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有教師127人,平均年齡38歲,本科學歷100%,其中研究生占23%,中高級職稱教師占75%,市級以上骨幹教師占15%,國家職業資格考官占11。全國模範教師、省市名師、學術技術帶頭人、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雲集。他們不僅有著嚴謹的治學精神,更有著相同的教育理念:壹切為了學生,關愛每壹個學生。全日制學歷教育學生人數達到2000多人。
師資力量優勢互補。這所學校利用高中外教的優質資源給中專生上課,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利用中學專業教師的優勢資源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
近年來,學校招生規模穩步增長,辦學特色突出。在課程設置、學分測試、多層次辦學、教育教學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在計算機專業建設方面始終保持職教集團領先地位。
學校針對中等成績的學生,打造“選擇性教育無淘汰”,努力做到“低進優出,給中等生壹個驚喜”,讓每壹個進入鄭州十中、鄭州信息技術學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辦學模式堅持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由普通高中班、普通中專班、“3+2”大專班、非學歷職業資格培訓班四個層次組成,打造“選擇性教育無淘汰”。學校以“把高中做強,中專做大”為辦學目標。在保持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加強師資培養,認真研究高中、高職、中職比例,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課程,把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藝術設計打造成精品專業,開發新專業,提高對口就業率。
教學設施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了制冷制熱櫃式空調,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實驗樓擁有全新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學校實驗中心大樓有6個高檔機房,400多臺微機。壹個先進的網絡實驗室可以為學生提供壹個真實的網絡實驗環境。此外,還配有計算機硬件實驗室、語音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完全可以滿足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需要;學生閱覽室有100多種報刊雜誌,每天定時開放。兩棟學生宿舍可容納1000名學生,24小時專人管理。學生食堂幹凈整潔,飯菜品種齊全,設有回民賣飯窗口,保證學生吃得便宜,質量高;現代化的運動場地擁有塑膠跑道和籃球、排球、乒乓球的標準訓練場,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條件。
目前,鄭州市第三職業學院和鄭州市第十中學並存於壹所學校,是集職業學院和普通高中為壹體的新型學校。
鄭州十中在命名前是壹所名為鄭州三中的完全中學,被稱為“三完小”。1958正式命名為鄭州市第十中學,當時高中遷出,是壹所初級中學。1961被定為市重點初中。文革時期1969復工,當時是四年制。1974年冬,在市東郊原莆田公社第十中學校辦農場的基礎上,成立了鄭州市第十農村分校。分校首批學生於3月20日開學,1975,首批* * *學生進入兩個班,100多人。後來每學期輪流進壹個年級,1977的6月份去了分校學習。開設的文化課有政治、語文、數學等,還有農業、農機、化工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課程。先後聘請工農兵兼職教師10余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紅薯。1976文革結束後,學校教學秩序逐漸走上正軌,農村分校也陸續關閉。1977年初中先恢復三年制。
1978正式恢復高考後,教育戰線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好轉。在當時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下,壹大批中青年教師得以充分發揮教學能力,創造了十中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從1978 -1981,先後只過了清華,北大,北大。當時,鄭州十中的教學水平和驕人的成績不僅在社會上有口皆碑,也引起了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並有意將十中命名為重點高中,但因校領導之間思想認識不壹致而錯失良機。1981年改為單壹普通高中,當年初中不招生。1983高中也恢復了三年制。1981年後,大量優秀學生流向幾所重點高中,隨之而來的是壹批教學業務骨幹的調動,十中升學率嚴重下滑,曾經獲得良好社會聲譽的十中逐漸滑入低谷。十中邁著沈重的步伐。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和國務院下發了許多文件,要求盡快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變高考指揮棒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
進入80年代後,鄭州十中因生源問題已逐漸步入困境,而中央的精神像春風壹樣給苦苦掙紮的十中帶來了生機。學校領導多次組織教職工學習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抓住機遇,積極穩妥地探索職業技術教育的新路子,在實踐中探索和積累了職業中專的辦學方法和經驗。早在1980就試行了機電專業班,隨後1981又試行了體育專業班,1984在全市率先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專業班,形成了檔案、測量、材料四個專業的職業教育規模。1985 5月,經省教委批準,正式變更為鄭州市第三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