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咨詢理論——阿德勒心理療法

心理咨詢理論——阿德勒心理療法

阿德勒的心理學不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在的“目的”。

阿德勒的心理學明確否認心理創傷,我們的痛苦,是符合我們自身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妳想成為另壹個人嗎?可能是因為妳覺得妳和他壹樣就會幸福吧。

但妳永遠不會變成別人,妳只能是“妳”。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妳不滿意的時候,妳不能改變,感到不開心,妳不能“壹直這樣”,妳不能原地踏步,妳必須前進。那麽它變成了什麽?

這種改變的心態,也可能是因為妳專註於“妳有什麽”,而實際上應該是“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我們所擁有的”。那麽,當妳不滿意的時候,妳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改變上嗎?不,我們應該關註這個嗎?改變是壹種常態。

如果生活方式(生活中思考或行動的傾向)不是自然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那麽妳可以自己重新選擇。

既然妳已經理解了生活方式,那就由妳來決定是否做出改變。

關鍵是,我為什麽要接受“妳主動選擇了妳的生活方式”這個前提?好吧,如果妳不接受這個前提,那又怎樣?如果生活方式是被動給的,妳還能做什麽?妳不是來尋求改變的嗎?也許妳在疑惑,理論上有可能“改變妳的生活方式”嗎?

當然,如果妳選擇不改變,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妳相信“生活方式是壹種被動的選擇”,還因為“保持現狀”讓人放心,因為妳在壹個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妳不滿意。

生活取決於現在。首先問問自己,妳有勇氣拋棄現在的生活方式嗎?改變可能導致失敗,但肯定不會停滯不前。當妳覺得應該做的時候,妳就拉出壹堆做不到的理由。這真是壹種痛苦的生活方式。

當妳討厭自己的時候...等等,想想這對妳有什麽好處。

考生會想,“考上北大,人生就壹片光明了。

”單身狗會想,“如果我當時跟她表白了,她老公現在就是我了。

“首先,鼓勵人們接受自己,樹立前進的勇氣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為什麽不主動交流?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妳覺得浪費時間還有壹種可能:妳害怕被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到傷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躲在自己的殼裏,盡量不要介入人際關系。

人的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系。

什麽是人際關系自卑?是壹種價值較小的“感知”。

但是有些人物,特點,只是特點,特點,並不具備價值的判斷,而是妳賦予了它價值的判斷。

所以既然是主觀的,妳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選擇。

阿德勒認為,人是作為壹種無力的存在而活在世上的,我們都有壹種普遍的擺脫無力感的願望。對於無法實現理想的我們來說,會有壹種自卑感。這和自卑是完全不同的。自卑是壹種以自己的自卑為借口的狀態。仔細想想,自卑也可以成為推動人進步的理由,完全有可能。

自卑是指害怕前進或者不想做出真正的努力,也包括承擔努力帶來的痛苦和風險。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不怎麽樣的事實。

生活不是和別人競爭。不要和別人較勁,只要自己不斷前進。

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如果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就不可能真正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困擾。

哪裏有競爭,哪裏就有贏家和輸家,而這是無止境的——即使贏家立於不敗之地,他也壹刻不能安心,不想成為輸家。

給過去賦予什麽意義,是妳現在面臨的課題。

當妳和別人爭論的時候,焦點已經超越了問題本身,妳卻在想“他錯了,我對了!我想把他打倒。”真的嗎?妳真的有可能打倒壹個人嗎?就算妳“贏”了這個短暫的爭論,他真的會服氣嗎?他將進入“復仇”階段,等待未來其他形式的復仇。

當妳被權力之爭激怒時,千萬不要被愚弄。

承認錯誤並不意味著妳失敗了。畢竟,爭論帶來的憤怒是達到目的的壹種手段。妳可以選擇其他更高效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承認錯誤,道歉,退出權力鬥爭,並不意味著失敗。

追求優越感——擺脫自卑不是通過和別人競爭來完成的。

人生有三大話題:交友,工作,戀愛。在生活的話題中:

行為目標是:“自力更生”(自我接納)和“與社會和諧”(他人的貢獻)

心理目標是:“我有能力”(自我接納)和“每個人都是我的夥伴”(他人信任)

這些目標都可以通過直面“人生話題”來實現。所謂生活話題,就是個體作為社會存在想要生存的時候,會遇到自己無法不面對的人際關系。

所以生活的話題是壹種人際關系。

我們要考慮關系的遠近和深淺。

阿德勒的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人只有能感受到“和這個人在壹起是自由的”,才能感受到愛。

沒有自卑,就能展現真實的自己。這是真愛嗎?

當然也提到了“逃不掉”。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無論多麽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停在“不滿意”的狀態。困難不會因為妳不敢面對而消失。

生活謊言:試圖為逃避生活話題找借口。為什麽可以稱之為撒謊?因為決定妳生活狀態的根本不是別人,而是妳自己。這個事實無可辯駁。

阿德勒無意用善惡來區分“生活話題”或“生活謊言”,但我們關註的是“勇氣”。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而不是占有的心理學,也就是說,不是給予什麽,而是如何使用給予的東西。

而不是尋求別人改變的心理。信任別人是妳的話題,如何看待妳的信任是另壹個話題。我愛妳,與妳無關。

話題分離意味著妳不能再讓別人控制妳的生活話題,意味著妳不能再控制別人的生活話題。放下別人的項目能輕松多少?就像我爸爸愛抽煙壹樣,那是他的課題。我能做的就是告訴他:我能提供準確的信息,我會幫助妳,我永遠不會嘲笑妳。

“人際關系這張牌”在自己手裏。按照目的論,人際關系不好是因為妳自己的目的。只要妳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將人視為不可分割的存在和“完整的我”的方式被稱為“整體論”

話題的分離是人際關系的起點,* * *的感覺是人際關系的終點。把別人當成夥伴,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叫做* * *共情。* * *同體感是幸福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也就是妳能感覺到自己在別人的生活中有壹席之地嗎?

對追求認同和欲望壹無所知的人,是極端自我的。如果妳不在乎“別人怎麽看”,妳只是單純的在乎“我”,這是壹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我”是我生命中的英雄,但我只是同壹軀體中的壹員。所謂* * *同構,包括了宇宙從過去到現在的所有概念。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超越了“人生的英雄”,進而越位為“世界的英雄”。他們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經常會想:“這個人能給我帶來什麽?”但是常常失望,因為別人活著不是為了滿足妳的期望。

只有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歸屬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

建立橫向的人際關系,“雖不同,卻是平等的”。哪裏有鼓勵,哪裏就有勇氣。壹種鼓勵的方式是說謝謝。最重要的是不要“評判”別人。

人只有在能夠意識到“我對同壹個人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獲得勇氣。

什麽是“有用”,就是主觀認為“我能為別人做貢獻”。

“妳不能自由行動,因為妳被自我意識所束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把對自己的依戀變成對他人的關心,要建立共情意識,從自我接納、他人信任、他人貢獻三點入手。

自我接受意味著現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然後努力往理想的方向努力。分題也是如此。要區分“可改變”和“不可改變”。我們不能改變“已被給予的”,但關於如何使用已被給予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不是著眼於“不可改變”,而是著眼於“可改變”,這就是自我接納。接受無法替代的東西,接受真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壹種積極的態度。

別人信任,信任別人是沒有附加條件的。妳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麽辦”。“對方守信我就給予信任”,這只是壹種基於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系。妳當然願意相信別人,希望和別人搞好關系。如果妳不想和那個人搞好關系,也可以用手裏的剪刀把關系徹底割斷。

妳信任的目的是最終和壹些人建立深厚的關系,這是妳的課題。背叛是別人的課題。如果妳因為被背叛而難過、憤怒、害怕,那沒關系。因為是為了逃避悲傷,憤怒和恐懼而不敢行動,以至於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系。

他人的貢獻作為夥伴影響和貢獻他人。工作的本質是對社會的貢獻。這種奉獻精神在於能夠把別人當成“夥伴”。(建立橫向關系,擺脫競爭,擺脫權力鬥爭)把別人當成“敵人”來建功立業可能是虛偽的。但是,如果別人是合夥人,所有的貢獻都不會是虛偽的。

人際關系中會有很多不愉快,但無論如何,出問題的只是“攻擊者”,而不是“所有人”的錯。畢竟這是小事。人際關系不順利。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無法接受自己,他人信任,他人貢獻,卻專註於壹個微不足道的方面,試圖評價整個世界。這是缺乏生活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對人來說,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最大的幸運應該是喜歡自己。“我對同壹個人有益”或者“我對別人有用”這樣的想法,足以讓人實現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別人的貢獻”,別人的貢獻也可以是無形的,因為評判妳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妳,是別人的主體。

快樂是壹種貢獻感,對欲望的認同是獲得貢獻感的手段。壹旦獲得貢獻感的手段變成了“被別人認可”,妳最終還是要按照別人的意願去生活。

承認欲望所獲得的貢獻感中沒有自由,但我們人類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

幸福是以自由為基礎的。如果妳真的有貢獻感,就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因為即使妳不刻意尋求別人的認同,妳也能意識到“我對別人有用。”

(獨立於他人的判斷)即被認同欲望束縛的人,沒有* * *感,無法實現自我的接納、信任和他人的貢獻。

追求理想的兩種方式——不管希望是特別好還是特別壞,目的都是壹樣的——吸引別人的註意力,脫離原本“平凡”的狀態,成為“特殊的存在”,為了取得壹些成果,需要付出壹些努力。但是,“希望特別差”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別人的關註。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對廉價優越感的追求”。

滿足於平凡的勇氣。

普通不代表無能。我們根本不需要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阿德勒心理學把生命理解為點的連續性,生命是壹個連續的瞬間。

我們只能活在“這壹刻”,我們的生命只存在於當下。規劃人生是不可能的,只要舞動的“此時此刻”是滿滿的。

如果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刻”,妳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過去發生的事與妳的“這壹刻”無關,未來會發生什麽也不是這壹刻要考慮的問題。

專註於“這壹刻”就是認真仔細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每天都能有壹點點的進步,就是堅持跳舞。這樣,必然會有“今天妳能做什麽。”

註意如何度過這壹刻。沒有目標也沒關系。認真對待“這壹刻”。這是跳舞。不要把人生看得太深刻。人生最大的謊言,不是活在當下,不是沈湎於過去,不是關註未來,不是對整個人生發出微弱而模糊的光芒,不是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麽。總是忽略“這壹刻”,只關註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不可替代的瞬間撒了個大謊。決定的不是昨天或明天,而是“這壹刻”。

人生的意義在於妳自己,人生沒有普遍意義。如果妳遭遇了重大自然災害,從因果關系的角度回顧過去,問“為什麽會這樣”有什麽意義?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向前看,更多地思考“我們未來能做什麽?”"

人生的自由是自己給的。選擇自由,就是選擇不怕煩的路,不為別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人在要選擇自由的時候可能會迷失,所以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指路之星”,這是他者的貢獻。無論妳活在哪個瞬間,即使有人討厭妳,只要妳沒有失去“他人的貢獻”這顆指路之星,那麽妳就不會迷失,妳可以做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