六次南征。除第壹次駐江寧將軍府外,其余五次駐江寧織造府,包括康熙三十八年(1699)及以後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四十六年(1705)此外,曹寅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太子。
曹Xi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他的祖父。康熙五十壹年(1712),曹寅病死。他在江寧織造工作了22年,在江寧生活了20年。曹寅的兒子,即曹雪芹的叔叔曹青和曹子成,繼承了江寧織造近60年。歷史上,南京的絲織業壹直享有盛譽。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期,在建康(今南京)設立織錦部(織造部)。清代江寧的絲織業繼承了優良傳統,江寧織造部的絲織品——金陵雲錦只供皇帝和親屬使用,高度壟斷了當時的服飾奢侈品市場。江寧織造部規模較大,有三個作坊:壹個在西華門,壹個在長福街橋,壹個在北安門的韃靼城(即明皇城)。江寧織造部現有織機3萬余臺,男女織布工5萬余人。相關產業解決了當地20多萬人的就業,年產值超過1000萬銀。江寧織造部金陵雲錦的生產規模和技術創新也在康熙時期達到頂峰。金陵錦,因其錦繡雲海,美輪美奐而得名,是我國絲織工藝中具有優秀藝術傳統、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織錦。金陵的絲綢生產始於南朝,“雲錦”的形成和發展是在元明清時期。金陵雲錦是歷代織棉的傑作,元明清都是禦用物品。
江寧織造部是清代重要的輕工業部門,也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門。可以直接向清政府報告江南的各種信息。因此,只有清朝皇帝和內政大臣的親信才能擔任它,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所以權力顯赫。不僅如此,與妻子、兄弟輪流參加揚州淮河、淮河的驗鹽,曹家還掌管江南的制銅司,在上述領域握有壟斷特權。六十年來,曹氏家族勢力逐漸擴大,成為江南重要家族。雍正二年(1724),曹雪芹出生在江寧織造部。他從小就生活在壹個“花柳繁茂,溫柔富庶的鄉村”的環境裏。他童年的記憶中充滿了這個家庭全盛時期奢華生活的豐富多彩的場景。這壹切都根植於他幼小的心靈,成年後化為美好的夢想,也體現在《紅樓夢》裏五彩繽紛的花朵上。但江寧織造部並不能確定它就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據壹些紅學家考證,大觀園可能出自南京小倉曹石家的陪園,也可能出自北京柳蔭街恭王府。既然北京恭王府的遺跡還在,傾向它的紅學家就有了更多的證據。但江寧織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對曹雪芹肯定也有重要影響。
到乾隆皇帝南巡時,顯赫的曹石家已經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兩江總督尹繼善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部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將其改造為乾隆行宮,如今南京“大興宮”之名由此而來。整座宮殿被假山環繞,清澈的小溪從中流過,花木繁茂,流水潺潺。其間有綠靜亭、聽瀑、判泉室、鐘、塔照相館、彩虹橋、釣魚臺。可惜大皇宮後毀於大火。太平軍占領南京時,在原址上修建了天宮。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天王府又被燒毀。清朝末年,大行宮被辟為道路。現在南京的大行宮街區是清代江寧織造署所在地,但宮殿本身已無蹤跡可尋。
乾隆皇帝住在江寧織造署重修的宮殿裏,身世之謎與曹家無關,但動蕩的通俗文化與正史形成鮮明對比:關於乾隆生母的各種傳說中,最荒誕的說法來自壹些夢中情人,他們“驗證”曹雪芹有壹個深愛的女友,這個女友意外懷上了曹雪芹的孩子,但很快就被抓了。鑒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壹直被認為是曹雪芹深情地刻畫的女朋友,這種說法意味著甘龍的母親就是林黛玉。誠然,這種說法極具顛覆性。它不僅顛覆了清史和文學史,也彌合了虛構與現實的鴻溝。那麽,為什麽乾隆的身世會在江南引起這麽大的波瀾呢?他究竟出生在哪裏?《清稿》中的孝賢皇後(雍正即位後稱Xi貴妃,乾隆即位後稱重慶皇後,死後稱孝賢皇後)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嗎?
康熙辛卯建山莊,太上皇(乾隆)生於2008年。——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