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很有視覺沖擊力。
鑰匙表面光滑,容易留下指紋,但我壹般都放在包裏不拿出來。
俗話說“壹百個人眼裏有壹百個哈姆雷特”,就像找對象要看眼睛壹樣,每個人對壹輛車的外觀都有不同的喜好。?永恒之塔?s給我壹種難忘的感覺,讓我想起了那句歌詞——“只因為我在人群中多看了妳壹眼,就忘不了妳的臉……”。非常和諧的三圍、高脈動的腰線、跳水式的姿態、融合傳統與新能源特色的前臉與內飾風格、畫龍點睛的大燈及其超級視覺沖擊“雷神之錘”日間行車燈、極具辨識度的貫穿式尾燈、幾乎家族式的懸浮式車頂等等。所有的流行元素搭配在壹起,恰到好處,沒有堆砌感,年輕時尚,又不失穩重,非常和諧,有種“只有我壹個人對視”的感覺。?前臉的無格柵設計非常簡潔,可以明顯區別於燃油車。不過相比特斯拉的前面罩極度蒼白空洞的設計(當然也有人認為是極簡主義的設計),Aion?s顯然更擅長做取舍。最後什麽都不簡單。它的前臉更豐富,更有內涵。從燃油車過渡到EV車不會太突兀,更接地氣。?我把它給了Aion?對S顏值的評價是:風神帥氣,出眾,無與倫比!
“鶴立雞群”的感覺
專橫的
高脈沖腰線
日光如雷神之錘。
LED模塊裝飾有金邊
這個品質不僅僅是指產品質量、安全等基本要素,廣汽品牌本身就是品質的通行證——我想說的是品質帶給我們生活的感覺。?就像大家買房,都希望公攤面積少壹點,沒有多余設計的浪費,室內面積越大越好。碰巧的是。s率先使用純電專屬平臺,發揮純電專屬優勢——與幾何A、比亞迪汽車不同的是,“油改電”需要保證和油車壹樣。設計中完全忽略了發動機、變速箱、油箱、油壺、傳動軸、排氣管、散熱的位置及其兼容性設計,將電池組裝在地板上(電動車的主流做法),其他部件也布置得非常緊湊,實現了A+級車身和B級空間的極致體驗。?雖然只比幾何A多了50mm軸距,但是坐在後排馬上就拉大了與前排的空間感,而且後排中間地板比較平整,即使坐在中間也不用膽怯尷尬。空間的拓展自然帶來了出色的駕乘品質感——無愧於廣汽新能源自己的宣傳——“鯨空間”!
棕色內飾,充滿高檔感
可惜車內後視鏡沒有流媒體行車記錄儀功能。
電動汽車是智能駕駛的最佳載體。犀利的全LED大燈、尾燈、霧燈、高位剎車燈、車內閱讀燈等。,節能、科技、時尚,據了解,這款大燈由華宇視界(原名上海小南,堪比德國海拉、法國法雷奧的超壹流科技燈廠)設計制造,質量非常有保障。雙12.3寸高清大屏,出色的UI設計,操作便捷,尤其是實時導航地圖可以顯示在儀表液晶屏上,不用看娛樂系統或手機導航的大屏,非常人性化;另外,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我更喜歡這種傳統的橫屏,而不是特斯拉那種ipad感很強的豎屏(當然特斯拉的風格也有B**等國內OEM廠商模仿)。?從第壹輛車開始我就壹直很依賴攝像頭泊車,這次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無憂泊車套裝。高清360°全景泊車為在擁堵路段低速行駛時倒車和觀察汽車周圍環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自動泊車功能也挺好的,對於泊車小白很實用(前提是妳得放心妳會把方向盤的控制權交給車控),但也有壹些bug(相比Aion?LX、V等車型),就是自動泊車時壹直按自動泊車鍵不夠友好。不知道以後能不能通過OTA升級去掉這個略顯繁瑣的操作??經過壹段時間的了解和權衡,最終選擇了L2智能駕駛系統。這段時間,每壹個功能都經歷過。Adigo系統確實給駕駛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感和舒適性,比如車道保持功能。壹旦汽車偏離車道,比如壓線,方向盤會有力反饋糾正偏離,儀表相應的符號會由綠色變為橙色作為警告。30-120km的自適應巡航在高速上也非常好用。它可以在設定的速度範圍內跟車,自動調節速度,幫妳打方向盤(但車主必須手握方向盤,壹旦離開方向盤超過壹定時間就會報警提示)。我體驗過集成巡航輔助ICA功能,基本上開兩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必須提醒的是,L2智能駕駛可以給車主帶來更舒適的體驗,但不能完全代替人——也許是Aion?LX和V的L3智能駕駛,大部分可以代替人工操作,所以在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時候,壹定不能放松警惕,避免踩到特斯拉。FSD崩潰的深淵。?此外,靈敏的語音識別也給人車交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呼喚“妳好,寶貝”或“叮當叮當”可以喚醒語音系統,給出導航到某地、點歌、開空調、關天窗、鎖門等指令。認可後會馬上實施,但也不是沒有槽點。比如發出“打開酷我音樂程序”之類的指令,會讓汽車無所適從。?另外,座椅的舒適性也是壹個亮點,包裹性很強,看起來像駕駛艙。雙窗拼接全景天窗也讓駕駛艙更加通透明亮,天窗面積可以大於整個開口面積。按鍵設計既有減法也有預留,比如實體空調按鍵。這個設計眾說紛紜。有了T粉,我喜歡特斯拉全屏的極簡方案,但是我覺得Aion?S的設計更符合使用習慣,方便傳統燃油車主無縫對接和遷移到新能源汽車的操作習慣。?這些設計都充滿了科技感,實用性極強,符合其“領先他人享受科技”的品牌定位!
普的方向盤簡潔,比較耐用,頂部真皮方向盤的電鍍裝飾有些過分堆砌的感覺,我不是很喜歡。
光線穿透雨霧,非常銳利。
L2智能駕駛,高速非常方便。
我們以幾何a為參考。410km版本都有,Aion?s?49.4千瓦時,幾何a?51.9千瓦時,相差2.5千瓦時;還有500km的班,Aion?s?510km/58.8 kwh,幾何a?500km/61.9千瓦時,相差3千瓦時。?這幾年是比拼耐力的時代,主要靠開源和節流。開源是指人們蜂擁采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盡量利用汽車有限的空間來插電池,通過增加電池組容量來增加電池壽命;油門是在造型上減少風阻,在輪胎和變速器上減少滾動阻力,使用I-pedal和ibooster等先進的能量回收技術,從節能上增加電池壽命。?從兩款車型的車身來看,幾乎壹樣,甚至幾何a更小,另外帝豪平臺的油轉電和空間利用明顯沒有Aion。s太優秀了。就拿500km版本來說,同為獨角獸公司CATL 811電池,幾何A較小的空間可以和大空間的Aion相比。電池越多越好?(3度電的差別不小。我估計排列電芯需要的空間大概是5~6L。)想想,沒道理。所以,我猜這就是江湖傳說中電量檢測標準的不同吧。據電池技師介紹,1/3C的充放電標準會比1C的測試高壹點,也就是說Aion?s可能使用1C的檢測標準,實際電量為58.8 kWh。幾何A采用1/3C的檢測標準,電量為61.9千瓦時,高於Aion?s高3度,但實際功率可能是壹樣的(所以不矛盾也不奇怪)。根據網上信息,電池參數對比如下:
從以上對比,不難發現端倪。兩個電池重量的計算值是相似的。有什麽問題?還是幾何A電池的外殼更薄?要麽幾何A用1/3C的電值來增加能量密度,也就是幾何A和Aion?美國的電池可能完全壹樣。?假設真實力量基本相同,那麽Aion?S的續航能力怎麽可能比幾何A高10km?別忘了Aion,好嗎?s采用鋼鋁混動車身和鋁制引擎蓋,比幾何a輕了25kg,加上采用高效電驅動系統,低滾動阻力輪胎和傳動部件,低風阻設計,所以續航時間更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從續航的角度來說,兩車是旗鼓相當的。?論壇裏最常見的問題恐怕就是續航縮水了。核心原因是電池不給力。雖然主機廠想了很多辦法解決,但現階段還是要為“無能”的電池廠含著淚扛這個“大鍋”。當然,這並不是某個車企或者某個車型的個案。是由電池的固有特性決定的,也是整個行業亟待攻克的問題。鋰電池天生怕熱怕冷,不管妳是三元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夏天,妳在戶外用手機玩遊戲,甚至刷微信、看頭條,手機很可能會發熱。天冷的時候拿出手機,不管是華為、水果、小米還是Vivo,能不能關機放口袋裏很久才能重啟?所以電動車也是壹樣,需要夏涼冬暖,精心呵護。在夏天,需要特殊的設備(液體冷卻系統)來冷卻電池。這個液冷系統肯定會耗電。早些年很多純電動車采用風冷技術,電池長時間行駛容易過熱打火。冬天電池需要加熱保溫,這壹塊耗電量很大(常用的加熱器功率在7kW/h左右,基本占行車耗電量的20~30%左右),所以北方車主抱怨冬天電池壽命大幅縮水,這不是廢話,有理有據。?其次,也是由車主的駕駛習慣、駕駛環境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我以前開過SUV燃油車,同壹輛車有的車主平均能開7點多,有的8點多。我跟蹤了三年大概45000km(以小熊油耗記錄),平均油耗達到9.3L/100km,相差不大,電動車也是如此,續航因人而異。?③最後,汽車的BMS控制策略。妳可以在使用汽車時給電池充滿電嗎?還是限制放電深度(專業術語是DOD)和充電上限?壹般來說,為了安全和延長電池壽命,電池管理策略不會允許完全充電和放電,以適應續航裏程。出於安全考慮,當充電水平可能達到96%左右時,禁止繼續充電。考慮到續航,比如大眾的放電策略可能是還剩6%左右,不允許再放電。但是公告前車輛廠商進行的續航測試幾乎65,438+000%都放電了,所以如果妳的車的續航水平和NEDC相差65,438+00%左右,這並不奇怪,可能是電池管理系統在起作用——只是為了保護妳和妳的車。?所以,關鍵是妳的用車環境是怎樣的?妳的需求是什麽?妳需要多長時間?就我而言,上下班也就20公裏左右的車程。壹般情況下,我只需要2-3周充壹次電。偶爾在珠三角旅遊。如果我開長途跨省,可以在解決充電顧慮的情況下,做好電動汽車的嘗試。所以410km的續航足夠了。最終我之所以選擇510版本的幾萬塊錢,主要是因為410km版本沒有可選的智能駕駛包。我傻傻的以為智能駕駛的科技享受才是電動車真正的魅力!?拿到車熟悉壹段時間後,滿電開始續航測試。就是平時上班,周末沒事幹(疫情期間有很長壹段時間是空閑的)。經過三個多月的使用,我完成了幾個常見場景的測試。根據各種使用場景追蹤續航裏程,結果如下,僅供參考:
場景壹:日常通勤。100%城市道路,在ECO+能量回收的模式下,基本不開空調(2號),續航裏程約500km,約等於NEDC續航裏程;如果運作良好,它將到達NEDC?510km的數值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采用I-pedal模式,估計能達到550km左右,完全滿足個人日常用車需求(但I-Pedal不太容易適應,所以嘗試後不是首選);?場景二:日常通勤。100%城市道路,ECO+能量回收模式,26℃80%空調,1風(4號),續航裏程約458km,NEDC 9折優惠;?場景三:日常通勤。100%城市道路按照燃油車習慣行駛,正常+高能量回收模式,30%雨天+70%空調(6號),續航裏程455km,NEDC打8.9折,與情景二基本相同。普通模式啟動功耗略高,但駕駛體驗更好。?情景四:75%城市道路+25%快速路(限速100)。ECO+能量回收模式,90%空調(序號3),續航464km,NEDC 91優惠;?場景五:60%城市道路+40%高速(限速120,智能駕駛導航)。ECO+能量回收中間模式,基本不開空調(序列號1),續航裏程446km,NEDC 87折,滿足春秋兩季行駛條件。如果限速100,續航裏程應該在9折左右;?場景六:20%城市道路+80%高速(限速100,智能駕駛導航)。ECO+能量回收模式,90%空調(序號5),續航448km,NEDC 88折;?場景七:100%純高速(限速100,智能駕駛導航)。為了求解方程,我們假設純城市道路耐力X和純高速道路耐力Y..∵0.6x+0.4y=446km,x≈500km,∴y≈436km。也就是說,春秋兩季,空調純高速續航裏程436km,NEDC續航裏程8.5折;∵0.2x+0.8y=448km,x≈458km,∴y≈410km。夏季預計純高速續航410km,NEDC續航打八折。考慮65,438+00%的電量作為安全余量,滿電高速跑370km應該是可行的,但不建議開更久。當然,續航裏程主要取決於駕駛習慣、行駛速度(≤100km/h的耗電量約為13,相對經濟)、路況和氣候環境。如果走長途高速,建議提前規劃,至少每200~250km補充壹次電,避免“裏程焦慮”。?實測結論(不考慮寒冷地區):?1,城市道路日常通勤,續航裏程455~550km,NEDC 89折以上?2、日常城市+高速車,續航裏程445~465km,NEDC 87~91折水平?3、高速車,限速100km/h,續航裏程410~430km,NEDC 8 ~ 85折?個人覺得這個續航表現還是比較優秀的。妳怎麽想呢?
眾所周知,相比燃油車,電動車的成本優勢明顯,那麽在購車成本上是否有優勢呢?以廣州為例,相比同級幾款配置相近的暢銷燃油車,購車成本優勢其實很明顯(尤其是限購城市):
其次看用車成本,主要比較能源成本,保養什麽都不對。電車的維護肯定比燃油車少。?按照92號油兩年均價6.6元/L,電價1元/千瓦時,年行駛裏程15000 km計算,電動汽車經濟優勢更加明顯(節油率55%以上):
整體來看,電動汽車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優勢明顯。獨自壹人?S和朗逸和雷淩的5年綜合成本對比大概是Aion?s:15.28+0.195 * 5 = 16.255 w,朗逸:18.2+0.686 * 5 = 21.63 w,Aion?s綜合成本低於朗逸(16.255-21.63)=-5.4萬元;雷淩:23.93+0.46*5=26.23w,永恒之塔?S的綜合成本低於雷淩(16.255-26.23)≈-65438+萬元,相當可觀。?這樣看來,智能電動車代表的是Aion?s香嗎?
比如汽車的銷量(Aion?s銷量壹路攀升,2020年車型排名?3之後排第二,實力非凡)、市場口碑(沒有車主認證的帖子我基本不相信)、銷售店的服務(廣汽新能源25小時很有意思,多出來的1小時是幹嘛的?疫情和不留體驗店的關系)、廠商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比如新冠肺炎爆發,廣汽新能源、吉利等廠商馬上研發N95汽車超濾)、品牌價值(感受SAIC、廣汽、長安、吉利、長城等)),這些有歷史、有沈澱、有實力、有底蘊、有情懷的老字號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新勢力和小品牌資金短缺,岌岌可危,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如果有壹天他們突然消失了,車主們會去找誰理論?售後維修應該找誰?)、上下遊廠商的關系(我基本不考慮壓榨供應商、盤剝經銷商等負面新聞太多的品牌)等。,都是選擇的參考因素。
永恒之塔?s有很多優秀的品質,造型時尚,科技領先,空間寬敞,內飾靜音,加速快,真正的無級變速,綜合成本低(尤其是廣州引進新能源車和廠家補償65,438+0萬的福利)。?但從整個行業來看,仍有壹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需要穩定的政策,需要擴大充電設施的布局,需要居民更方便地安裝充電樁,需要解決油罐車占用充電樁的問題,無形中增加了車主在使用中的“裏程焦慮”,也影響了準車主的決心。無論如何,壹定要對新能源汽車的特點(包括優缺點)有清醒的認識,要有平和包容的心態。壹切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前提,不苛求完美,也不聽從別人的建議,踏實就好。?“金無足赤”,Aion?s也有不完美和槽點。比如:?①EVO?630是非真皮座椅面料。采用了提花刺繡工藝,看起來很高大上,但是透氣性不好,春夏秋冬感覺還可以,但是到了夏天,所有和座椅接觸的部位都會出汗,感覺不舒服。所以選擇座椅的話,最好用真皮的。如果有通風功能就更好了,尤其是南方的車主。如果妳的車不是真皮座椅,買壹套墊子坐墊。?(2)我這款已經是副頂配了(不可選),但是副駕駛座椅還是手動調節的,妳沒看錯——是手動的。妳知道,孤獨?s的主要客戶是旅行客戶,乘客坐在副駕駛,卻享受不到壹鍵調節座椅的舒適和便捷。是否配得上“電動化、智能化”電動車的屬性??雖然Aion?s有壹些缺點(僅個人感覺),但確實是壹輛好車。壹旦上了電動車,享受了純電動車的樂趣,估計就再也回不到燃油車的駕駛座了。妳可能很不適應燃油車的換擋頓挫感,討厭機器嘈雜的轟鳴聲,討厭燃油車長時間跟不上速度的無力感。
貫穿式尾燈極具辨識度。
展開妳的翅膀,想飛
我對珍珠白百吃不厭。
前段時間看到壹個新動力汽車的創始人對特斯拉的說法。認為國內新能源車企不理解特斯拉的成功,認為特斯拉的成功在於自建過充,認為國產後會給競爭對手帶來致命打擊。我個人不太贊同他的觀點。?關於特斯拉成功的因素,我個人認為核心是創新和不走燃油車傳統道路的創新。有四點:1,純電動平臺,整車布局和外形設計完全不同於傳統燃油車或者油改電的“偽電動車”;?2.科技引領,掌握並率先應用L2智能駕駛、OTA等核心技術;?3、設計理念前衛,類似蘋果LIM(少?是嗎?more的極簡風格吸引了壹批理念相同的車主;?4、商業模式先進,網上訂購的直營模式打破了傳統的4S店鋪經營模式。沒有中間環節,更直接對接業主,省錢、省事、省心、逼出高標準。?針對特斯拉的特點,其實國內新能源車企都有對策,比如:1。傳統車企廣汽率先在愛安量產純電動專屬平臺,新勢力蔚來也是如此。相反,李仍然是壹個傳統的燃油車平臺;?2、永恒之塔?S量產的L2級智能驅動不輸特斯拉,“壹步到位的科技享受”逐漸深入人心。SAIC也有“互聯網汽車”的概念,新勢力也把智能網聯作為核心競爭力;?3.新勢力在簡約風格上更徹底,而傳統車企在簡約、實用、人體工程學上更平衡;?4.傳統車企主要在實體店賣貨,但比如愛安更註重App下單,App直接服務車主,打造工廠、門店、車主的“金三角”關系,蔚來則是直銷模式。?換句話說,競爭對手正在學習特斯拉的經驗,創新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目前特斯拉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有感情因素在裏面,就像KTV女生幾乎都有壹部蘋果手機壹樣——不管是真的喜歡還是虛榮心作祟,反正都會認。?新能源汽車的痛點,比如續航、質量、殘值、充電、電池安全,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如果整個行業沒有質的提升,顯然特斯拉無法靠壹己之力扭轉局面,最多是蠶食其他新能源品牌的份額——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容量就這麽大。?還是需要所有的參與者共同來培育和管理這個市場。壹花獨非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打嘴仗,無聊自鳴得意,互吹或互黑,似乎格局太小,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