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該怎麽辦?

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該怎麽辦?

回答很多,請耐心看完!

希望能幫到妳,請及時采納。謝謝大家!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輟學、退學甚至自傷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今天,邊肖邀請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六醫院和北京大學的專家來談談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應該怎麽做。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其個人的身體發育、心理發展特點、人格特征、家庭環境、學校專業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目前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分為以下幾類。

1.適應障礙是指短期和輕度的焦慮和情緒障礙,焦慮、緊張、輕度抑郁、自責和無助、失眠、逃學、遊戲成癮、吸煙、飲酒、打架等。

2.社交恐懼又稱社交焦慮癥,即在社交場合表現出害羞和尷尬,害怕被檢查,害怕說話,回避社交,極端情況下可導致社交孤立。

3.焦慮癥常或持續出現過度焦慮、精神焦慮和惶恐不安;坐立不安,頭痛;心悸、氣短、腹瀉、尿頻等。

4.抑郁癥無明顯原因,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抑郁,興趣和精力下降,易疲勞、自卑、悲觀厭世,常有“無用、無助、無望”感,伴有智力下降、活動少、食欲差、失眠等。嚴重者會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5.進食障礙主要包括兩種。厭食癥患者總覺得自己太胖,害怕發胖。他們通過節食、過度運動、服用減肥藥,故意造成並維持低體重,可能導致明顯的消瘦、發育遲緩、內分泌失調。暴食癥患者的特點是反復發作和沖動性暴飲暴食,然後因害怕肥胖而禁食、過度運動、隨地吐痰和濫用藥物。

6.強迫癥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壹種想法和沖動,比如總是害怕弄臟,反復洗手,總是擔心安全,反復檢查門窗,反復回憶,強迫性地思考無用的問題。我覺得沒必要,但又控制不了,這讓我很痛苦。

7.嚴重的精神障礙,如躁狂發作和精神分裂癥,可以從年輕人開始。躁狂癥的特點是太高興或易怒,話太多,言過其實,想做大事,忙忙碌碌等。,但卻是虎頭蛇尾;睡眠少,性欲和食欲亢進,有的伴有幻覺和妄想。精神分裂癥好發於青壯年,表現多種多樣,如幻聽、參照妄想、受害妄想、情緒反應不協調等。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高淩冰

妳遇到過這些困惑嗎?

問:為什麽我每次都糾結於重要的作業或考試?壹方面想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壹方面總是拖拖拉拉。雖然很自責,但是就是不想做?

拖延其實是壹種逃避行為,會讓我們暫時不用面對困難或麻煩,減少焦慮。但長此以往,會損害我們的效能感,強化我們的罪惡感、自責感、焦慮感和無力感。延遲的任務往往很大很復雜,很難壹下子完成,需要忍受不確定性和暫時的挫敗感。對於有些人來說,把事情做好是自尊和價值感的唯壹來源,所以他們害怕“做不好”,這將是對他們整體的否定。因此,他們很難容忍挫折,甚至是挫折的可能性。壹旦事情出錯或者沒有正反饋,就會避免拖延。

問:為什麽每次別人問我事情,即使我不想做,我也不能拒絕?

也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過分強調了順從。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維持和諧的關系,避免沖突,就要盡量順從,滿足別人的期望,忽略自己。也許我們有過反抗,但是發現對方無法理解和體諒,反抗之後更難受,修復關系更累,就不敢再鬧了。過去的經歷對我們現在的行為和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壹點我們壹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隨著心智的成熟和發展,逐漸可以看出我們面對的人和過去不壹樣了,現在的關系性質也和過去不壹樣了。在新的關系中,我們可以學會與新的反應互動。

問:為什麽我不是很想父母,但是在壹起沒幾天就有矛盾了?

曾幾何時,父母是我們的壹切,我們如此需要他們。看到他們眼中的光芒和臉上的微笑,我們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光明和溫暖的。他們穩定溫暖的存在,給我們註入了最初的安全感和聯系感,這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只有經歷了這樣的親密,才能像風箏壹樣逆風飛翔。在我們灰心喪氣的時候,是父母的接納和支持重新給我們註入能量,渡過難關。也許長大後,我們會覺得和父母漸行漸遠,彼此有很多不喜歡的地方,因為曾經親密無間的融合會逐漸轉化為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個體。這個過程對雙方都將是壹個極大的考驗,會有很多矛盾和激烈的情緒。我們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接納和引導父母,修復關系的裂痕。無論遇到什麽困難,父母和孩子都希望在情感上彼此靠近,而這種聯系的驅動力是永恒的。

北京大學醫學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張思燕,副主任

做到這六點,可以減少心理問題。

1.規律的作息規律的作息不僅是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對精神和大腦健康也非常重要。建議早睡早起,每天保證7 ~ 8小時睡眠。

2.遠離煙酒。長期吸煙或飲酒會對情緒產生破壞性影響。嚴重時會形成煙癮或酒癮,正常的大腦功能也會受到損害。可能有人會問,偶爾抽煙喝酒可以嗎?比如“帶著酒睡覺”?“喝酒盡興”?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目前發現,抽煙喝酒是壹種不好的減壓方式,不利於身心健康,喝酒帶來的睡眠也不正常,不健康。

3.培養興趣愛好可以拓寬人生的寬度,發掘自己的潛力,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研究發現,有個人愛好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4.學會如何調節情緒調節情緒的第壹步是學會感知自己的感受,明白情緒沒有對錯,逐漸了解感受背後的想法、需求和期望。學會探索適合自己的良性減壓方法,幫助我們緩沖日常學習生活的壓力,提高心理韌性。推薦的減壓方法中有不同種類的練習。比如接觸自然、藝術活動(比如畫畫唱歌)、閱讀、寫作、冥想。

5.培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研究發現,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對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在大學裏,我們經常要面對很多相處的問題。比如如何和不在身邊的父母相處?如何和親密愛人相處?如何與朋友相處?怎麽和自己相處?有意識地學習相關方法,可以促進我們的人際交往,促進自身健康。

6.學會尋求幫助。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早期,面臨著許多發展任務。比如戀愛的經歷與管理,成熟人際關系的發展,自我認同與能力的評估與定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發展,職業規劃。很多學生從以學業為主的中學踏入多元化的大學,會感到不適應和迷茫。

成長的路上,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希望妳在困難的時候,不用壹個人承受痛苦。可以及時向自己信任的親人、朋友、老師求助。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雪梨·王慧

這些方法都是“坑”,千萬別踩!

大學生離開家庭,進入集體生活。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與中學時有很大不同。壹方面,他們變化大,壓力大。另壹方面,他們個人的應對方式可能不足或不成熟。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他們會想方設法尋找各種方法來緩解自己,希望痛苦盡快消失。壹些不正確的方法可能會迅速平復痛苦,但通常只是壹種逃避行為。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出現了很多。以下是學生必須避免的壹些錯誤的情緒應對方式。

藥物濫用

抽煙、喝酒或吸毒可能會讓年輕人覺得自己很酷,很成熟,滿足他們的虛榮心或者讓自己更容易融入壹些小群體,減少孤獨感。此外,煙、酒、毒品作用於大腦中相應的神經元受體,可以緩解各種不良情緒,甚至通過生物效應產生特殊的快感。然而,這種緩解效果是暫時的。當體內物質濃度下降時,個體的快感消失,再次體驗到痛苦。這些物質具有成癮性,需要不斷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從而導致對香煙、酒精或其他物質的成癮。

網絡成癮

當現實中人際關系不好,受挫時,有的同學選擇沈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瀏覽各種網頁。雖然這暫時讓人忘記了各種煩惱,但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使個體更難接受現實,從而自我封閉,產生學業下降、身體狀況不佳、人際關系疏離等問題。

購物成癮

有些人因為被壓抑被忽視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感,會通過購物來補償自己。隨著網購的普及,網購成癮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女性。沖動購物並不是真的需要,有些人收到快遞甚至都不拆包。由於消費的增加,個人感到自責和內疚。雖然暫時克制,但很快就會陷入下壹個沖動-克制-再沖動的惡性循環。被困在購物成癮的惡性循環中,很多人並沒有深刻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購物欲望,通過欺騙、偷竊甚至其他不良方式來獲取金錢,這進壹步傷害了自己。

糟糕的飲食

為了得到別人的贊美,年輕人可能太在意自己的體重,希望保持非常苗條的身材。為此,他們節制飲食,過度運動,濫用減肥藥和瀉藥,有的人吃多了就嘔吐,然後把吃過的食物吐出來,試圖維持壹種能吃又不胖的狀態。這樣不僅傷害身體,還會讓內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自傷行為

有些年輕人會在情緒風暴下自殘,掐、摘、咬、燙、割、劃或者做非常危險的活動。只有有意識地感受到痛苦和鮮血,他們才能穩定情緒。他們不壹定想自殺,但是自殘和自殺沒有明確的界限。自殘,感覺像上癮,習慣性用這種方式。自殘者其實是在傳遞壹個信號,希望別人關註自己,給予理解和關愛。但在別人看來,自殘行為血腥,太有沖擊力,讓人恐懼和擔憂,卻又不能給予相應的理解和支持。

這些方法即使暫時隔離了痛苦,也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還帶來了新的問題,形成了惡性循環,得不償失。痛定思痛,大學生如何平復情緒,前提是善待自己,然後采取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才是長久之計。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特殊門診部

孔梅清

善用學校的心理援助。

心理問題是普遍現象,不僅僅是大學生。大學生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於非大學生的同齡人要好得多,不要誇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各高校積極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大部分學校成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依托學生事務部門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高校還根據自身條件,開通了大學生心理疾病診治“綠色通道”,設立了心理危機救助24小時熱線,開設了心理健康科普微信官方賬號,提供心理自我評估方案。這些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的方式更符合大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比如心理危機援助熱線開通後,學生可以更方便地尋求專業支持和幫助。學生在最需要的時候拿起手機,重拾生活和學習的希望。微信官方賬號和自評小程序的應用,讓學生在保護隱私的同時,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如何評價和處理情緒問題。例如,壹些學校提供了壹個用於自我測試的“情緒溫度計”小程序,讓學生可以自我測試自己的情緒,並獲得如何處理情緒的建議。對於有嚴重問題或可能危及自身的學生,該方案提供心理援助熱線,並提供壹鍵撥號支持。當然,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不是治療機構,更多的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進行緊急危機幹預和健康教育。普通輕度學生可以通過咨詢解決問題,咨詢不能代替臨床治療,所以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是關鍵。

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生處副部長

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