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任何事情時,我們需要壹個標準。那麽,談詩的標準是什麽呢?宋代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以“言不盡,意不盡”作為好詩的標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詞的境界是最高的”。有境界就自成壹體,就有自己的名句。“有沒有境界是評價詩歌的主要依據。近代以來,壹些文學批評家喜歡用西方文學思潮來重新審視和定位中國文學史。視角的變化催生了很多新的見解,也造成了很多誤解,比如文學中的“主義”,就是典型的誤解。比如古代詩人分“主義”,說王維是“自然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蘇軾是“浪漫主義”,李商隱是“形式主義”。厲以寧認為這樣的劃分是沒有意義的。理解壹首詩,或者壹個詩人、詩人,脫離了當時的寫作環境,就會失去生動的內涵和概括。不管是誰,如果寫出來的作品既不感人,也不感人,那就成不了好詩,成不了好詞。
讓我們舉個例子:趙鼎的鷓鴣天空。
鵪鶉日
健康上元座
(宋)趙鼎
客路按年月順序移動的時候,突然讓陌陌分公司大吃壹驚。天涯海角都難過,想起那壹年的鼎盛。
花作影,月明流,水宮五飛。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華胥的夢,壹回頭,滿眼淚水。
趙鼎被秦檜迫害,流放到海南崖州,後死於流放中。厲以寧認為趙鼎這個詞很感人。1994年,他在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的時候,想到了趙鼎這個詞,他寫了壹首歌,叫《生岔子》:
生岔子
海南三亞,天涯海角,宋代趙鼎流放之地。
厲以寧
舉杯滿情,杯中滿憂。盛世尋,夢斷臨安路。
崖州春末,風中桃花少。我看見海鷗在飛翔,有老人陪伴著。
從詞中可以看出,厲以寧欣賞趙鼎的《鷓鴣天》,同情趙鼎的處境。
壹個作者壹生中寫了很多詩。如何公正的評價他們?厲以寧提出,評價壹個詩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能因為壹個詩人寫了很多好詩,就認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妳不能因為壹個詩人有壹些作品不優秀就抹殺他。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輕易被所謂的權威觀點所迷惑。每壹首詩都要用心去體會。好的詩詞要感人肺腑,讓人愛讀愛背。
比如韓愈的五古七古詩,雖然有些很獨特,但是很別扭,很難朗朗上口。厲以寧不喜歡這樣的詩,但他贊美韓愈的七律《左遷蘭冠示侄孫項》,因為這是壹首很感人的詩:
左遷居蘭關,以示其侄孫項。
(唐)韓愈
天上壹封信打,晚上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人消災,願衰惜老。
雲恒秦嶺的家在哪裏?大雪阻礙了馬的前進。
知道妳遠道而來,應該是有意為之,好讓我在河邊收屍骨。
韓愈晚年去“佛骨桌上”,觸犯了閆隆,差點被判死刑。經他人說情,他被改為貶低潮州刺史。我去蘭關的時候,我的侄孫韓翔來陪我,韓愈寫了這七條定律。全詩悲壯,沈郁失意,悲涼之感感人肺腑。
韓愈的四大奇觀有些也是自然清新的。例如:
初春,祁玨成了水務局張的壹員。
(唐)韓愈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許多絲,它像黃油壹樣細膩濕潤,遠眺的草地依稀相連,但在近看卻顯得稀疏。
這是壹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於綠柳的晚春。
七大奇跡,小鎮和州的早期回歸
(唐)韓愈
不要來柳樹街,只想和春風壹起飛翔。
還有桃李小花園,留花待還。
再比如厲以寧的觀點,秦觀以詞著稱,他的壹些詩寫離別之情的時候很感人。比如:
南格子
(宋)秦觀
玉漏壹路,銀幽幽。我還沒有完全從夢中醒來,卻被鄰家的雞提醒,害怕天亮。
胳膊上的妝還在,眼淚還在胸口。水邊的燈漸行漸遠,天上有三顆星。
減去木蘭
(宋)秦觀
遙遠的世界盡頭,寒冷,寒冷,沒有幫助的孤獨的日子。想知道我是怎樣的百結,像金爐中的顓頊香。
長長的眉毛總是緊鎖著,讓春風吹不舒展。倦倚高樓欄桿,看大雁飛雁,字字惆悵。
但人們很少關註秦觀的詩歌,在談論宋詩時也很少提到秦觀。另外,唐朝的七大奇觀最感人,而宋朝的七大奇觀壹般被忽略。但厲以寧認為,唐代四絕不錯,宋代四絕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觀以下兩首,無論是造句還是節奏,都不如唐代四絕。
四站泗州東城王灣
(宋)秦觀
幽城白浪環繞,人們竊竊私語。
林頂風景如畫,應該是淮河流過的山。
七大奇跡秋日
(宋)秦觀
霜降溝壑水清,舟旁寒星無數。
河的深處沒有陸地,突然有了笑聲。
還有下面兩首詩人的四言詩,厲以寧認為和唐朝的壹樣好:
啟爵蘇新詩徐工店
(宋)楊萬裏
籬笆稀疏,壹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飄落,但尚未形成樹蔭。
孩子飛快地跑去抓那只黃色的蝴蝶,但是蝴蝶突然飛進了菜園,再也找不到了。
四停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巖雲,沒有盡頭,大江東去水。
夕陽在西部寒鴉之外,這是東南400個州。
厲以寧認為,唐詩五絕,以詩為最;但是,宋代也有優秀的作品,如:
五絕姜尚於哲
(宋)範仲淹
來到河邊的人往往只愛棲木。
看看那些可憐的漁民,在大浪中上下浮動,在小船中搖擺。
五絕鐘山
(宋)王安石
月出雲歸。
春晨花露,衣香鬢影。
五絕劉橋夜景
(宋)陸遊
小蒲聞魚跳,待鶴歸。
閑雲不造雨,飛在藍山旁。
以上詩句自然質樸,不遜於唐代五絕。
厲以寧的觀點提醒我們,對詩歌的分析應該深入到詩歌本身的世界,不應該受外界評價標準的影響。詩歌運用感覺的力量,喚起讀者的感情。欣賞詩歌要“感同身受”,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們欣賞和喜愛詩歌的最重要原因。
用這個標準,我們可以區分什麽是老生常談的模仿,什麽是巧妙自然的借用。壹般來說,詩歌創作是最忌諱的,靠模仿是不會有好詩的。壹首詩之所以能打動讀者,往往是因為意象清新自然,也因為其獨到的語言風格,壹首好詩,就像壹幅視角獨特的畫,能讓我們從平凡的風景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東西。但也有壹些詩歌,雖然帶有很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跡,但經過作者獨特的處境和情感的觸動,也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厲以寧認為,宋代吳季的《人月圓》就是壹個例子:
人月圈
(宋)吳姬
南朝,是千古傷心事,花還在唱。在過去,王謝,大廳前的燕子,飛到了誰家?
忽壹夢,仙肌勝雪,宮廟堆鴉。江州司馬,淚濕衫,是天涯。
吳姬在宋欽宗時,奉命去晉國,被晉人扣留。後來,他在晉國做官。有壹天,我在晉朝皇室參加宴會,在宋亡後繳獲的小宮裏看到了姬佐酒,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人與月滿》。這首詩裏,無論是“* * *花兒”,“舊日王謝”,“堂前燕子”,還是“仙肌勝雪”,“衫淚濕”都出自以前的詩。但厲以寧認為,引用前人的這些意象,並不妨礙它成為壹部感情真摯的佳作,壹是因為用起來自然流暢,沒有斧鑿的痕跡,二是因為作者在出國懷念家鄉時,與前人實現了情感* * *的契合,因為真誠而感人。1957,厲以寧和同學馬勇聊到這個詞,兩個人都覺得是傑作:
四絕和馬勇聊到吳姬的《月圓之夜》,也有相同的看法。
厲以寧
話裏雖有前人之言,自然來的輕松。
這種情況不容討論,感人的名句代代相傳。
就對詩人的評價而言,如前所述,厲以寧指出,不應該把詩歌的作者歸為“主義”,很多詩歌根本不能歸為“主義”。比如:
五定律:告別古草
(唐)白居易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妳能把這叫做自然主義、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可以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
七絕姜尚
(宋)王安石
江北秋蔭半開,晚霞多雨。
青山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我突然看到千帆隱約可見。
蔔算子派鮑浩然去浙東
(宋)王官
水看起來像壹個美麗的女人的眼睛,如壹個美麗的眉頭緊鎖的眉毛。妳想去哪?到山川交匯處。
帶上泉水,送妳回去。如果妳去南方,妳可以趕上春天,妳必須保持春天的景色。
菩薩漂亮
(宋)之妻魏氏
山色隱於夕陽中,陽臺在動。對岸兩三戶人家,有紅杏出墻。
綠楊堤離開公路,早晚去小溪邊。第三,見劉綿飛,未從民歸。
這些詩很感人,但從“主義”的角度很難區分。如果我們堅持用“主義”來評價它們,我們就失去了欣賞詩歌的意義。
厲以寧也指出,優雅復雜的文字未必能打動人。有些詩詞雖然文字樸實平和,沒有雕琢的痕跡,但口頭流傳多年,壹讀就能記住,這絕非偶然。這些詩壹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壹些優秀的作品。五絕因為篇幅短,沒有堆詞堆句的余地,對文字的簡潔明了要求特別高。厲以寧在讀書筆記中寫道:“詩歌中,五絕最難寫。寫得自然,短短20個字就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不容易。”以下三首五行詩,都是厲以寧在講座中反復提到的:
五種獨特的相思
(唐)王維
紅豆灌木生長在南方,春天會長出許多枝條
希望想念的人多多收藏,肖驍紅豆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五絕肖春
(唐)孟浩然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覺打破了清晨,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打擾了我的睡眠。
壹夜風雨,落花多少。
五絕江雪
柳宗元(唐朝)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
再看幾首七絕:
在山上度假四站想起我在山東的兄弟們
(唐)王維
我是壹個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獨的陌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
想到兄弟們的身體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
七絕提督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春天,在這扇門裏,女孩的臉,與桃子形成對比。
今天又來到這裏,姑娘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桃花依舊,笑靨怒放在春風。
清明四絕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七絕沭河亭壁
(宋)寇準
岸邊寬闊稀疏,海浪纖細。妳不能光靠危險的門檻去想它有多長。
颯颯樹遠林,秋山半帶夕陽。
七絕飲雨後,楚青湖上。
(宋)蘇軾
水明艷陽,山空陰雨。
如果說西湖比死去的美女還要多的話,C+是那麽的合適。
四大奇觀惠崇春江夜景
(宋)蘇軾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厲以寧在課堂上說:“五絕難寫,七絕也難寫。七大奇觀寫得不好,就會變得俗不可耐,沒有韻味。”以上提到的唐宋七絕,都是佳作。厲以寧也說:“如果詩歌很難記,說明它沒有吸引足夠多的人去唱,或者在節奏上不太朗朗上口,所以很難記。”所以,除了內容是否生動感人,能否被人們記住也是評價詩歌質量的標準之壹。詩歌要想讓人們容易背誦,首先要讓人們普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