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太極系怎麽樣?

太極系怎麽樣?

中國的醫學教育,從醫學建國開始,壹直都是由家人來教。劉宋元嘉二十年(443),太醫秦號召“設醫廣教”,采納這壹建議,設置太醫、太醫助教等醫官,進行醫教。於是,醫學教育中從老師到家庭教學的傳統被打破,出現了社會組織形式的醫學教育,造就了國家醫學教育機構的萌芽。

隋後的黃凱。該國的醫療管理系統和醫學教育機構取得了進展。隋朝初年,政府設立了“太乙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辦的醫學院。隋“太乙部”直屬太常寺領導,掌管當時的禮樂、郊廟、鄉村等壹些事務。隋“太乙部”有2個主藥,200個大夫,2個郎中,2個醫官,2個教輔,2個按摩大夫,2個咒醫。但隋代的“醫部”規模不大,設置不全。主要是壹些醫生共同工作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醫學教育行政機構。沒有學生,只能算是醫學院的初級階段,不能算是正規的醫學院。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下令各郡縣單獨設“醫”,設有大小不壹的醫學教學機構。這樣就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當地醫學院的情況如下:

1.京兆(京師及其周邊)、豫(洛陽)、太元等省醫學生20人,醫學博士1人,助教1人(下同,周霞因人數少無助教)。

2.大都府、中都府所在地醫學生15人;夏鬥夫所在地有12醫學生。

3.商州有15醫學生,中州有12醫學生,周霞有10醫學生。

各地的醫學博士不僅負責教學生,還負責當地的醫療工作。唐玄宗二十七年(739年),各州、州的醫學生奉命到所在地區“巡療”。當時各科的博士和助教職位都比較高。比如太極系主任命令太極遵循七個標準,副太極程頤遵循八個標準,醫學博士遵循八個標準,助教遵循九個標準。這對鼓勵教學,促進醫學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在長安建立中醫系,這是國家舉辦的第壹所醫學院,也是世界上第壹所醫學院。701年,日本天皇武文的《大寶法》規定了醫學教育,並完全采用了唐太醫部制度。歐洲最早的醫學院是872年在意大利建立的薩勒諾醫學院。唐代的禦醫既是醫學院,也是宮廷醫院。

禦醫署的最高領導是禦醫令,副職是禦醫丞、令、丞。它由四個部門組成:內科,針灸,按摩和咒語。內科也有五個科室:分療(內科,七年制)、少年(兒科,五年制)、瘡腫(外科,五年制)、耳鼻口(五年制)、角療(三年制)。每個系有1名醫生,醫學與針灸二系有1名助教。現有醫生46人,醫務工作者144人,學生85人,處方2張,師生340人。中醫科在太常寺的領導下,附屬壹個藥園。太常廟主管禮儀、祠堂和祭祀。藥園配有藥師和學生,是“良田三頃”的試驗田。

唐代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相當先進和完備。課程中有基礎理論課,如《內經》、《神農本草經》、《針灸經》、《脈策》、《A-B經》。同時學習臨床科目,以及藥物培養和鑒定。以醫學為例。醫學生入學後,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程後,將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據《唐六經》記載,“諸生既讀經,又分教。20個學生報名參加理療,3個學瘡腫,3個學小,2個學眼耳口,1個學角法。理療七年,小腫瘡腫五年,耳、眼、口、舌疾病兩年。”“理療”相當於內科和婦科,“瘡腫”是外科,“少年兒童”是兒科,“眼耳鼻口齒”屬於耳鼻喉科,“角度療法”類似於拔罐等特殊療法。從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專業設置、學生人數、學習年限都是根據臨床需要和學習難度綜合考慮的,充分體現了教學計劃的嚴謹性和合理性。

唐朝的考試制度也很嚴格。醫學生入學考試方法同“國子監”(見《新唐書·官員實錄》)。入學後,我們會隨著教學過程進行考試。通常各科醫生會壹個月考壹次,而醫囑是壹季考壹次。博士部的上級主管部門太常寺會組織年終總考。根據考試結果決定學生的升降:“對工作太熟悉的,要聽交代;那些在學校九年無所事事的人,將會原形畢露。”(見《唐六經》卷十四。)同時,這個考核體系也適用於教學輔導員。“凡博士、大夫及為民治病的大夫,應以其總量為準考之”(見《舊唐書·官員錄》)。這種嚴格的考試制度有利於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其優勝劣汰的結果,可以保證國家最高學府在醫學教學上保持領先地位。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唐代的醫學教育是完善的,為後世的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但太極系的教育目的只是培養神醫,普通大眾還是依靠傳家寶傳授的民間醫生進行治療。

唐代科學教育體系的建立是其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益完善的科舉制度的產物。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具有領先地位,比西方最早的醫學院——意大利薩勒諾醫學院至少早200年,在朝鮮、日本等國影響深遠,在中外醫學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