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的“3·18”慘案,是繼“5·30”慘案之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壹次大屠殺,其直接導火索是3·12大沽口事件。3月1926、12日,為幫助奉系軍閥張消滅馮玉祥指揮的革命國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轟國軍。國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守塘沽。大沽口事變後,16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調和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以國軍違反《辛醜條約》為借口,向段政府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裝進攻。日本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公然侵犯中國主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和組織的代表到國務院請願,但政府警衛用刺刀刺傷多名代表,群眾更加憤怒。08年3月18日,北京人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前抗議,然後在行政機關前請願。段命令警衛員向上訪群眾開槍,持大刀、鐵棍追趕,死傷200余人,制造了“三·壹八”愛國人士大屠殺。劉和珍和其他人都是受害者。
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公寓寫《沒有花的玫瑰二》。他對這個噩耗極為憤怒,於是特意在文末註明了時間,並稱18年3月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壹天”。3月25日,女子師範大學師生和北京各界人士隆重悼念劉和珍、楊德群、魯迅烈士。悼念犧牲的先烈,對反動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鬥的憧憬,交織在魯迅的心中。1年4月,他滿懷血淚,以悲憤的筆調,寫下了感人至深的不朽之作《紀念劉和珍君》。
本文首發於《語絲周刊》第4期(4月1926),後被作者編入雜集《華蓋集續》。
編輯這篇劉和珍簡介。
劉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
劉和珍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就養成了勤勞、好學、進取的性格。1918年秋,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五四運動前夕,受革命思想影響,她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籍,認識到新女性肩負著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重任,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五四運動爆發後,她不顧校方阻撓,組織同學上街演講,抵制日貨,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
當時南昌女教師校規嚴格。她和進步同學壹起聯系南昌市學生聯合會,成立了女教師學生自治基金。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領導者之壹劉和珍受到了“記錄大錯”的處罰。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公開向封建勢力宣戰,發起江西女子理發運動。女老師很快掀起了剪頭發的高潮,三兩天就有100多人剪了頭發。學校當局認為她是“第壹個倡導剪發的人,這是不道德的”,並勒令她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並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女教師周刊》。
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升入女子師範大學英語系。求學期間,她經常去北大旁聽李大釗教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返校後廣為流傳。她也是魯迅作品的忠實讀者。由於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秀,善於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重和信任,當選為女子師範大學學生自治協會主席。
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極力維護封建禮教,引起進步師生的不滿。1924年6月,165438+10月,爆發了驅逐楊運動,這是中國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女子師範大學風潮。作為女子師範大學學生自治協會會長的劉和珍是這壹趨勢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她受同學委托,起草了《開除楊宣言》,並撰文揭露反動學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據,有力而克制。在教育局長張的指使下,劉柏昭帶領軍警闖入學校,雇傭100多名女打手毆打學生,並在沒有電、水和做飯的情況下強迫他們離開學校。8月10,教育部發布命令,關閉女子師範大學。
女子師範大學停辦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在西城宗茂胡同繼續上課。包括在內的20多人聯名向地方檢察院起訴張等人。北方革命運動越來越緊張。段、等政府官員紛紛逃離北京,而張、也逃到了天津。經過艱苦的鬥爭,女子師範大學回到了馬旭街舊址,學生們整隊從宗茂胡同返校。2月11正式開課。在劉和珍的主持下,300多人舉行了慶祝鬥爭勝利的大會。
3月1926,12日,日本軍艦駛向大沽口挑釁,然後集結列強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威脅。北京各界人士對此極為憤慨。劉和珍說:“如果妳抵抗來自外部的權力,妳必須有壹把槍從內部除掉國賊。”:“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不好。等軍閥敗後,我再當老師。”
18年3月的早上8點,林語堂教授接到了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求允許停課壹天。這壹天,劉和珍生病了,不時嘔吐。她不顧疾病,動員和組織工作。她將錦旗分發給學生,發表了簡短而充滿激情的講話,然後高舉校旗,帶領隊伍出發了。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們來到天安門廣場,而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臺上掛著前壹天請願的代表們的血衣。會後,中午12,2000多人開始示威,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的指揮官。
鐵獅胡同段政府門前的警衛荷槍實彈,幾名士兵正指著舉著校旗的。把邪惡的槍對準劉和珍。槍響了,壹場有預謀的屠殺開始了。突然,劉和珍身中數槍,躺在血泊中。同去的張和楊德群急忙趕來幫忙。她說:“妳應該快點走。我做不到。別管我。”還是那麽溫柔的關心同學。壹排槍彈射出去,張和楊德群倒在她身邊。兇狠的士兵沖過來,用木棍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去世時年僅22歲。
參加完劉和珍的追悼會後,魯迅先生寫信悼念劉和珍。回憶壹下這個“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的學生;悼念“為中國犧牲的中國青年”;贊美“中國女性的勇敢”。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北師大人的驕傲!
1?思想內容
本文的中心內容主要是評論“三·壹八”慘案。
閱讀這篇文本,只要分析所描述的幾個方面,總結魯迅在每個方面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難把握全文。作者對中間的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所謂“平庸之輩”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反動勢力包括段政府(或稱“當局”)和幾個所謂的學者、文人(或稱“惡意閑人”、“搬弄是非者”),當然還有八國聯軍、懲辦學生者、國內外殺人犯,但本文的重點主要是段政府和搬弄是非者。對於愛國青年,魯迅突出描寫了,也提到了楊德群、張和“被殺青年四十余人”,然後把其中壹部分擴大到包括死傷數百人,再把其中壹部分擴大到上訪群眾。魯迅也稱他們為中間的“無辜的閑人”。
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非常明確。他憤怒地指責段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痛斥奴才和文人的無恥謠言,沈痛悼念和其他被殺害的青年,表示哀悼和敬意。他壹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註意鬥爭方式,另壹方面贊揚“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的勇氣,激勵人們“更加勇敢地前進”。
「勇往直前」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麽?作者在本文中不直接說,從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和指責中可以理解。“我只覺得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人類”,這個世界是“非人的”。作者痛心疾首地說:“這樣的世界什麽時候結束?”他痛心於我們民族的“沒落”,沒落民族的沈默,渴望“爆發”,呼喚“爆發”,用“血腥戰爭”消滅黑暗勢力,開辟新世界。
2?大意
全文由七部分組成,已被作者標註。這七個部分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第壹、二部分闡述為劉和珍寫點什麽的原因,第三、四部分是《紀念》的主體,第六、七部分探討這場請願運動對未來的意義。這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透過這個結構框架,我們可以看到文章的內在思路:文章的出發點是寫這篇文章的緣起,即為什麽要寫這篇文章,然後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死亡經過;在敘述的基礎上,我們再進壹步,總結“三·壹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場悲劇對未來的意義。下面詳細介紹。
(1)關於文章的出處(正文第壹、二部分)。分兩步:第壹步,說出“寫點什麽的必要性”來紀念遇難者;況且,為了讓平庸的人不忘記,人要記住這筆血債。
通過對這兩部分的梳理,可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性。為什麽當時的中華民族會成為“沒落民族”,為什麽這個沒有人性的世界還能維持下去?魯迅知道原因是中國平庸的人太多了,他們的良心還活著。悲劇也讓他們感到難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僅僅兩個星期,壹切都變得無所謂了。要救中國,首先要改變老百姓麻木的靈魂。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是拯救弱者的靈魂,喚醒民眾。
從寫作的原點出發是壹個常見的思路。為什麽關於文字的起源說了那麽多話,這也是為什麽第壹部和第二部的思路總是圍繞著這壹點?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寫作緣起的話題來概括悲劇發生後兩周內各方面的發展。在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了追悼會,程俊深切懷念劉和珍。可見,正義勢力並沒有屈服於段政府的囂張氣焰,他們依然哀悼著被誣告為“暴徒”的受害者;在反動勢力方面,提到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對於中間狀態的市民,他們勾畫出了自己的冷漠,心裏只留下了“微紅的鮮血和冷漠的悲傷”。“維持這個非人的世界”這句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更有甚者,魯迅還坦率地向讀者講述了自己這兩周的感情歷程,大悲、大悲、大怒、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
(2)關於烈士事跡(正文第三、四、五部分)。首先按時間順序,從和平時期到謀殺。殺人分兩步,從案發的大概情況到殺人的細節。
進壹步探討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我們進壹步理解。
第三部分是關於劉和珍,她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這樣壹個熱血青年“高高興興”去上訪,是很自然的事。所謂的“被別人利用”不值壹駁,讓人對八卦者的劣根性感到可鄙和可恨。當作者寫劉和珍時,她反復提到她“總是微笑,態度溫和”。言下之意,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暴徒”?第五部分詳細敘述了被害的經過,鐵證如山,證明段才是真正的虐待狂。
(3)請願書的意義(正文第六和第七部分)。談到請願的意義,大多數人只是肯定和贊揚,但魯迅思想的深刻之處在於不盲目肯定,而是總結教訓,提醒年輕人改進鬥爭方法。
我們可以認識到,面對群眾鬥爭,魯迅的確是良師益友。他既沒有簡單的肯定和贊揚,也沒有過多的否定,把悲劇當成毫無意義的犧牲潑冷水。他從“人類血戰史”的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權利的現實出發,冷靜總結血的教訓,告誡戰鬥人員改變鬥爭方式。思路從消極的壹面轉向積極的壹面,使文章的結尾不至於陷入抑郁,能激勵人們勇往直前,在高昂的吶喊中匯聚。
魯迅探討了這壹事件對未來的意義,將其概括為“中國婦女的勇敢”。這也和第三、第五部分的思路有關。隨著婦女的解放,魯迅對中國婦女的認識得到了事實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