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與他人的關系”課程第壹天小結

“與他人的關系”課程第壹天小結

不知不覺,四個模塊的學習內容已經進入了第三個模塊。這樣的速度我很開心,就是為了讓自己快速勤奮的成長。

上午的課,老師帶領自己做了壹個冥想,靜靜的想象目前關系中最困擾他的三個人。他們的名字是誰?想想妳和TA的關系,妳是什麽感覺?什麽身體感覺?如果給妳們之間的關系打分,妳會打多少分?

這是壹個明確的自我評估表。沈思中有點困,但還是能回答出腦子裏所有的問題,因為處理好各種關系也是我2019年的重要目標。相信這四個模塊的完成,對處理各種關系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的自我人格也會更加完善和成熟。

我很佩服程百義老師團建的設定。設計很巧妙,很有娛樂性。沒有了上節課團建那種生硬的感覺,三個小組通過貼口香糖的方式集體成長,然後通過穿糖葫蘆的方式讓大家記住小組成員的名字。這個環節設計的新穎讓我深深看到了白易先生的用心。佩服就是感恩!

段老師壹整天的講課真的很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知識太實用太接地氣。

生活中有哪些煩惱?

1,不願意面對

2、不願意接受

3.不願放手

當壹個人不願意面對那些人、事、物的時候,就沒有機會真正看到這個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當妳不願意面對那些事和事的時候,妳看不到背後的真相。

當壹個人不接受自己或者別人的時候,那麽他就沒有考慮邊界問題。對於壹些事情,壹些人的接受,他會感到無奈,甚至被迫接受。但是,那是別人的問題,TA是TA生活的幫手。允許自己去體驗這種體驗,也允許別人去體驗TA獨特而與眾不同的人生。願意讓妳愛的人痛苦,所有的經歷都是壹種體驗,所有的痛苦都是包裝好的禮物。

不願意放手。是壹種深深的執念,強烈的控制欲,很多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育兒教育中,努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的樣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光明坦途發展,才是穩妥正確的。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按照父母的期望發展,但是當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建立之後,t a就不會按照父母精心設計的那樣發展了。

看看妳控制的背後是什麽令人擔憂?怕什麽?妳多久會把自己過去的生活經歷放在現在面對的人、事、物上?妳擔心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嗎?外面的壹切都是內心的反映,看看自己內心的安全感缺失在哪裏?有哪些信念和規則在限制自己?

二、信號:

1,無能,無知——行為層面。

我沒有能力去做,多半是因為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壓抑、被安排、被限制的太多,逐漸形成了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父母深深的信任,沒有得到完全的允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每壹件事。

同時,追求完美和理想化也是我覺得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壹。李中瑩老師說:完美主義是自殺的最好方式。所以,沒有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只有好與更好,壹切都恰到好處,壹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允許別人真實地體驗TA的生活;允許自己不完美,不活在別人眼裏,活出真實的自己。

2,不甘心,不夠格——心理層面。

不願意,沒資格,就是沒資格。原因可能是我小時候被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催眠,或者是被背後隱藏的系統動力學所牽制。

很多人都是有意識的想要某樣東西,比如很多人都想有很多錢,但是潛意識並不想要。通過系統的安排,“錢”就是不看TA,或者說TA根本不去靠近錢。有的人可能手裏有錢,留不住;有些人根本就不想要自己的錢。突然想到我也經常這樣。我不想要我自己的錢。工作後和朋友壹起開店,很多同事親戚朋友都會用我們的東西。但是,工作做完了,該結賬的時候,我從來不主動找別人要,而且他們要記賬的時候,我也很少在再三催促下按時把合同發給別人,有時候要幾個月才能把錢拿回來。以前總覺得自己在拖延,把這些事情當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今天聽了老師對這部分的講解,發現這個問題可能並不是我想的原因——拖延癥,也許背後真的有壹個動力系統。因此,我們需要看到真相,並與之和解。

用心靈交流法練習:

1、?請妳看著我好嗎?& lt說三遍>?

乙:& ltb不看,不回應>

?AB交換角色

?AB溝通和共享

2、?請看著我。我看見妳了

?請接受我。?我也接受妳。

?我尊重妳。我也尊重妳。

?我愛妳。?我也愛妳。

??跟著感覺走,做肢體動作。

眼神交流,用心發展。

這種互動體驗直接觸及靈魂。第壹輪,我做了B,沒有回應A,我看到了夥伴A的失落、委屈和無奈;在做A的時候,面對我的壹再要求,我不想看到我的A。我好像看到了我的搭檔。我氣瘋了,看到他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恨不得踹他幾腳。

第二輪,我在做B的時候,完全看著對面的搭檔A。夥伴A的眼睛漸漸濕潤了。當我們擁抱時,她感受到了愛和溫暖。當我在做A的時候,我走神了。我在看PPT上的四句話。當我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些文字中時,我的身體和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對方覺得我上次沒有全身心投入。我抱她的時候,她感覺我的身體沒有上次柔軟放松。這段不完美的經歷對我來說是壹個非常珍貴的提醒。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和愛人時,全心全意的面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是蒼白的,但對身體的感知是非常真實的。當妳心不在焉的回應孩子和愛人的時候,對方的心根本感受不到妳的愛。所以,高質量的陪伴尤為重要。

心理活動的過程:

外界發生的壹切,通過我們的BVR,也就是我們的信仰、價值觀和經歷,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視覺、聽覺和感覺。當我們收到這樣的信息時,我們會對其進行分析、加工、判斷、刪除、歪曲、概括,最終形成壹套自己的理解。壹切事物本身都沒有意義,壹切意義都是人賦予它的。這些意義會形成自己的保護機制。當我們的大腦遇到危險時,我們會采取兩種應對模式,要麽戰鬥,要麽逃跑。這是人類在古代學到的生活方式。這些新的意義和新的保護機制,因為我們的思想和信念的處理,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不同的行為欲望,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的肢體語言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如何讓外界發生的壹切變得更有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既然事情本身沒有意義,我們不妨把它轉化壹下,把它變成壹個好的、積極的意義。

有三種人:

第壹,視覺型。

都是用圖像和圖片來記憶、思考和使用。

第二,聽覺型。

用語音、言語、文字來記憶、思考、使用。

第三,感覺型。

感官的人經常用感覺來記憶、思考和使用。

每個人獨特的人生都有其獨特的外表和靈魂。當妳能看到壹個生命,了解TA的特點,尊重TA的行為特征,妳就能真正了解TA,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只有了解孩子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是視覺型孩子,有畫面感。TA上課要看老師,才能理解老師講課的內容。這樣的孩子可能就是老師喜歡的孩子。上課時眼睛跟著老師,給老師留下印象。妳在盯著看,在聚精會神地聽,這是好印象;但是,聽覺型的孩子TA不聽不需要看老師。TA需要的是用聽覺捕捉老師所教的內容。為什麽看起來上課沒有認知聽力,也不缺乏對老師的關註,但是人家課後作業卻能很好的完成,成績也挺好的。這些孩子被老師認為是聰明的孩子。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聽覺型的孩子。雖然TA不看老師,但是TA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的學習。就像段老師的女兒,聽自己錄音背單詞,速度快,記憶量大;也有壹些孩子是感性的。這類孩子的父母需要多摸摸孩子,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多抱抱孩子,多親親孩子。學習的時候,TA會更多的去感受和思考,但是在課堂上,這些孩子容易動的更多,TA的身體需要來回運動。上課愛搞小動作的孩子可能會這樣。這也是TA學習的方式。TA看不到老師多思考。

因為妳知道,妳是仁慈的。當妳真正懂得利用壹個人的時候,妳才能真正理解TA。

讀心術: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的轉動,我們可以知道壹個人TA是如何前往未來進行創造和想象的,如何回到過去進行回憶的,如何感知TA是沈浸在感覺中進行體驗的。這種技巧在咨詢、談判、溝通中是壹種非常好的理解他人的技巧。

當我離開教室的時候,我忘了記筆記。我所有的理解都是基於自己的理解和課堂上有限的記憶。如有不準確之處,請各位看到的老師和夥伴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