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科技革命(65438+60年代)時期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壹步推行導致雇傭勞動的作坊和手工業大量發展,積累了壹定的生產技術。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其國外市場迅速擴張。
第二次科技革命(65438+70年代)見證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資本積累和殖民主義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的金錢,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壹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二戰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四五十年代),資本主義推動了福利制度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穩定了政局,在20世紀初取得了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壹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直接驅動力是二戰和戰後各國對高科技的迫切需求——這和前兩次不同。
對中國的主要影響
第壹次科技革命是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廣泛建立;2.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個對立的階級;3.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化進程開始;4.改變世界格局: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達,殖民侵略進入以出口商品為主的時期;65,438+0;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1,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2.生產關系的進壹步調整:壟斷和壟斷組織已經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資本輸出主導時期;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進壹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格局發生變化;大國之間的鬥爭和沖突加劇了。5.無產階級壯大了,工人運動逐漸達到高潮。1.列強繼續發動壹系列侵華戰爭,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起來。3.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興起(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變革;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了變化;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加強民族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已經擴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壹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機遇與挑戰並存。
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壹次科技革命:壹方面,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放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落後封閉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壹方面,工業革命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下,中國洋務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艱難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壹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西方殖民主義者加緊向中國輸出資本,掀起了在政治上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前所未有。另壹方面,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中國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失去了壹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壹方面,由於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和封鎖,以及國內壹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幹擾,中國再次錯過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然而,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其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在原子能、空間技術、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中國人民也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和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趕上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9.迅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意味著什麽?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快速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中獲得優勢,能否在經濟和科技的基礎上增強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如果能跟上科技革命的潮流,就能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就會被別人控制。
對策:①中國的第三個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時候應該是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和知識化,以信息化和知識化促進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2)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