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篇2000字的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論文《兒童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研究與分析》
心理健康是生命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對兒童而言。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它是兒童精神和發展的內在基礎。只有心理健康,孩子才能全面發展。孩子正處於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壹時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會對其壹生產生深遠甚至不可逆的影響。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孩子的心理狀況會直接影響其壹生的健康成長。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兒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兒童精神和發展的內在基礎。只有心理健康,孩子才能全面發展。因此,培養兒童的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兒童;健康的心理;全面發展
序
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人的壹生發展影響很大,壹個人健全的心理應該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生命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和埃裏克森,他們對這壹問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兒童期是兒童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兒童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人格特征的逐漸形成,各種社會性需求和行為的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註孩子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1幼兒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描述還沒有統壹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1946)首次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不與他人心理健康相矛盾的範圍內,壹個人的心理狀態在生理、智力和情感上得到最佳的發展。?概念和的應用?最佳狀態?難以把握使得定義模糊不清。許多學者並不滿足於此,試圖從其他方面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社會學家Bohm (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的角度定義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是壹定程度的社會行為,壹方面能被社會接受,另壹方面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日本學者巖尾松田隼主張從環境適應的角度來定義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人對內在環境有壹種穩定感,並能以社會認同的形式適應這樣壹種心理狀態。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是指壹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點是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愉快,行為協調統壹,人際關系良好,適應能力強。然後呢。幼兒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他們的合理需求和欲望得到滿足後,在情感和社會化方面的壹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兒童自我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聰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兒童人格形成的關鍵,兒童人格特征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健康成長和對未來的態度。
2兒童心理健康標準概述
2.1兒童心理健康標準內容
雖然心理學家目前還沒有提出壹個統壹的心理健康標準,但是根據國內外的相關資料,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2.1.1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壹切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壹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障者不能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和認知活動。
2.1.2情緒健康
情緒穩定和快樂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與成人相比,兒童的情緒不太穩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他們有時會哭,有時會笑,這不是不健康的。但如果孩子每天負面情緒過多,如過度發脾氣、經常哭鬧或無精打采、缺少笑料、行為被動等,則應視為不健康。
2.1.3健康的意誌
健康的意誌壹般具有目的明確、堅持不懈、明智果斷、自制力強等特點。對於幼兒來說,如果他們應該自己做事情或完成任務,他們總是讓父母做或幫助他們;遇到壹點困難,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帶,就會哭;當有某種需要的時候,比如想要壹個玩具,或者想吃某種食物,我就等不及了,壹疏忽就會發脾氣。做事完全出於興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說明其意誌不健康。
2.1.4思想和行為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思想行為協調,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孩子有註意力不穩定,做事堅持性差的年齡特征,這是正常的表現。但如果與同齡孩子相比,壹個孩子表現出註意力不集中、做事沒完沒了等過度的問題行為,就要及時糾正。
2.1.5人際適應
就孩子的年齡特點來說,活潑好動,喜歡和同齡人玩,不願獨處,即使是內向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不喜歡和同齡人交往,話少,膽小害羞,或者過於大膽好鬥,這都是人際關系不適應的表現,應該引起大人的高度重視。
2.1.6中度反應
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些人快,有些人慢。這種差異在壹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對刺激異常興奮或無動於衷,是心理障礙的表現。
這些是描述性的和不可量化的評價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和社會標準來判斷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2.2兒童心理健康標準的獨特性
兒童心理健康標準是獨特的,主要表現為:
2.2.1適度
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心理特征和年齡不同,兒童心理健康標準最大的特點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很明顯,孩子在情感、意誌、人際交往方面都不發達。但如果孩子與同齡孩子相比反應過度或表現出過激行為,家長和老師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根據適度反應的標準,心理健康主要與不適當反應有關。總的來說,孩子的不恰當反應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問題。
發展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兒童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壹特點。從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智力、情感、意誌、思想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要求的水平都很高,而兒童只要求情感健康、意誌健康和人際適應能力,更註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點是,孩子的壹些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孩子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3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遺傳和生理成熟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天然物質前提。
歷朝歷代,人類的解剖和生理不斷發展,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結構和功能達到了高度發達的水平,具有其他壹切生物所不具備的特征。人類的遺傳素質是兒童形成人類心理的前提。基因缺陷導致的大腦發育不全兒童的智力低下往往難以克服。可見,遺傳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它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3.2家庭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庭的影響更多更大。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系、家庭觀念、家庭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主動性、隨意性和隨機性、親情性、持久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如果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會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
3.3幼兒園的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托幼機構是孩子成長的第二環境。托兒機構是孩子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托幼機構對學齡前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學齡前兒童高度依賴老師。如果幼兒與教師的關系不密切、不和諧、不協調,往往會導致心理失衡,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3.4兒童心理內部因素之間的矛盾
兒童心理內部因素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原因。由於兒童理解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幼兒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形成有利於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映,包括人格心理素質和情緒。
4 .兒童健康心理全面發展的對策分析
4.1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壹種隱性的教育因素。老師營造的心理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最直接。孩子對老師的註意力非常敏感,老師的壹言壹行、表情、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暗示作用。要讓孩子有壹個健康的心理,教師必須給孩子創造壹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教師要淡化權威意識,客觀公正地評價孩子,以正面鼓勵為主,盡量避免貶低、譴責性評價,以免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導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動中,孩子往往表現為調皮、淘氣、任性、不遵守集體規則等。,而有些孩子被視為如此?多動癥兒童?特殊兒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成年人應該通過?同理心?理解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教師要時刻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心理行為,讓孩子敢於思考,敢於說話,敢於探索,敢於創造。
4.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活動
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包含著廣泛的心理教育資源。要科學、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地安排和組織日常活動;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以適當的方式給予幫助和引導,讓日常活動中的每壹個環節、每壹個情境都成為教育機會,讓幼兒在園內的每壹天都快樂而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讓他們在生活中不斷感知、探索和認識世界,豐富經驗,在解決問題中獲得培養和生存的能力。在生活管理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將集體教育活動、環境與活動區活動、戶外活動、生活活動、家園與社區有機結合起來。這些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動相輔相成,可以讓孩子在情境化、生活化、遊戲化、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探索發現和同伴合作,培養自理能力、團結協作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4.3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
在孩子眼裏,老師的壹言壹行都是道德標準和行為標準。兒童的思維以具體的形象為基礎,模仿能力強。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口頭上提出壹些要求,更要在行動上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做好示範。教師以身作則,讓孩子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自覺,逐漸養成與榜樣壹致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同時,教師要註意反思自己的言行,甚至是自己壹直認為正確的東西,盡量避免無意中傷害幼兒不成熟的心靈。
4.4關愛兒童
愛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相信孩子是教師應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大人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是愛的關系。只有通過愛,才有可能教育幼兒。孩子首先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關心,然後才能發展到關心別人。老師對孩子的關愛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營養。教師以真誠關愛的態度對待每壹個孩子,耐心細致地觀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接受、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將自己愛的感受傳遞給孩子,這種感受會與孩子的情感緊密相連,孩子會逐漸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會愛教師、信任教師,會與教師和諧相處。幼兒教師要做壹個有愛心的人,善於發現孩子的想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在壹起,帶領孩子實現壹個又壹個夢想。
4.5提高幼兒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水平。
作為老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健康觀。同時註意兒童健康。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充分認識兒童素質教育的結構。明確了提高兒童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要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就要普及和推廣兒童心理健康工作,這就需要家長在多方面的長期配合和支持,所以有必要向家長宣傳心理學知識。此外,孩子們和父母在壹起的時間很長。父母只有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才能註意自己的言行,進而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健康的影響。教師應采用壹些常用的心理幹預技巧。糾正和治療兒童的心理障礙和不良行為,提高他們的JL、L和身體健康。如行為治療中的令牌療法、自決訓練、強化和厭惡療法都非常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特點。
5結束語
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人類發展?的重要基礎,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關註兒童心理健康不是壹件容易的事,而是關系到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方面,我們都得拿出來?年輕,年輕,年輕?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都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全社會的陽光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他會成為壹名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雖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壹項長期的任務,但只要教師從真實的小事做起,從孩子潛移默化的心理入手,引導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的心理,讓不良心理死在萌芽狀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就能促進每壹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
[1]李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8)
[2]黃波,論壹年級寫作教學[J],小學(教師),2010(9)
[3]英語課文,抓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J],小學(教師),2010(3)
[4]吳曉丹,兒童心理健康及其維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4)
[5]謝昌林,初中數學“鏈接教學法[J],科學咨詢,2010(8)
[6]鄒偉,引領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J],科學咨詢,2010(8)
[7]史昭安,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內涵與實踐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9)
[8]關靜,淺談培養兒童的心理健康[J],青年作家,2009(10)
[9]張雲雷,壹項關於幼兒園教育向小學化傾向的研究?吉林省幼兒園個案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2009(12)
[10]張傑,論兒童心理健康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0(11)
[11]吳菊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嘗試[J],基礎教育研究,2011(3)
[12]李曉丹,測試妳的寶寶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陳,學前教育如何貫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會。科教創新,2010(10)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論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