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應用和普及,使得人類交流越來越普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國際文化交流的碰撞更加直接,競爭日益激烈。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當代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只有繁榮我們的文化,才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文/趙濤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指出了加強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思想和到2020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目標,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重要任務,強調加強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
可以預料,通過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和任務,將進壹步掀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這對奪取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改革發展成就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活動的成果和精華,是人類最古老、最優秀的文化之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比如中國古代哲學就有“人應道,道應自然”、“天人合壹”的思想,是最早的環保、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文化哲學。今天,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以應對全球變暖和保護生態環境,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
中國* * *產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傳播者。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發揮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的作用,推動了我們黨的歷史和我國革命、建設各個歷史階段,推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 * *生產力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隨著對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的不斷提高,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文化領域發展改革作出重大決策和全面部署,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基礎。今年的“十二五”規劃單列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壹章,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對“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
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文化事業的公益性。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平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通過政府對多元化投入的主導和引導,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日益多樣化,多元化投入機制正在形成,促進了文化事業投入的大幅增加。“十壹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增加,全國文化支出累計超過6543.8+020億元,“十壹五”期間年均增長654.38+09.3%。其中,國家對城鄉文化建設的投入五年來分別增長110.6%和226.1%,均實現“翻番”。2010年,全國文化事業支出323.06億元,比2005年的13382億元增長141.4%。通過加大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受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隨著各級財政對各類文化項目投入力度的加大,重大惠民文化工程加快推進。全國各級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顯著提高。同時,國家還出臺了壹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針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存在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問題,文化事業的投入進壹步向西部地區和基層傾斜。如2010年,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費達到85.78億元,占全國的26.6%,比2007年提高5.1個百分點。部分地區將重點文化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每年文化建設投入增幅不低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
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使文化產業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源為中國文化產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文化產業招商引資的領域不斷擴大,從過去基本以國有資金為主,到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
壹是政府資金以投資基金、獎勵基金、扶持基金、專項基金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比如北京每年有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文化產業的扶持和發展。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第三,文化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四是各類投資基金投資文化產業,包括數十家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各類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文化產業投資總規模數千億元。第五,國家對文化產業給予大力支持,將其列為支柱產業,激發民間資本對文化產業的投資熱情,如企業投資電視劇、電影通過創新金融工具融資。文化產業吸引了房地產、能源、礦業、服務業等各行業企業投資,大量民間資本參與發掘文化產業投資機會,更多民間資本涉足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的形成,加速了近年來文化產業投融資的發展趨勢。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積極推進,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全國出版發行、影視劇制作等領域全行業轉制基本完成,22個省區市實現了省內廣播電視傳輸網壹體化。
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後成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集團,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如廣播電視集團、電影集團、新聞出版集團等大型國有集團,這些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企業使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從原來的條塊分割、地域分割走向全國經營;並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市場。這些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肩負著繁榮國內文化市場消費、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國門、代表國家面向世界的重任,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的戰略核心力量。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門檻的降低,促進了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目前,在出版物發行、電視劇制作、文化演出等領域湧現出壹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民營文化企業。民營演藝行業發展迅速,全國民營藝術團超過7000個,遠超2000多個國有藝術團的總和。文化、科技、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快速成長。
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
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
中國文化“走出去”日益加快,中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央電視臺建設了歐洲、美洲、亞太、中東、非洲、拉美、俄羅斯7個中央記者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設了64個海外全頻臺。對外合作與交流的文化活動日益增多。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十壹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為560.9億美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00%。文化服務出口總額為11.8億美元,比“十五”期間增長255.6%。
文化產業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活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進壹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長期高於世界經濟增速,經濟規模不斷增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下,歐債危機惡化,美國失業問題持續拖累,毫無好轉跡象。前三季度中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速度,成為維護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穩定力量。但無論從國際形勢還是國內發展來看,經濟發展的相對速度和規模、文化繁榮的程度都不夠,整體文化實力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相適應。
從國際形勢和國際競爭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持續發展,歐債危機和美國失業持續發酵,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困境。美國有12萬失業人口因為失業、失去收入、無力還貸而失去家園,數千套房屋被止贖,加劇了社會矛盾。發端於美國的“占領華爾街”不僅在美國數百個城市遍地開花,還蔓延到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數千個城市。這反映出99%的民眾對當前西方的財政、財產、收入分配乃至社會制度都不滿意。因此,正如會議公報所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
在當前的世界文化和輿論格局中,西方文化仍然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這與西方經濟在世界經濟中長期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是相適應的。以美國為例,“好萊塢”電影占世界電影市場總票房的三分之二,美國每年上映的電視節目總量達到3萬小時。“好萊塢”輸出的電影不僅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向全世界輸出了美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其影響力不言而喻。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通過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美國等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也代表著壹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和發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所以文化體現了壹個國家的“軟實力”,體現了其國際競爭力。美國文化產業占GDP總量的三分之壹,美國電影產業、英國意大利創意產業、日本動漫產業、韓國遊戲產業的產值都超過了各自國家鋼鐵產業的產值。由於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提高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對調整經濟結構、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具有積極意義。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越大,經濟結構就越合理均衡。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文化產業產值發展迅速,規模可觀。比如,近年來,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遠超同期GDP增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據測算,2010年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額近100億元。當年北京GDP的12.6%由文化創意產業構成,使北京經濟結構更加合理。但總體上看,中國的文化實力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相適應。
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應用和普及,使得人類交流越來越普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國際文化交流的碰撞更加直接,競爭日益激烈。當今世界,各國不僅面臨著經濟競爭,還面臨著嚴峻的思想文化挑戰。因為世界仍然是西方文化的主流環境,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日俱增,但在文化領域仍然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
中國作為壹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要想成為經濟強國,必須要有繁榮的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要有可以走出國門的文化企業和產品。我們需要通過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傳播中華文化,使我們的文化贏得尊重,加強溝通,增進理解與合作,讓外界全面準確地了解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艱巨。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只有繁榮我們的文化,才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我完善、中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切實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當代中華兒女有責任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盡快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整體實力,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從國內發展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為中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廣泛、更加深入、更加多樣。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壹些制約和限制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因素尚未解決。文化引領時尚、教育群眾、服務社會、促進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特別是文化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經濟基礎是反作用的。由於文化建設的缺失,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誠信建設受到影響,出現了忘義、不誠信、愛休閑恨勞動、炫富扶富、腐敗、權錢交易、權錢交易、道德淪喪、無恥等道德失範現象。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壹些匪夷所思的惡性案件頻頻發生。這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原則,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經濟發展,而且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後果和惡劣影響,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和人民健康,增加了社會糾紛,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文化發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進壹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不是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現代社會主義中國,不僅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更要讓人民享受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推動文化繁榮,把進壹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強大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強大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
請在本網站再讀壹遍:/c/SD/2011-10-22/16182346051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