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人類登月的故事將在月球兩極繼續。

人類登月的故事將在月球兩極繼續。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距離人類第壹次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距離人類最後壹次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47年。許多科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們覺得是時候回到月球,續寫50年前的故事了。那麽,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將如何繼續?

下壹步率先登月的可能還是美國。

半個世紀前,美國成功實施了“阿波羅”計劃,並在與蘇聯的登月競賽中大獲全勝。然而,在載人登月停滯了40多年之後,未來誰會第壹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其實毫無懸念,大概率還是美國。

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正式將新的登月計劃命名為“Artemis”。在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是阿波羅的姐姐,月亮女神。以此命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不僅向阿波羅計劃致敬,還希望首次將壹名女宇航員送上月球。

美國登月計劃讓外界感覺不太實際的原因之壹是運載火箭總是掉鏈子。

龐之浩表示,美國波音公司正在研發太空發射系統(SLS),這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運載火箭。火箭的發展分兩步走。初級構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70噸左右,後續改進可達130噸左右,可滿足載人登月甚至火星的需要。

然而,SLS的發展進展緩慢。首飛原計劃2017,現已推遲至2020年。很多人擔心美國能否依靠它如期實現載人登月。

然而,航空航天專家黃植誠對美國的登月計劃有壹些信心,認為2024年登月的可能性超過壹半。他說,由於俄羅斯和中國航天發展的壓力,美國決心加快載人登月的步伐。

此前有外媒報道稱,川普要求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追加6543.8+06億美元的預算,這將加快火箭和登月系統的研發。美國副總統梅彭斯透露,特朗普下令在2024年將美國人送上月球。

與此同時,黃植誠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聯合了許多私人力量,並在著陸器和有效載荷方面與許多私人公司簽署了合同。“這樣的合作給美國帶來了壹定的優勢,美國的社會力量不可小覷。”他說。

龐之浩認為,如果美國能堅持現有計劃,繼續投入,即使不能在2024年實現載人登月,最遲也應該能在2028年重返月球。黃植誠認為,像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藍色起源這樣的私營火箭公司將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形成“雙保險”。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甚至可能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之前實現載人登月。

當美國大力“動員”重現登月壯舉的時候,其他國家也在推行登月計劃。

今年2月,俄羅斯探月計劃流出,其中提到計劃於2031年完成首次載人登月,2034年開始建設月球基地。為此,國家啟動了超重型運載火箭項目。

龐之浩介紹,俄羅斯正在分兩步發展新型重型運載火箭“葉尼塞河”和“頓河”,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分別達到103噸和130噸。

從技術上講,俄羅斯是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唯壹的國家,他們的問題是錢。為此,該國表示將與中國分享重型運載火箭的信息,以便用技術換取經濟回報。

此外,龐之浩介紹,歐洲和日本都提出了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但沒有實質性進展。

兩極將成為未來登月的落腳點。

1969年7月20日,世界時20: 17,阿波羅11在月球靜海地區著陸,位置在北緯0度40分26.69秒,東經23度28分22.69秒。

靜海位於月球中心壹個安靜的盆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裏。此後,阿波羅16和阿波羅17也在這壹區域著陸。

龐之浩介紹,由於技術能力原因,阿波羅飛船全部在月球正面赤道附近著陸。今天,美國聲稱有能力在月球的任何地方著陸。

雖然美國尚未公布未來登月的確切地點,但從近年來國際探月活動的發展趨勢來看,月球兩極已成為主要目標。

例如,65438年6月3日,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的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在國家航天局公布的第四次探月工程後續計劃中,嫦娥六號任務計劃在月球南極采樣返回,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還將繼續開展科學探測實驗,開展壹些關鍵技術的月面實驗,為未來各國建設月球科研基地做前期探索。

龐之浩說,月球兩極是人類建設月球基地的理想場所。月球兩極有兩個特殊區域:壹個是永久光照區,可以獲得持續穩定的太陽能;第二個是永久陰影區。已經發現這裏可能有很多水冰。水可以供宇航員生活使用,也可以就地使用,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作為飛船的燃料。因此,在兩極建立月球基地不僅有助於宇航員的停留,還有助於將月球作為載人火星探索的跳板。與從地球出發相比,火星飛船從月球起飛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月球資源的正確“打開方式”

雖然“阿波羅”計劃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它主要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並為此付出了驚人的代價。如今這種不惜壹切代價登月的方式顯然已經行不通了。

經過多年的“冷靜思考”,各國普遍認識到探月具有政治、社會、技術、科學和經濟意義。因此,未來人類探月的目標也轉變為科學探索與經濟利益相結合,最終目的是開發月球資源為我所用。上面提到的月球基地建設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那麽,月球上有哪些資源,如何開發?

早些年,月球土壤中氦-3的發現讓科學家們非常興奮。

氦-3是壹種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100噸氦-3可以創造能量,相當於全世界壹年消耗的總能量。氦-3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少,世界上已知且易得的只有500公斤左右,而早期探測結果顯示月球淺層氦-3含量高達數百萬噸,足以解決人類的能源後顧之憂。事實上,隨著人類對月球認識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月球上氦-3的總儲量很可能更多。

然而,冷靜下來之後,人們發現,雖然月球上有很多氦-3,但要用起來並不容易。它不僅提取工藝復雜,而且如果要大量運回,還面臨著高成本和諸多技術難題。

還有人提議在月球的永久光照區建造壹座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然而,如何運輸所需的設備和材料,如何讓電能突破38萬公裏的距離並傳輸回來,是目前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

再難也限制不了某些人開發月球的想象力。2018年,日本壹家名為ispace的私人公司宣布,將在2040年前在月球上建造壹座城市,客流量將達到每年1萬人左右。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認為,這太神奇了。人類和月亮的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

從月球在太空活動中的定位來看,它絕不是人類的“太空家園”。楊宇光認為,在早期的月球基地,像國際空間站,開展壹些科研活動就足夠了。如果發現大量水資源,需要擴大基地規模進行開采和燃料制備,不需要太多人。“20世紀50年代,人類可以開始開采月球資源,這很好。”楊宇光說。

所以,幾十年後,月球上的劇本可能是這樣的:用大量月球原材料和3D打印技術建造的半地下基地,將與月球發電站和水資源實現壹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幾個工程師和科學家住在裏面,管理智能采礦設備和生產工廠,偶爾迎接來自地球的飛船和宇航員,然後送他們去火星。每隔壹段時間,他們就會收到壹封來自地球的快遞,或者是等待換班的人。有時,他們會開著月球車四處探索,在幹凈的環境中用天文設備仰望星空,或者想知道如何將氦-3帶回地球。這是可預見的正確的月球開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