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練習毅力。
毅力:壹旦決定做壹件事,就毫不猶豫地去做。
練習時間:2018 10 1 -7。
小組練習的要點:目標
1.堅持鍛煉等良好習慣。
2.杜絕拖延等不良習慣。
本周出拳出色,透過屏幕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成長:
20181001
目標
1.實踐5分鐘原則,能在1 ~ 5分鐘內完成的事,立即完成,不拖延。
2.優先考慮重要的事情,每天列壹個清單,完成任務。
道德實踐
1.待在家裏時潔癖發作。
2.廚房燈光明亮。
100天目標實踐
1.完成打孔卡。
2.刷練習,聽更新的課。
3.步行3.6公裏。
4.妳可以聽到音頻。
5.打掃廚房。
6.在電話上做飯。
今天,反思並堅持自己最不想做的事,往往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
20181007
目標
1.想到就去做。立即行動。
2.實踐1分鐘的原則。
3.堅持每天整理房間
道德實踐
1.回家做必要的工作
閱讀書籍
3.通過思考和思考開始學習。
4.準備學習這個系統的美妙之處
5.國慶七天學習
6.從壹般知識體系學習開始
百日修行
1.運行32.55㎞
2.靠墻坐0分鐘。
3.跳繩挑戰0分鐘
4.冥想10分鐘
5.馬甲線0分鐘
6.泡沫軸分鐘數
7.跑步後拉伸1
蹲下
9.騎自行車
今天的反思
跑了108天,今天第壹次感覺餓了,滿臉都是鹽粒。
妳跑過的路,流過的汗,妳只有跑了才知道。
我真的很幸運&;心懷感激
謝謝老鐵,陪我淩晨三點練馬拉松,為了30㎞訓練撞墻撞鬼門關。
分享3種讓妳周壹更幸運的方法。
第壹種方法是嘗試走出舒適區,承擔小風險,哪怕是和陌生人說話這樣的小事,也會有很大的機會改變妳的人生。
第二種方法是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當有人為妳做某事時,他們是在妳身上花時間,而這些時間本可以花在他們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妳應該感謝他們的行為。
第三,改變自己和思想的關系。當遇到壹個新的想法時,大多數人會評論:“這是壹個好主意”或者“這個想法很糟糕”。事實上,好主意和壞主意沒有區別,很多時候,壞主意可以產生真正偉大的東西。
周二分享四種有效指導他人行動的方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美國頗具影響力的法學家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了“助推”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巧妙地引導人們在沒有強迫的情況下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和選擇。壹個行為如何有效推廣,必須具備四個特征:簡單性、吸引力、社會性、時效性。
首先說壹下簡化。這個概念可以用壹個個人資本來解釋,那就是摩擦成本。就是人想做壹件事的時候,會因為麻煩而失去動力。企業會利用這壹點,比如企業會讓用戶在10天內免費試用新產品。但是,如果妳不確定自己對產品是否滿意,試用後還想考慮是否退貨,那妳就錯了,因為摩擦成本比妳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如果妳想推廣壹個具體的行為,那就簡化它;相反,讓它變得更復雜。
第二是吸引力。為了引起人們的註意,事物必須引人註目,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必須引人註目。另外,“刺激”也能吸引人的註意力。人們喜歡參與能夠積累積分和成就的“遊戲”,容易被其他稀缺的或者與我們喜歡的事物相關的事物所吸引。當然,為別人做正確的事也是動機之壹,比如鼓勵孩子好好學習,這對父母來說很有吸引力。
第三是社會性。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經常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當人們知道“別人在做什麽”或者“壹個群體最需要什麽”的時候,很可能會和他們做同樣的事情。周圍的人很容易影響我們,尤其是我們認識的人或者和我們很相似的人。雖然我們不必主動去利用這些影響,但至少我們應該避免錯誤地利用它們。
第四是時效性。這是指抓住最佳時機介入。比如年輕夫婦剛有孩子的時候,就意味著要買很多以前沒買過的東西,生活習慣也會改變。如果壹個品牌能提前知道夫妻倆的生活變化,就會在孩子出生前幾個月向準媽媽們提供母嬰產品的相關信息。孩子出生後,年輕媽媽會更傾向於選擇這個品牌的產品。在選擇幹預時機時,早期幹預的效果通常更好,這也是商家想知道壹對年輕夫婦是否即將要生孩子的原因。因為商家知道,在這個時期,這樣的情侶特別容易被說服購買新品,可能會改變之前的習慣。
周三,分享人們花錢時的常見誤解(1)
丹·艾瑞裏是杜克大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他的新書是《金錢心理學:打破妳關於金錢的神話,學會明智消費》。在這本書裏,丹·艾瑞裏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介紹了壹些人在處理金錢問題上常見的心理誤區,以及如何去做。
第壹個心理誤區是忽略機會成本。行為心理學中有壹個實驗,要求參與者決定是買1000美元的音響和700美元的音響,還是700美元的音響和300美元的CD包。因此,大多數人選擇700美元的立體聲加300美元的CD套餐。行為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300美元的CD看起來更具體,獲得感更強。所以我們會忽略機會成本。要解決這種心理誤區,我們需要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思考壹次消費或交易。比如同樣壹筆錢可以用來做什麽?再比如,妳可以進壹步把錢換算成時間:這筆錢相當於多少個小時的工作或者多少個月的工資。
第二個誤區,認為壹切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會比較不同商品或者同壹商品的打折價格。這種誤解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商場和電商網站的各種打折。折扣價和原價的對比,特別容易讓我們沖動消費。很多人發現,其實商家會漲價,然後打折。盡管如此,折扣仍然可以刺激促銷者的購買欲望。正確的做法是,看到特價,不要考慮原價,不要考慮現在能省多少錢,要考慮實際要花多少錢。比如買壹件襯衫,價格從1000降到600,不是“省了400”,而是“花了600”。這種誤解的另壹個常見場景是,當妳買了壹個很貴的東西,往往會隨便花在其他不那麽貴的產品上。比如妳花600萬買房子,很容易覺得壹臺5萬的電視沒那麽貴,買起來很方便。正確的做法是,對於消費比較大的,單獨考慮費用。因為當妳購買壹件大件商品,比如汽車或者房子的時候,很容易放松對其他相對便宜的物品的警惕。所以,買房屬於買房,家電屬於買家電。
第三個誤區是我們善於把錢分門別類。行為心理學中有個專業術語叫“心理賬戶”,指的就是這種現象。人們會設立不同的心理賬戶,把錢分為:工資、獎金、意外之財等。妳可能會小心翼翼地使用妳的工資,但妳可能會像壹個富人壹樣揮霍獎金和意外之財,而壹點也不覺得糟糕。正確的做法是牢記壹個簡單的原則:貨幣是可以替代的,也就是這個美元和那個美元完全壹樣。當妳發現自己在揮霍所謂的特定類型的錢,比如獎金或贏來的錢時,壹定要停下來提醒自己:“這還是我的錢,錢就是錢,沒什麽區別。”
第四個誤區是:逃避痛苦。花錢會帶來痛苦,所以行為心理學家曾經給出過壹個有趣的建議,就是吃飯不用AA制,而是輪流買單。因為壹個人花錢買單的痛苦小於AA制下所有人花錢痛苦的總和。但是花錢的痛苦也有它的好處,因為它至少可以讓我們考慮這種消費的價值和花這筆錢的機會成本。它允許我們在購買前暫停壹下,考慮這個時候是否應該花這筆錢。
但是,為了減少這種“花錢的痛苦”,設計支付機制的人用各種方法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不要停頓,不要考慮其他選項,高高興興的付出。比如信用卡,各種快捷支付方式,壹鍵點餐等等。所以,行為心理學家會說,購物時使用現金可以大大減少妳的消費。當然,現實中,幾乎沒有人能用現金支付。
關於金錢的第五個心理誤區是,我們太相信自己了。在用錢的時候,我們會相信自己之前對價格的判斷、選擇和反應。相信以前的決定,會讓我們經常犯錨定、從眾等錯誤。心理學做過很多相關實驗。例如,預先給參與實驗的兩組人看不同的數字。壹組看到的數量多,另壹組看到的數量少。然後,他們被要求提供壹個產品的價格。看到數量多的那組會出更高的價。他們之前看到的數字就是主播號。很多產品的所謂建議零售價,也是給壹個錨價。正確的做法是質疑看似隨機的數字,明碼標價的建議零售價,以及價格非常高的產品。壹個價格非常高的產品的真正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把後面那些不那麽貴的產品賣出去。(未完待續)
周四,分享人們花錢時的常見誤解(2)
第六個誤解是,我們高估了我們所擁有的或可能失去的東西的價值。當我們擁有某樣東西的時候,它在我們眼裏更有價值。
比如買賣精心裝修的房子,就容易有這種誤解。正確的做法是,要認識到裝修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會提高房子的價值,對別人來說不會。
第七個誤區是,我們在乎公平和努力。生活中壹個常見的例子是,在高峰時間打車非常困難。這時候就要加價打車了。當價格到了壹定程度,有些人會覺得這樣不公平,於是拒絕再打車,寧願走路回家。或者即使妳出了高價,也會有壹段時間拒絕使用同壹個打車軟件,因為妳覺得這個公司不公平。行為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是:“不要擔心某樣東西的價格是否公平,只要想想它對我們來說是否值得。”如果妳覺得值得,那就趕緊掏錢,不用擔心自己有沒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此外,商家還會利用這種誤解來強調自己的產品,經歷了多少能工巧匠和工序才做成的;還有壹些商家會把產品的生產過程透明化。因為,妳可以通過透明來展示妳有多努力。這些都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錢花得值。這個時候要小心,不要被表面的努力所迷惑。還是要看產品和服務,好不好,對自己有沒有價值。
花錢的第八個誤區是,我們會相信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
如果壹個東西的消費過程是漫長而浮誇的,我們很可能會為這個漫長而浮誇的過程付出更多,雖然這些描述、過程、儀式未必能給產品本身增加任何實用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壹瓶酒被簡單包裝,用壹次性紙杯拿到辦公室喝,我們可能不會覺得它有多好喝,也不會覺得這瓶酒值多少錢。但是,同樣壹瓶酒,放在高檔餐廳,有餐廳的氛圍,有專屬的酒杯,有服務員講解這瓶酒的年份和釀造方法,會貴好幾倍。當然,語言和儀式真的可以改變我們對產品或服務的體驗質量。所以,如果妳已經花了錢,擁抱他們,讓他們幫妳提升體驗。妳可以享受壹瓶酒背後的歷史和匠心。
第九個誤區是我們會把期望變成現實。“期望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某樣東西是好是壞,是美味還是難吃。期望並沒有改變這個東西的本質,但是期望改變了我們的想法和經歷。”所以,有時候我們其實是把錢花在了自己的“期望”上,而不是花在了這個產品的本質上。想要改變這壹點,就要把預期和現實分開,提醒自己不要把預期當成事實。
以上是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提出的。人在做涉及金錢的決策時往往會有誤區,什麽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希望對妳有啟發。
周五分享未來學眼中的未來工作
《快公司》雜誌上的壹篇文章介紹了兩位未來學家對未來工作的看法:
?首先,未來的工作形式可能是“部落式”。如果妳觀察人類早期的生活方式,妳會發現和對妳好的人在壹起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妳更好的生存。這可以用來形容我們以後組織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是妳應該在壹個更有利於妳把事情做好的組織裏。
其次,以後退休的概念會逐漸淡化。未來機器在某些事情上會比人類更有效率,所以人類會變得更像人類。人們應該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但是她覺得現在的人很多潛能都沒有被很好的培養。所以現在的很多工作規範,比如朝九晚五,傳統的辦公室,嚴格的等級制度,退休的觀念,都會改變。未來人可能到了壹定年齡就不退休了,整個職業生涯會有很多休息時間。人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兼職或全職)來決定在哪裏工作。
第三,重新定義領導力。由於未來的工作強調激發個人的最大潛力,要求人們有激情,“激勵”將成為領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人是為了壹個事業和自己相信的東西而工作的,如果公司能讓人們有這種感覺,員工在工作中會更容易被理解,更有動力。但是這種東西需要領導來創造。領導是被追隨的人,而不是管理別人的人。
分享如何在周六增加自控力
行為心理學家、《怪異行為》壹書的作者丹·艾瑞裏(Dan ariely)說,缺乏自制力本質上是因為兩個原因:第壹個原因是我們低估了未來,這使得我們不願意為了未來犧牲壹些當前的利益;第二個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意誌力去克服壹時的誘惑。比如妳很開心的吞下甜品,可能是因為妳認為以後體重不會增加讓自己難堪,也可能是妳低估了以後減肥的難度,這就是低估了未來;還有壹個原因是,飯後和朋友壹起吃甜品,對妳來說太誘人了,難以拒絕。所以,他給出的增加自控力的方法是:壹方面,與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聯系;另壹方面,抵制當前的誘惑。
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與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聯系。為什麽很多人不想為自己的未來儲蓄,比如為退休儲蓄,為可能的疾病儲蓄。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情感上,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象成另壹個人。心理學家哈爾·E·赫什菲爾德(Hal E.Hershfield)建議,可以使用壹些簡單的工具來幫助人們變得更生動、更有聯系,並能夠想象未來的自己。例如,想象壹下在未來和更老的自己交談,或者給更老的自己寫壹封信。這樣,我們就可以思考我們在65歲和70歲時的需求和欲望,以及我們可能會有哪些遺憾。那麽,今天,我們做壹些準備來幫助未來的自己滿足需求;未雨綢繆,以免後悔,以後多想想自己。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如何抵禦當下的誘惑。丹·艾瑞裏提出了壹種叫做尤利西斯慣例的方法。這種方法來自希臘神話。意思是為了抵制當前的誘惑,主動設置障礙,減少選擇。我們不給自己任何選擇,消滅自由意誌。比如在考試前,我們可以請壹個朋友幫我們修改微博賬號的密碼,告訴他,無論妳怎麽求,都不要告訴妳密碼,直到考試結束。再比如,提前設定信用卡的支付限額,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分享周日說服的三個底層邏輯。
1.沒有人喜歡被改變(我被說服=我被打敗,理由越充分=我越不開心,不是說妳應該,是說我需要)-2。沒有人喜歡無知(告訴別人原因而不是隱瞞是最容易說服的方法)-3。每個人都想有退路(沒關系,妳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