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智慧地球簡介

智慧地球簡介

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5438年6月+2009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肯定了IBM的“智慧地球”理念。2009年8月,IBM發布了“智慧地球贏在中國”計劃,正式拉開了IBM在中國“智慧地球”戰略的序幕。近兩年來,世界各國的科技發展布局和IBM的“智慧地球”戰略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被公認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與“智慧地球”息息相關的物聯網、雲計算成為發達國家制定自身發展戰略的重點。自2009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都推出了各自的物聯網和雲計算相關發展戰略。2009年6月9日,由澳新中國傳媒集團IT168網站主辦的“2009中國IT產品創新與技術趨勢大會”隆重舉行。IBM副總裁Matt Wang博士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為“構建智慧地球”的演講。和妳壹起欣賞壹個新概念,是IBM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提出的,就是智慧地球,在中國用來控制各種電子系統。

Matt Wang:可能地球上剛開始聽到智慧的人都不理解吧。這和我們的IT有什麽關系?就好像我回憶起,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們有很多,我們第壹次見到他的時候都不理解。比如我剛開始提出來,然後我們中間還在推廣SOA。很多時候,很多客戶和我們的壹些用戶,他們不壹定知道為什麽要往這個方向發展。今天上午我和王先生、宋先生交流的時候,有時候如果局限於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我們很可能沒有看到壹個宏觀的、外部的變化,就像我們去年剛開始的時候或者去年年中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我們只是在報紙上看到也許是炒作,危機從何而來?

今年在廣東沿海的壹些地方確實感受到了,政府也意識到這真的是因為我們和全球經濟是連在壹起的,某個地方不能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無關。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IBM在這方面,在IT方面,因為我們有很多客戶,我們的客戶遍布全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下壹步將真正成為智慧地球。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高聳的質量

按照市場金字塔模型,基於金字塔尖,規模效應和高利潤很難兼得。然而,站在IT市場頂端的IBM再次打破常規——其自2008年底以來高調提出的“智慧地球”願景,正在掀起IT企業新壹輪的戰略變革。

地球的智慧

根據IBM的定義,“智慧地球”包括三個維度:壹是能夠更徹底地感知和測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第二,推動世界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第三,在以上的基礎上,所有的事物、流程、運營模式都會更加深度智能化,所以企業會獲得更加智能的洞察。

按照設想,在“智慧地球”時代,它將成為壹種隱藏的、主動的工具,讓地球的智慧運行起來,滲透到人、自然系統、社會系統、商業系統和各種組織中。所以在這個時代,IBM希望它能像空氣壹樣滲透到智慧的每壹個角落,成為人類星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妳可能會找到IBM選擇服務時直接;或者在壹些看似自然的服務背後,我了解到提供支持的力量也來自於IBM。”表達這種想象的是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世功。

雖然李世功目前還無法衡量和預估“智慧地球”的未來影響力,但不可忽視的是,IBM在推動“智慧地球”的過程中再次充當了市場領導者的角色。

擴大市場

事實上,“智慧地球”並不是IBM追求規模的出發點。早在1996,IBM提出“電子商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有意識地努力保持市場的高端地位,追求規模。所謂追求規模的方式,就是直接放大市場。

在外界看來,從提出“電子商務”到“按需電子商務”再到這個“智慧地球”,IBM壹直在打IT界的高端概念牌。然而,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認為,這是IBM在改變傳統的做事方式。“過去很多時候,IBM後來居上,在對手提出新技術後實現了趕超。”然而,從摩爾定律遭遇IT創新,導致行業顛覆的那壹天起,這種模式的生命力就不可持續了。IBM曾經因為固守硬件優勢而錯失了市場變革的機會,並因此遭受了1994年巨虧80億美元,隨後三年累計虧損16億美元的慘痛教訓。因此,“IBM必須改變策略,實現進步,通過創新創造市場,帶動整個行業”。

這種風格的轉變,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市場。再看IBM實現領先的路徑:先抓住市場趨勢,做好技術和運營模式的內部準備,然後對外公布概念,盡量吸引業界和客戶的廣泛關註,激發他們潛在的或朦朧的需求意識。在獲得壹線應用廠商的這些* * *需求後,專註於相關研究,第壹時間推出符合需求的產品。同時,IBM概念的“廣播”效應也會為其吸引大量客戶。顯然,與之前向客戶銷售產品相比,這種模式不僅能強化IBM在客戶中的領導者形象,還能使他們獲得更大的市場規模。

隨著IT行業的發展,從1996到現在,IBM引入了三個概念。這些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的逐漸拓展,進壹步拓展了IBM的市場廣度和深度。在“電子商務”和“按需”時代,IBM主要關註用戶應用IT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和體驗;從“智慧地球”開始,融入用戶領域的業務智能化應用。顯然,這種“無處不在”的支持需求將使IBM獲得更大、更深層次的業務。

在這個前提下,開放合作是IBM放大市場的不二法則。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IBM在所涉及的市場上的強項,尤其是非IT領域的行業資源和技術。正如IBM全球戰略規劃部門的負責人所說,“我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看到,創新需要在更微妙的層面上擁有專業知識的許多成員的參與。”因此,為了建立壹個廣泛的生態系統,IBM采取了包括資本在內的許多手段來吸引盡可能多的合作夥伴。就連壹向自成體系的IBM研究部門,也在幾年前合作引入了跨學科研究。例如,2008年2月,IBM和沙特阿拉伯成立了壹家合資研究所,利用IBM的納米技術進行聯合太陽能和海水淡化研究。此外,IBM中國研究院也在與合作夥伴和客戶進行聯合研發。

“這種變化在智能地球啟動後的幾個月裏尤為明顯。現在客戶主動要求我們研究部門參與研發。”在李世功看來,這種研發模式對IBM的願景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比如,他們以前根據有限的市場信息,判斷某壹種高端技術可能在3 ~ 5年內發揮作用,但通過最近與合作夥伴的充分接觸,他們發現目前全世界都需要這樣的技術。為此,他們重新調整了R&D資源,加快了相關研究。

值得考慮的是,與IBM同期看到市場發展機會的其他公司並不少,但為什麽只有IBM在利用機會放大市場方面取得了最顯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有專家認為,這是由於IBM開放、合作的業務發展思路符合當今世界扁平化的趨勢。《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討論這壹趨勢時強調:“始於265,438+0世紀的全球化正在抹去所有的邊界,等級制度正在受到社會底層的挑戰,或者說正在從自上而下的關系轉變為更加平等和合作的關系。”顯然,基於這種發展趨勢,任何壟斷模式都不可能長久,只有合作才能生存。合作必須植根於開放。

當然,李世功也承認,開放意味著很多彈性和靈活性,所以企業需要有良好的應對變化的管理能力。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沒有做好,企業就沒有辦法和合作夥伴共享研究,進壹步合作。“IBM 100年的企業經驗和60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我們能夠應對這壹變化。”

磁盤控制能力

不僅要把市場做大,還要在其中爭取更大的利益。後者控制市場的能力主要來自於IBM基於咨詢服務的商業模式:首先咨詢服務得到客戶的認可,然後將IBM生態系統中相應的產品打包成解決方案,銷售給客戶。

從65438年到0996年,IBM全球服務部的組織形式開始獨立運作。隨著服務業務的誕生,IBM也從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轉變為面向服務的營銷。這種以服務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不僅幫助IBM從衰落中復蘇,恢復了王者地位,還幫助他們成功擺脫了最近的經濟危機。2008年,在眾多企業出現生存危機甚至破產的情況下,IBM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業績,全年營收6543.8+00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利潤增長超過654.38+08%。

這種“利潤,更大規模”的商業模式看似魚和熊掌,但在IBM卻被證明是成功的關鍵。在“智慧地球”階段,IBM將改進其服務對象和內容。此前,IBM的服務影響力面向企業CIO,內容則圍繞IT應用。未來將嘗試影響CEO層面,從而向他們傳達行業整合、企業全球化等智慧運營的建議。

雖然IBM是壹家美國公司,但近兩年GIE已經成為其最有效的市場通行證。目前,IBM 60%的員工和57.87%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他們的全球支付中心在上海,全球采購中心在深圳,財務中心在吉隆坡,人力資源中心在馬尼拉...經過這樣的全球整合,IBM實現了“全球化”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他們的采購中心從300個減少到3個,從而節省了250多億美元。全球壹體化的平臺也讓R&D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比如他們在中國的智能電網、節能減排項目的研究,集合了全球資源,組成了全球R&D團隊。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從智慧地球的角度研究中國問題,不僅考慮領土需求,還將其與全球形勢聯系起來。”李世功認為,這樣做出來的方案提交給客戶後,會為客戶增加全球化的能力。當然,客觀上也會加速IBM“智慧地球”概念的實現。

IBM本身壹直是其服務部門的研究模式,研究部門是整個企業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先行者。比如IBM在市場上向客戶展示GIE成果的時候,研究部門就已經在實踐GIE的下壹步棋了。

針對如何在境內獲取有效信息、如何將信息翻譯成GIE平臺的語言、如何利用GIE平臺上分散的全球資源進行合作等問題,李世功表示,即使解決了中國內地的壹個問題,也不需要動員遠在歐美的團隊成員來中國。後者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參與到中國項目的研究中來,現場拾取問題和需求的任務就交給了沒有語言和文化障礙的當地人。最終,這些能力將以服務的形式交付給客戶。當客戶變得全球化、智能化,IBM的價值也會隨之提升。李世功認為,“這是IBM最好的規模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