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性格不同
項羽出身名門,從小受叔父項梁的嚴格管教。但他“學不到書,卻學不到劍”,說明他缺乏耐心,眼光很低。項梁教他:“壹書足以登壹姓,壹劍壹敵,而他又缺乏學問,所以學萬人敵,而項羽卻“壹知半解,竟不肯學”,可見他沒有恒心,意誌力薄弱。雖然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但他暴戾殘忍無謀略,野心勃勃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缺乏坦蕩的君主氣質。
項羽在戰場上剛毅勇敢,對敵人殘酷無情。對身邊的人溫柔善良。對待愛人心如刀絞,所以霸王別姬才是千古絕唱。但是,他感情單純,容易被欺騙和背叛。因為壹直被叔叔管教,缺乏獨立性,沒有面對險惡社會的經驗,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貴族文化培養了他誠實、正直、光明磊落的品質。面對同樣奸詐無賴的劉邦,沒有辦法做任何奸詐的事,所以屢屢被置於被動地位。至於“先破秦入鹹陽之王”的承諾,他認為劉邦壹直背信棄義,有無法跨越的心理障礙。所以在鴻門宴上,我舍不得放劉邦走。他在抓劉邦父親的時候,被劉邦的流氓行為所欺騙,釋放了劉邦的家人。項羽剛愎自用,盲目自大,不聽別人的勸告,因此失去了非常實際的建議和寶貴的人才,以至於原來的人才都聚集起來投奔敵人了。
劉邦出身卑微。他年輕時整天遊手好閑,很懶。但我從不妄自菲薄,而是強烈要求換個位置,大展宏圖。他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地規範和約束自己的氣質,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並試圖
改變自己邋遢無能的壹面。“沛公住山東時,貪財,所以愛瑪姬。如今入了關,財物無所取,女子幸。這不是壹個小野心。”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壹種非常強大的意誌力和決心。此外,他還具有非凡的自信和進取精神。即使出身卑微,天賦平庸,他也同樣渴望努力。他還有壹種冒險家的精神,敢於使用各種才能。劉邦看起來不拘小節,情緒化,這也是他心機的壹種表現。這種錯覺會讓人覺得劉邦輕浮淺薄,容易被說服。他思想開放,樂於出謀劃策,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才出謀劃策。他詭計多端的表現是,當項羽要煮劉邦的父親時,他無賴地想要分壹杯羹,這大大出乎項羽的意料。劉邦的奮鬥之路並不平坦,經常遇到艱難險阻。與項羽悲壯的英雄觀不同,劉邦持之以恒,積極進取,勇敢挑戰困難,憑借自己和身後團隊的力量,壹次次化險為夷。這不得不說是壹種樂觀的積極力量。
《史記》中有壹段經典的描述,形象地描述了兩個人的性格特點。秦始皇去旅行的時候,兩個人都是親眼所見。項羽說,他可以代替他。劉邦則說,君子當如是。兩人都表達了要成就皇帝大業的願望,但項羽慷慨無原則,露出了野心和霸氣,所以直言要換掉皇帝。而劉邦卻隱藏自己的想法,機智地表達自己的理想,以此來隱藏自己的實力,以此來令人羨慕地等待時機。
第二,人心的程度。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領導者,善於聚才,贏得人心是成功的關鍵。人才可以彌補領導者的個人缺陷,集思廣益。贏得民心,才能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
項羽行軍打仗都是壹流水平,卻忽略了壹個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必須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秦末社會混亂,民生蕭條。項羽反秦的鬥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然而,在勝利的同時,他卻殘忍暴虐。他在各地燒死、殺死了二十多萬秦兵。入關後不僅殺了子嬰,甚至放火燒阿房宮。他經過的地方都被破壞了,漸漸失去了人心。他剛愎自用,心胸狹窄,不能真誠對待人才,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無法約束人才。項羽率直淳樸的性格和淳樸的政治天真,在戰爭中逐漸顯現出來。雖然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不能安撫人心,采取措施穩定民心,不能獲得群眾基礎。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強大的軍事力量,再犀利的軍隊,我們也打不贏。
出身平民的劉邦最能理解普通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所以他重點收買人心。
心。劉邦入關時,沒有驚擾秦人,婉言拒絕了秦人的安慰,給了子嬰更多的保護。他和秦國的長輩約法三章,不濫殺無辜,所以得到了秦人的支持。求賢若渴、用人不疑的劉邦大膽任用韓信,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在默默無聞的時期,劉邦結交了許多酒肉朋友,善於與人打交道,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魚龍混雜。註意利用人際關系,通過情感接觸獲得忠誠的友誼。劉邦懂得待人接物,善於根據情況揣摩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能吸引他人為己所用。比如他和項伯約好,後來在鴻門宴上被保護。他手下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忠誠地為他服務,奉獻壹生。劉邦曾對大臣說:“我不如卵巢,因為我是離家千裏的勝利者。”鎮國,撫民,賜薪,糧道無窮,我不如蕭何。即使是百萬大軍也會戰敗並接受攻擊。我不如韓信。三個都很優秀。我能用,所以我取天下。項羽有個範增,不能用。這就是為什麽他會為我而被捕。“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是因為他任用了張亮、蕭何和韓信三個人。他能夠謙虛地肯定他們的才能,懂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說明劉邦是壹位深諳用人之道的傑出領袖。劉邦很了解三界,張亮有策劃的才能,蕭何有管理和組織的才能,韓信有統率千軍萬馬克敵制勝的才能。正是因為他能了解人才的特點,才能揚長避短,綜合實力。劉邦身邊總有壹個智囊團和壹群追隨者,這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來更好的決策和規劃。
第三,戰略上的差異
項羽軍事能力很強,勇猛無敵,消滅了無數敵人。破釜沈舟,破釜沈舟,顯示他的勇氣。巨鹿之戰創造了中國古代史上攻城滅秦的成功範例。“被攻擊的人都被打敗了,他們從來沒有輸過,所以他們統治了世界。”在競選過程中,他逐漸養成了獨裁的性格和個人英雄主義的霸道作風。他的戰爭功勛不可或缺,但也彌補不了他在政治手段上的失誤。韓古觀的大怒,是壹個由盛轉衰,由巨大的軍事成就到殘缺低劣的政績的轉折點。在政治鬥爭中,他的表現非常被動。在著名的鴻門宴上,他對女人表現出極大的善意,放走了劉邦,失去了壹個大好機會,也暴露了自己的被動局面。項羽的失敗過於依賴軍事理論。雖然他是“大楚王,以諸侯聞名”,但實際上是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也無形中造成了他和楚懷王的隔閡。項羽不顧民心,大肆殺戮屠城,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殘忍和破壞性。宣傳上幾乎什麽都沒做,討論上沒有做任何準備,對人民群眾關心的秩序穩定問題也沒有任何回應。
劉邦既狡猾又狡猾。在軍事實力較弱的初期,他低調行事,避免鋒芒畢露。他通過贏得民心彌補了軍事上的差距,獲得了堅實的後方基礎。當力量稍微強大壹點的時候,他逐漸擴張,順勢而為,直奔後方。張利用籠絡韓信,並派出兵相助,最後項羽兵敗四面楚歌。率先進兵,接受了樊噲和張亮的建議,“封秦之寶還軍”,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贏得了民心。劉邦在宣傳庾信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利用楚懷王打擊項羽,樹立他寬厚仁愛的政治形象,贏得民心。在強大而有效的宣傳攻勢下,劉邦拿義帝之死大做文章,對項羽造成了有利的打擊。他在宣傳戰中占據主動,使項羽成為眾矢之的。在采用和利用員工資源的過程中,他屢戰屢勝,幾次化險為夷,不斷發展壯大,進壹步強化了他善用資源、廣傳可訓的人格品質。
項羽無疑是壹個英雄,他的軍事能力首屈壹指,是壹個英勇的將軍。但他因為性格缺陷,做不到民心擁護和政治宣傳,所以不具備帝王之才。劉邦不光明磊落,但善於攻心,出謀劃策,豁達寬容,有帝王的風範和謀略。
參考資料:
【1】嚴琦。史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7。
[2]樓興城。從鴻門宴看項羽的悲劇[J]。黔東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4。(5): 33-34
[3]王娟。從“流氓”到“田字”[J]。2003年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1).
[4]楊寧寧。從義的角度看項羽的道德錯位[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7,1。
[5]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項羽本紀》[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