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騎文學訪百村(0):新塘鎮瓜嶺村

騎文學訪百村(0):新塘鎮瓜嶺村

扣牛海金

外地人覺得“廣州增城”這個城市名字很奇怪。

“增城是廣州下轄的市”,這句話也奇怪。

城中有城,城中有城——城下轄城。

東北角有個白城市,不過是個地級市,名字肯定沒有增城奇怪。人們嚴肅地稱之為——吉林省白城市。

回到增城。

增城,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設立的郡,屬南海郡。因南海縣原轄66縣,新設縣加壹(縣)市,故稱“增城”。

增城下有新塘鎮,新塘鎮有寧遠樓、詹懷德廟、詹恒雲墓、古海遺跡、天下秀才廟五大古景。

其中寧遠樓就在我們今天要去的瓜嶺村。

後來不久增城縣改制為縣級市,故稱“廣州增城市”,下屬仍轄新塘鎮——瓜嶺村。

PS:請不要迷茫。這個“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新塘鎮瓜嶺村”不是那個“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荔城街道西瓜嶺村”。雖然都在增城市,但兩個村相距約20公裏。

我知道荔城街道西瓜嶺村有八個景點:偃師祥雲、龍池銀月、拱橋春波、曲水溫嵐、涇川銅鼓、王蛇汪洋、朱槿冷泉和大嶺表石。

而這個瓜嶺村只有“壹景”:寧遠樓。

怎麽不壹起八觀?妳得去看看。

幾年前,廣元高速東段通車後,瓜嶺村就靠在直通廣州市區的壹級路邊。

今天從廣州東站出發,從廣元高速向東行駛。我們花了壹個小時才到達高架橋下的新沙大道北路口。

瓜嶺村的村道在哪裏?

我們在新沙大道和白石路來回轉了三次,十多分鐘後,找不到進瓜嶺村的路口。它在哪裏?它在哪裏?

我們原來的克萊斯勒Cirrus很耗油,我不忍心讓它來回跑燒機油,所以請壹直跟著我們車後面晃來晃去的摩托小子帶路——他收起狡黠的眼神,堅定地說:“接蚊子,先卑微自己!”"

拿起人民幣,先給。找路的汽油費用早已超過十元。

帶路的摩托車男孩調轉車頭,鉆進壹條在高架橋附近右轉的土路。

我的馬,在10秒內,我看到了土路旁放下的瓜嶺村的路標。

然後,30秒,我就開進了瓜嶺村!

我馬上意識到,瓜嶺村其實很好找。如果妳是廣州來的,從廣元高速到新沙出口左轉,過高架,靠邊,轉右邊第壹條路,就可以了!

回頭看看那個家夥,他轉過頭對我們微笑,騎著摩托車回到了高速公路上。

妳像賊壹樣聰明。

瓜嶺村為什麽叫瓜嶺?

明朝時,發現這裏的土地和氣候適合種西瓜,於是各地瓜農紛紛前來種瓜,搭棚看瓜,帶著相機賣瓜,繼續種瓜。

功夫不負有心人,功夫不負有心人,西瓜生意還是不錯的。西瓜人定居成村,被四鄉稱為“瓜嶺”。

瓜嶺村始建於明朝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

瓜嶺村,有544年歷史,是漠陽地(長什麽樣子)。

今天我來探索的時候,只有我壹個人在招手,很安靜。

第壹印象,有輕微的蚊蟲叮咬,但沒有狗叫聲。

第二個印象是村子安靜幹凈,半新半舊。

第三印象是河道淤積,瞭望塔穩固。

進村時,我踩著青磚泥石的村道路面,看著碉樓和祠堂交匯的村景,罵了大概十條泥石巷,評論著200多間新舊房屋交錯成壹個軍事棋盤...美女接踵而至。

穿過村莊,有梁有拱的祠堂,有磚雕灰雕的私塾,青磚青瓦的房子,有補丁的破舊房子墻,有搖曳樹籬的屋頂,有連接街道的小巷,有茂盛的古榕樹...奇跡接踵而至。

村裏最寬的街道被村民們稱為“老街”。

老街上所有的古建築都朝東。那些建築,如羅峰黃公廟、愛賢黃公廟、莊毅黃公廟、升礦黃公廟、四方黃公廟、郭明黃公廟,似乎在遊行隊伍中排成壹行。我們向左看,向前行進。

主祠堂為“高松黃公祠”,其下屬祠堂供奉不同支系的祖先,有八個祠堂,多為兩個入口的形式。

“規模”最大的祠堂是四房黃公祠,呈三步布局。

這座明清祠堂雖然歷經數百年洗禮,但看起來依然古樸凝重。

順便提醒壹下,青頭仔的人可能不知道他們叫什麽“羅峰黃公廟”。很簡單。倒著念就行了:黃羅峰公公廟,黃艾閑公公廟,黃莊龔毅廟,黃勝匡公公廟,黃四方公公廟,黃明國公公廟...,好嗎?

祠堂是嶺南特色的螺螄耳墻,梁上的雕花設計展現了醇厚的粵式雕刻技藝。

從祠堂外面往裏看,好幾個地方都有香。

沿河公路再往前壹點,有壹座小北帝廟,建於乾隆年間。

還有那個,地溝旁邊的瞭望塔,就是著名的“寧遠樓”。相當於現在九層樓的高度。

當然,它曾經守護的不是眼前的小水溝,而是灣畔村裏的水基要道。

原寧遠樓矗立在水深約五米的河道中,高21米,寬5.2米。

寧遠樓和我奶奶家的四壹碉樓很不壹樣。建築結構有大有小,立面相當實用。

這座瞭望塔共分四層,配有鐵螺旋樓梯,可以從壹樓爬到四樓。三樓以上有四個角,所以被村民稱為“四角瞭望塔”。

樓內每個角落都有壹個小碉堡,其墻外有壹個倒錐孔,高約2米,可容納3人站立持槍射擊。

建築功能齊全,有了望臺、機槍口、炮口和槍架移動軌道,還有淡水井和廁所,還有從天臺通往各層的音孔。

舊時(粵語:以前,舊社會)村子周圍的守衛河可以拉起與河岸相連的吊橋,使瞭望塔易守難攻。

在塔的第壹層中間,有壹塊石碑嵌在墻上,記錄著建築的歷史。

為了保護村民,黃天輝領導的華僑捐款,在1929修建了“寧遠樓”,祈求瓜嶺村民過上寧靜致遠的生活。

據當地官員介紹,寧遠塔是廣州唯壹的漂浮塔,是目前廣州發現的最奇特、最堅固的塔類建築。

如果說“寧遠樓”是水哨的守衛,那麽鎮守寨中的“唐音樓”就是錦衣衛。

1919,來自全國各地的土匪和各路兵士在增城四鄉橫行霸道,劫財欺女,政府屢禁不止。壹夥土匪曾沖進瓜嶺村,綁架了36名華僑親屬。

1928年,我們村的華僑聯合捐款,在守護河上建了寧遠樓,在村中央建了唐寅樓。

抗日戰爭時期,“兩座碉樓還肩負著抵抗日本侵略的重任,如今兩座碉樓的杠上仍留有清晰的彈痕,默默訴說著抵抗強盜的血淚史”。

走過壹座連接兩岸的石橋。

這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東安橋”。

古時候,很久很久以前,在水泊的瓜嶺,村民們每天劃著小船,穿過縱橫交錯的水網外出耕種和放牧。

東安大橋建成後,村民們結束了自古以來天天過河的“養時代”。

過去,村民們以河水清澈見底為榮。

如今,波光粼粼的景色和清澈的河灣已不復存在。

男女老少都去河邊撈蝦,壹度是村民的娛樂活動。

村民們說,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河上遊建起漂染廠和電鍍廠後,清河漁樂的農村面貌壹去不復返了。

站在石橋上,看著對岸繁盛了百余年的荔枝林,我感到幸福:

團團荔枝林常留手稿;我不知道論文的結尾,但我並沒有停止我的論文(嵇的《與合句》)。

在河東的另壹邊,休眠的龍船分別停在兩個分支裏。

據說每年端午節前,村裏都會“開龍舟”,沿河劃龍舟。練了幾手,壯丁們就要和各村的龍舟比賽了。

“劃龍舟”是嶺南水鄉的壹項重要活動,因此村史中對龍舟有詳細的記載。

解放前村裏有三艘龍舟。

解放後,新造了三艘龍舟。

龍舟通常停在岸邊的泥塘裏等待戰鬥。

每年端午節前的五月初壹是全村人的節日——劃船。

這幾天,我們村要和其他村比賽龍舟。邀請別的村參觀叫“邀景”,參觀別的村叫“借景”。

“趙靜”這壹天,村前的門樓上,村民們身著紅衣,掛著綠旗,沿河兩岸彩旗飄揚,鑼鼓喧天,村外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海岸觀看龍舟表演。

瓜嶺村有三寶——明清古村落,廣州唯壹的浮塔,與辛亥革命同期的瓜洲小學。

瓜州小學創辦當年,林森、孫克、於右任等民國要員、將領為其題詞。

這是村裏很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可惜沒人教。“很多野地(粵語:很多東西)都已經失傳了。”

瓜嶺村是新塘鎮著名的僑鄉。

公元1856年左右,當地村民乘坐三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國的淘金熱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村民“去日本”(躲避日軍)到南半球的新西蘭等地謀生。

所以村裏雖然只有600多人,但有2000名華僑生活在國外。

瓜嶺華僑大多定居新西蘭、澳大利亞,少部分定居美國、加拿大。

“這些華僑中,有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曾任增城縣縣長的,當選新中友協秘書長的,美國三藩市僑領黃,以及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企業家...他們滿懷愛國愛鄉之情,長期支持家鄉的教育和建設,為小瓜嶺增添了更濃的人文色彩(《增城文史》第五輯,2000

上述黃國民是與孫中山有交集的瓜嶺村僑民,黃國民是民國時期新塘鎮五傑之壹。

那時,黃國民和他的父親、哥哥壹起在紐西蘭長大。他年輕時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國民黨黨員後,改名黃國民,發動華僑積極參加反帝反清運動(好孩子!)。

因表現突出,受孫中山之命,於1914年出任中國國民黨新西蘭惠靈頓港支部部長,還動員新西蘭427名華人捐款支持“爭元”,繼續為支持民主革命出力(他成為革命幹部)。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黃國民被電召回參加政治建設工作,任廣東增城縣首任縣長(地方官鳥第壹人,光宗耀祖哈)。

黃國民回國後從老家帶了“增城年果”給孫中山拜年(老天,別帶太多,太多就是賄賂)。

辛亥革命那年,黃國民還積極支持哥哥在瓜嶺村創辦瓜洲小學,在家鄉興辦新式教育(這還差不多)。

據說在瓜嶺村村委會,有黃國民與孫中山交往的第壹手資料,如“華僑乞賊十路軍司令部軍需”壹職的聘書,黃國民夫人去世時大總統府的慰問信(珍貴文物)。

在湯陰樓旁邊的巷子裏,有壹排既不在中間也不在西邊的房子。

馬史街,古老的木門,或舊或破,黃國民故居矗立在小巷旁。雖然保存完好,但由於年久失修,人們只能從裝飾著門窗的歐式圓拱建築中想象黃府的風貌和輝煌。

壹些村民說,孫中山當年送給黃國民的壹面鏡子至今仍保存在黃府的故居裏。

它不僅僅是壹面鏡子,更是壹段時間——春天的櫻桃葉,蝴蝶帶著金粉飛舞;秭歸哭恨蕭樓西;屈襯托遲暮,惆悵卷金泥;門巷裏孤獨的人走後,希望殘煙消沈;尋老曲雨生悲(宋康與瑞和仙令)。

我查了壹下瓜嶺村2006年的集體經濟收入,今年的收入是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是4160元——壹年的集體經濟收入根本蓋不起壹個像樣的會所。

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商鋪和魚塘的出租,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打工——似乎整個村子都沒有找到實現致富的資源。

村裏有12家民營企業,大部分是紡織配套企業——新塘鎮是中國牛仔褲的制造中心,瓜嶺的村民分壹杯羹。

村裏的特色農業是香蕉,有五六個種植大戶,種植面積400畝。2006年產量400噸,實現年產量48萬元,種植戶人均年收入3700元——有點對不起改革開放那些年。

好消息是,現在村裏實現了“六通”,水泥路、電、水、電話、有線電視、公交車。

壹個好的預測是,瓜嶺村將由增城市和新塘鎮“扶持”,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對村莊進行合理規劃布局,進行綜合整治和園林綠化。

好的項目是在河西建“濱江公園”,在河東建“荔枝公園”,在村裏建“玉虛宮廣場”。

美好的未來是瓜嶺村將煥然壹新。

如果是的話,我會再來的。

在這篇文章的題目中,我偷換了壹個政治家、思想家的七定律,把“瓜州”二字和瓜嶺村著名的古建築“寧遠樓”結合起來。

被朝廷保守派推翻的北宋宰相王安石有句話叫“舟於瓜州”:瓜州,在京口,隔著幾座山;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

這是王安石第壹次被罷官回家途中寫的,後來第二次被罷官。

王石說:“明月幾時照我?”(!),呵呵,他還是想回朝鮮進行政治改革,或者復興改革...

打住,不談鄉村,記住初心:我們是來看鄉村的,所以我們是浪漫的,所以我們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看到太陽,他所有的榮耀,李商隱哀嘆,被即將到來的夜晚埋葬。

城市裏的上班族,即使瀏覽到最好的鄉村,最終也會離開。

明天,周壹,九點,我將回到天河北路的喧囂,出軌,愛技。

但是當我們告別古村落的時候,農家樂是必須的。聽說新塘鎮到處都有“魚包”,挺有名氣的。

魚包,就是廚師把鰣魚肉刮掉,反復揉到透明,壓成薄片,就成了魚包皮。用瘦肉等餡料,入口香甜爽滑。

還有增城白菜和絲苗雞飯沒吃過。妳壹定要嘗嘗。

上菜,北宋王官的《符》:

水是養眼的,山是聚眉的;想問行人走哪條路,眉眼英英;才把春天送回家,把妳送回家;如果妳去南方,妳可以趕上春天,妳必須保持春天的景色。

“不曾與春同生”,不黃,所以白。

是日文作文,我的古村落之旅開始了。

2009-04-12

/lews/gbyt/index.html?參觀壹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