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自題肖像的中心思想

自題肖像的中心思想

對《自畫像》的解讀應以魯迅自己的“婚姻理論”為基礎。全詩中,壹三句為家事,抒發私人情懷,兩四句為國事,抒發民族情懷,交替推進,最終達到高潮,形成完整的抒情結構,既表現了儒家文化精神,符合家國倫理體系,又是個體生命本能即生命力在被壓抑後的偉大升華。魯迅和朱安的婚姻悲劇,歸根結底當然是禮教造成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母親的安排和魯迅的屈從,而朱安拒絕服從魯迅的要求才是魯迅不愛甚至恨朱安的真實而具體的原因。

關鍵詞魯迅;朱安;母親;婚姻;民族;結構;腳;愛

靈臺無計可逃神箭,風雨暗如磐石。

我給韓星發消息,我要用我的血推薦軒轅。1

壹個

魯迅逝世後的第九天,1936 10 10月27日,徐守尚在他的紀念文章《我所認識的魯迅》中第壹次發表了這首詩,說:“魯迅對民族解放事業是非常忠實的。1903年他在東京留學的時候,給了我壹幅小畫像,然後補充了壹首詩。”同年19年2月19日,徐守尚在另壹篇關於魯迅舊詩《鄉愁》的紀念文章中,再次引用了這首詩,並為其做了標題,還解釋道:“第壹句說留學異國深受刺激,第二句寫的是朝不保夕地望著故國。三個同胞沒有清醒,感到孤獨。末了,31944五四紀念日,徐守尚的《舊體魯迅詩集序跋》,除了“神箭”有“取洋典故”之意和“想借用羅馬神話丘比特的故事”之外,基本上還是用懷古之言來解釋全詩。徐守尚是魯迅在日本時最好的同學和終生的朋友,詩詞和圖像都是送給他的,所以上面的話自然成了最權威的解釋。但壹三句話的解讀,似乎留下了疑點,無法讓大家壹致信服。也就是說我大體上同意兩四句話,但也有不同意見。爭議始於20世紀50年代,止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關於這首詩的討論壹度成為魯迅研究的熱點,但結果並未達成共識。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靈臺無計逃神箭》這首詩的第壹句是否與魯迅的婚姻有關,因此分為兩派,兩派內部也有壹些分歧。除了對“神箭”“靈臺”的各種解釋外,對“故鄉”是指故鄉還是祖國,“全”是指清政府還是人民,全詩主題是反帝還是反滿,都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蔣錫進寫的《<自題畫像>》和《婚姻論》是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閱讀文章,提供了他和許廣平在1941年共同研究這首詩時許廣平的《婚姻論》作為解釋。許廣平說:“這首詩我問過周先生,周先生親口給我解釋的。周先生不僅自己解釋了這首詩,還引用了1918寫的新體詩《愛神》和1919寫的散文《四十隨想》,說詩中的意思和下面兩篇寫的差不多。”根據魯迅和許廣平的壹致解釋,“婚姻論”大體上是符合事實的。二十年後的今天,魯迅早已從“神”降為“人”,文學研究的思維空間大大拓展。我們可以也應該完全理解這首詩。不然真的對不起魯迅,對不起自己。但新出版的《魯迅舊詩釋義》(倪,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和《魯迅詩集》(趙,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仍不盡如人意。《朱妮》的確是壹部史料豐富的學術著作,但他的解釋大多沿襲舊論;趙的散文風格鮮明,但不能算是壹部學術專著。而且,兩人都有壹些模棱兩可的說法。似乎他們並沒有完全確定,也未能超越蔣錫進1956《魯迅詩藝》的研究水平。本文自稱是壹種新的理論,旨在積極全面地認識詩歌的思想和藝術,探討魯迅創作的背景和心理。還是基於前人的研究,尤其是魯迅自己的話,從來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必要反駁那些明顯沒有根據的牽強附會的推論。眾所周知的事實和常識也要盡量簡單,知識較少的材料要稍微詳細介紹。把重點放在前人已經觸及但沒有細說的地方,或者前人壹直困惑而留白的地方,力求釋疑解惑,能夠落實。以下是對全詩的逐句解讀和註釋。

"靈臺沒有逃脫上帝之箭的計劃."我的心逃不出丘比特射出的箭,也就是說我逃不出母親婚姻的煎熬。全球之聲:心。莊子散文《庚桑初二十三》發表:“不可留靈臺。”(《內》意為“納”)“寇大於陰陽,天地間無逸。”神箭:上帝之箭。佳能出了小愛神的故事,壹個外國古典神話。希臘神話中的厄洛斯(又譯烏羅斯)和羅馬神話中的丘比特(又譯丘比特)是愛與美的女神(希臘的阿芙羅狄蒂,羅馬的維納斯)的兒子,有翅膀和弓箭,射向人和神的心。他有兩種箭,壹種是金箭,可以激發神與人之間的愛,帶來快樂,另壹種是鉛箭,可以窒息神與人之間的愛,帶來痛苦,甚至死亡。他的箭矢威力巨大,無人能逃,但他任性,喜歡惡作劇,有時還會亂射,這讓很多愛情悲喜劇在天庭上演。中國的普通讀者往往只知道壹件事,不知道另壹件事。他們只知道丘比特之箭可以讓人相愛,得到幸福,卻不知道它也可以讓人熄滅愛情,得到不幸。即使是1981版的《魯迅全集》註釋者,也只是註釋了前者,但魯迅用這個洋典故指的是後者。他寫於1918的白話詩《愛神》可以相互印證,這首詩後來被收入《文集》,壹般研究者似乎很少關註。

“風雨如磐石,故鄉黑。”風雨如重石,黑暗籠罩著祖國的家園。風雨如磐石,《詩經·鄭風風波》載:“風雨如灰,雞鳴不已”;唐冠秀《俠客》:“黃昏風雨黑如巖”;清末黃遵憲《春夜邀鄉親飲酒》:“天地黑如巖,風吹雨打血”,《歲末惜人詩》:“風雨黑如巖”。“風雨”比喻帝國主義侵略和滿清專制統治。黑暗:使黑暗。故鄉:故鄉,壹般指祖國。魯迅對丁俊的悼念:“夜壓重如石”,“秋夜有感”:“半夜雞啼”,典故相同。

“給韓星捎個信,叫他不要查。”我讓韓星把我的心意轉達給我媽,我媽沒有體察我的心意。寄語冷星,出版《楚辭九辯》壹書:“願寄語夫為流星,羌人忽難”;星星在天空之上,所以叫冷星,是壹種陰暗的情緒。不察,屈原《離騷》發表:“不察於之情,因信而怒。”全:香草的壹個名字,原指,後指君主,魯迅用全來指母親。過去對“權”的比喻有不同的看法,要麽認為人民,即徐守商的“同胞”,要麽認為當時的君主,即清朝的統治者,顯然不恰當。1903年,魯迅還在弘文學院普通科學習。雖然他已經開始思考國民性和人性,但他並沒有選擇倡導文學運動。這遠遠不是向人民“表達他的感情”和“不觀察”他的同胞。這不僅在古書上是史無前例的,按照魯迅當時的思想也是不可能的。魯迅的詩是題剪辮子後照的像,剪辮子是與滿清統治者決裂的標誌。所以,意象和諧的詩句是魯迅反清革命的宣言,把“全”解讀為清廷是大錯特錯的。有人看到這兩種解釋都不妥當,找不到確切的新解,於是提出“全”的含義是不確定的,包含了多種可能,魯迅也是空指。這也說不通。我用“全”比喻母親的解釋,在倫理關系上可以和用“全”比喻君主的解釋差不多。雖然母子、君臣有別,但後者服從前者是壹樣的。魯迅對母親的孝,屈原對君主的忠,都遵循著封建宗法的道德。魯迅與母親在婚姻問題上的關系,與屈原與楚王在國家問題上的關系,在本質上非常相似。在魯迅心中,母親是至高無上的,母親的生命是不可違抗的。是母親不顧魯迅的感受和意見,堅持錯誤的決定,造成了魯迅大半輩子的不幸和痛苦。而且“給冷星發消息”的提法是有事實依據的。這是郁芳的回憶文章提供的材料。這兩個尤魯家族是同壹個鎮上的老熟人。三姐妹俞芳三與魯迅母子、朱安住在磚塔胡同61號。從1930開始,代表魯的母親給魯迅寫了五年的信,從此關系非常密切。魯的母親把壹切都告訴了,所以她就像壹家人壹樣。她的敘述應該是可靠的:

我記得太夫人也跟我談過太先生和太夫人的關系。老人說:

當時我和大先生訂婚了,事後我告訴了他。雖然當時很不情願,但他認為既然我是主,也就沒有堅決反對。可能他信任我,認為我給他找的人永遠不會錯。後來才知道對方(朱安女士)是小腳。大先生不喜歡小腳女人,但他認為這是舊社會造成的。他以小腳為借口拒絕了這樁婚姻。他剛從日本回信告訴她讓她走。周在回憶文章中也說:“他壹到日本,就參加留學生組織的天足俱樂部。當時秋瑾在日本,提倡天足會,反對女子纏足,放腳。魯迅當時寫信給母親,求朱安夫人放過(當時已與朱安夫人訂婚,未結婚)。”郁芳沒有具體說明她是什麽時候訂婚的,但肯定是在魯迅離開紹興期間。從前後時間推斷,訂婚應該是在魯迅留學日本的第二年,即1903,在“碎發照”之後,“後加詩”之前,而不是在魯迅留學南京之前。否則,無論是魯牧過了好幾年才告訴大兒子他訂婚了,還是魯迅接受訂婚後過了好幾年才要求朱放腳,都是極不合理的。周作人在1899-1901期間的日記裏所寫的,只是討論婚姻的過程,但塵埃尚未落定,魯迅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不僅僅是“後來才知道對方被纏足”,而是“我從日本回信,請她放過”,即魯的母親在他不在的情況下與他訂婚,事後才告訴他,是他先反對,不得不服從,母子倆大多也是通過書信傳達彼此的意思。“寄語寒星”是魯迅為此事壹次又壹次寫給母親的暗喻,絕不能因仰望星空而嘆息。但是,“我不管”,我媽固執,不理解他的心情,不采納他的意見。先是她反對婚約無效,然後通知駁回。什麽都改變不了,也沒什麽可做的。於是魯迅好幾年都沒有回家看望過母親,直到1906年母親騙他結婚。

我以血薦軒轅。我為祖國奉獻熱血,發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犧牲。推薦:犧牲,奉獻。軒轅:黃帝的名字,傳說中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後人尊崇漢族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和象征。“薦軒轅”當然不是指獻給這位傳說中的古代帝王,而是獻給他所象征的祖國和民族——以漢族為主導和主體的中華民族。從史實和魯迅的思想來看,這首詩所表達的中國壹代先進知識分子的民族革命思想,無疑包括了對外反帝,對內反清。是否反清是當時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基本原則分歧。在滿清政權的專制奴役下,不僅漢族得不到真正的解放,也不可能有所謂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有些研究者在讀這首詩時,只強調魯迅的反帝愛國主義,而否認他有反清革命思想,擔心會貶低魯迅,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是和國民革命聯系在壹起的,要革命救國,就是推翻滿清王朝,而不是反對滿清平民。這很自然,無可非議。在南京接受改良主義思想的魯迅,到日本後迅速成為偉大的愛國者和反帝反清的民族革命家。這首詩有力地表達了他獻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的崇高願望,這是他思想飛躍的象征,也是壹生實踐的誓言。

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魯迅為什麽不愛朱安,而且不僅僅是不愛他,只是厭惡。想想就很痛苦,在壹起就更受不了。而且這種心理從訂婚到結婚都沒變過。舉家遷居北京後,朱安雖然在生活上看似“侍奉”魯迅,但毫無作用。郁芳回憶起陸牧所說的話,“他們各奔東西,不像夫妻”,“過了十幾年,他們似乎越來越疏遠,精神上也很痛苦”。僅僅用“包辦婚姻”或“封建婚姻”來解釋這樣刻骨銘心、難以承受的痛苦,未免過於籠統。根本原因是兩個人的意識形態差距太大,沒有共同語言。就連稱贊朱安“心地善良”、“很有主見”,對其悲慘命運深表同情的郁芳,也認為朱安“思想保守,封建意識強”,不識字,不願學文化。“從思想上來說,她比她奶奶年齡大,思想落後,經常給人‘未老先衰’的感覺。不僅腳還小,連頭發都是媽媽先剪的。郁芳部分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事實,那就是朱安不肯放手,這給了魯迅最大最深的精神刺激。魯迅在日本通知朱腳遭書信拒絕後,寫下《題上小畫像》以表憤懣。他結婚那天看到朱安的“大腳小鞋”,以至於繡花鞋“跌出了轎子”,更是痛苦。新婚之夜淚水浸濕了枕巾,他“第二天晚上睡在書房”,也沒有像往常壹樣去祠堂祭祖。10郁芳說朱安是“封建禮教三從四德的犧牲品”,11不是很準確。在魯迅叫她放手的時候,她不理她,不“隨夫”,這不僅說明她的思想是落後的,是頑固的,也是對魯迅的極大不尊重,就是這樣的結局傷了魯迅的心,我們還談什麽“後來”所以,不肯放手,害己害人,才是魯迅不愛甚至恨朱安的真實而具體的原因。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悲劇,歸根結底當然是禮教所致,直接原因主要是母親的安排和魯迅的屈從,但朱安本人也難辭其咎。不幸的是,陸的母親沒有註意到她兒子的困難。她沒有堅持要朱堅決反對,而是堅持要魯迅和朱安結婚。在壹次次的失誤之後,她終於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比徐守尚更清楚。在給學生講魯迅的生平時,他談到了魯迅在日本學醫的動機,說“據他所知”,除了“(1)痛恨中醫耽誤了父親的病情”、“2)知道日本明治維新大部分源於西醫”之外,“他還對壹個具體的事實抱有很大的希望,可以說是壹廂情願,那就是:後來在實地進行人體解剖後,才知道斷骨斷筋是沒有辦法可想的。就這樣,他從熱切、苦心的研究中,終於放棄了絕望,使他對纏足婦女的同情超過常人,甚至更加絕望和憤怒,痛恨趙宋以後歷代殘害婦女者的無情,所以他的作品裏寫的是滿腳淚水。”徐守尚舉了6個魯迅筆下小腳的例子。見:“花開在黃昏?”範愛農”,“空話?隨想錄42》、《吶喊?風暴》、《尖叫?故鄉》、《流浪?離婚》、《南方口音和北方動員?從中國女人的腳推斷中國人不中庸,孔子有胃病。他還說魯迅“深受女人纏足的感動,所以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民族劣根性上”。後來放棄醫學投身文學,突然在課堂上看到中國人被斬首的幻燈片“但這是壹種刺激,不是唯壹的刺激”。12

這些都是對的,但是不完整。我們需要補充幾點:

第壹,朱安的纏足不松手,對正在治腳的魯迅是壹個極大的刺激。

它在學醫的動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徐守尚刻意回避這壹點,就像他在釋詩時回避談魯迅的婚姻壹樣。

第二,魯迅寫纏足或者纏足的地方很多。可以說,纏足

他對天足的反感和對天足的喜愛,在他心中形成了壹種“情結”。限於篇幅,以下仍按時間順序列出六個例子:《走出象牙塔後記》、《四種補救世界的文件》、《體外收集補充》、《自然的野蠻性》等。魯迅憎惡纏足,贊美天足,提倡讓足,既包含了人體生理學的科學知識和現代女性解放的倫理觀念,又體現了他追求身心健康的審美心理和靈與肉和諧的性心理。人的劇本屬於身體美麗性感的部分,女人的腳壹直是健康多情的男人的審美對象和性對象。魯迅在陶淵明的閑情賦中單挑“十願”,說“我願以絹為行為,諸元素足以應付”,稱贊其思想“現代”、“豪放”。13和現代心理學上所謂的“腳戀”相當接近,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壹種“現代”時尚。朱安不肯放手,執意讓自己的身體保持殘損醜陋,反映了他思想性格的落後和愚蠢,不僅違背了科學和道德,而且從根本上違背了魯迅的審美和性心理。面對如此病態的身心,私生活極其嚴肅的魯迅,不可能有愛,不可能有性,只有痛苦、悲傷、絕望和逃避。

第三,纏足解除後,雖然筋骨已經受損,無法恢復到天足的形狀,但還是可以恢復的,而且越早解除越好。清末新派掀起天足運動,很多受其影響的小腳女都放開了腳,結果也不算太大。這就是所謂的“加大腳”或“解放腳”。雖然不如天足,但比小足好多了。這就是魯迅的母親。但放手需要勇氣。纏足女性敢於放開雙腳,是接受新思想的表現。魯迅的母親放開手腳,與房族中的老幼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而且纏足很痛,不容易放開。胡適曾在《嘗試集》的序言中把自己的白話詩比作加大了的腳。“雖然逐年放大,但每年的鞋樣總帶著纏足時代的血腥味。”14也是茅盾的《霜葉紅如二月花》把腳也美得放大了。小說中反復寫到的美,她的腳也是光彩照人:“那邊萬姑娘來了,像壹朵彩雲。15朱安比不上茅盾理想中的女主人公,但她能放下身段,放不下魯迅並沒有以小腳為借口拒絕婚姻,只是要求她放手,正視現實,面向未來,講道理,不要太過分。正是朱安的執著,凸顯了她的無知與固執,讓魯迅不得不恨之入骨。魯迅所遭受的、痛心的、憤恨的,不是普通的包辦婚姻,而是他的母親執意為他安排這樣壹個拒絕接受新思想、固守故鄉靈與肉合壹的醜惡的舊式女子,已經產生了秋瑾的時代和當時的風氣!

特殊的格式也是自題畫像解讀困難的重要原因。限於詩的格式,壹般評論者認為壹三句解釋為“婚姻論”,就與兩四句脫節,不合邏輯;為了合乎邏輯,壹三句話還必須解釋為寫國家和民族。各種牽強附會的說法都來源於這個思路。眾所周知,從繼承到融合是後世詩論家的壹種歸納,而且不是唯壹的模式。事實上,很多著名的詩歌都不是用這種格式寫的。魯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肖像在版式上非常新穎。由四句組成,其中有壹三句是關於家庭的事情,表達私人感情,純關於婚姻和個人的事情。兩四句是講國家大事,表達民族感情,當時憂國憂民,舍身報國,屬於壹種公共道德情懷。兩者既不是壹般的承接和轉折,也不是簡單的並列和平行,而是從小到大。由此,家庭與國家是相對的,大小形成對比,即從個人到民族,從家庭到國家大事,形成壹種交替承接與推進的格式。結尾句達到高潮,把個人獻給祖國,兩者合成壹個完整的抒情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家事寫在暗地裏,國事寫在公開場合。前者用含義隱晦的典故,後者用含義明顯的典故。最後,它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許下了壹個莊嚴的誓言。兩者看似脫節,矛盾統壹,跳躍性極大,“連字無義”,具有極大的情感容量和審美張力。中外典故作為隱喻的大量使用,使得詩歌的語言極具彈性和密集性,為詩歌的跳躍奠定了基礎,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但是還有壹個難點需要克服,就是壹三句話和兩四句話的內在聯系。這個問題可以從倫理學和心理學兩個層面來解決。在倫理層面,自題畫像弘揚了儒家文化精神,符合家國壹體的倫理體系,表現了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價值取向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理想。在家孝和對國家的忠誠是儒家政治倫理的兩個基本原則,而當所謂“忠孝不能兩全”時,孝必須從屬於忠,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須放在第壹位,這是歷代真正儒家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也是自強不息的道德目標。霍去病的“匈奴不朽,沒有家”,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道德格言。當時的魯迅處於家事國事的雙重矛盾中,既有孝心,又有救國之誌。兩首詩的結構,交替前進,似壹個飛躍,反映了作者的道德思考和情感。它在邏輯上遵循儒家倫理體系,從私人到公共,從家庭到國家,即從個人生活到整個民族。在兩者都不具備的情況下,他毅然決然的做出了最後的選擇,以血緣推薦軒轅。

但儒家倫理無法圓滿解釋這首詩的內在心理結構,需要心理學的幫助。運用現代審美心理學中的聯想理論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的升華理論,可以分別從表層和深層探究作者的心理。從表面上看,自題畫像是從婚姻家庭大事想到國家民族大事,尤其是從第壹句到第二句,這是由於難度相同而產生的相似和類似聯想。在深層心理層面,魯迅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對小腳女對民族解放革命事業的厭惡,是生命本能即生命力的偉大升華。後來魯迅翻譯了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介紹了它的主題:“生命力被壓抑而引起的苦悶和煩惱,是文藝的根源,它的表現就是廣義的象征主義。”他補充說:“作者根據柏格森的壹流哲學,把無窮無盡的生命力作為人類生活的基礎,從弗魯特的壹流科學中找到生命力的根源,即解釋文學和藝術,尤其是文學。”並對其“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表示贊賞16北川白川用來解釋文藝的,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生命力升華理論。這壹理論不僅能令人滿意地解釋《自畫像》的深層結構,而且能解釋魯迅所有文學創作的心理動因。魯迅本人壹直認可並善於運用這些理論。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本文的研究對象和目的上,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魯迅母親的包辦婚姻和朱安的《醜腳》給魯迅帶來的苦難,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了《自題畫像》這首偉大的詩篇,在壹定意義上成為中國新文化的巨人。壹出歷史悲喜劇就是這樣上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