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海澱區網格化管理現狀
目前,海澱區網格化管理主要建立了城市管理領域相應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技術平臺。
首先是網格化城市管理機構和人員編制。區級建立了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28個街道、鎮設立了城市管理和科技安全監管分中心(正廳級)。目前有城管監督員365人,視頻監督員107人,負責監控全區覆蓋430.8平方公裏的8562個單位網格。目前日均收集處理問題近3000個。
二是網格化城管的運行機制。城管監督員按照網格化城管辦案標準,對責任網格內的城管進行巡邏和監察。發現城管問題,通過手機上報至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信息平臺。區級平臺根據責任標準調度到相關職能部門或街道、鄉鎮。處置結束後,責任部門向區級平臺反饋信息,申請結案。區級平臺核實後結案。
第三是數據和技術平臺的支撐。分三期對1.4萬余個城市組成要素、區位分布、數量關系、權屬單位和責任單位等20余項屬性特征進行了拉網式調查,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城市管理基礎數據成果,權責明晰率達到80%以上,基本摸清了全區城市管理底數。海澱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是為支持業務應用而建設的,海澱區城市管理基礎數據應用系統支持基礎數據管理和應用。
二、積極借鑒兄弟區(縣)社會化服務網格化管理。
在網格化方面,北京市東城區和朝陽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顯示出精細化網格化管理的優勢。
東城區作為北京網格化管理的鼻祖,建立了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新模式和框架體系,包括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中心、街道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分中心、社區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工作站“三級平臺”和區、街、社區、網格“四級管理”體系,提出了建設服務體系、信息網絡體系、組織指揮體系、穩定防控體系、應急處置體系和評估體系。東城區在綜合考慮“人、地、事、物、組織”的基礎上,將17個街道、205個社區劃分為589個社會管理網格,每個社區平均劃分為2至5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七支力量”,即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協警、網格監督員、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司法工作者、網格消防員。建立了基礎信息數據庫,實現了“人入戶、戶入戶、房入格、格入圖”的工作目標,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作為創新,朝陽區“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建立了垂直獨立的監管體系和監督指揮分離、相互制約的“兩軸”工作機制,組建了33個網格監督員隊伍和壹支1478的監督員隊伍,全部獨立於街道、鄉鎮,歸朝陽區城管監察中心垂直管理。督查工作直接向朝陽區委、區政府負責。它只負責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管理問題的監督、發現和評估。城管指揮中心設在朝陽區城管大隊,負責案件的指揮調度。
“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有三個主要特點。壹是監管範圍廣,包括區委區政府各職能部門,街道、鎮、社會單位。監督內容包括10個方面,其中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綜治維穩、安全生產已納入計劃,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經濟動態、法律司法、黨建工作納入計劃。對於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等專業監管由相關執法部門充分授權,主管負責簡單內容的監管。二是監督機制順暢。在工作機制上,建立了直接向區委區政府負責的垂直監管體系。督導組完全獨立,與管理、執法部門、街道、鄉鎮沒有利益關系,保證了督導發現問題的客觀性和全面性,使區委區政府能夠全面、定量地掌握區域情況並做出決策。另外,監管在上面,管理和執法在下面。監管的權力掌握在區級,管理和執法的權力主要集中在街道和鄉鎮。監督工作主要是向下進行,監督有力有效。以治理突出* * *性,把部分城市管理責任還給社會和個人,達到政府和社會* * *以治理的局面。形成信用評價結果並在壹定範圍內公示,加強和引導社會單位和個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參與城市管理。
對於兄弟區(縣)的有益經驗,海澱區積極借鑒,充分利用網絡地圖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探索社會化服務管理,是對城市管理網格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海澱區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的思路與對策
海澱區壹般將1社區劃分為1或若幹網格,包括人、地、事、事、組織,實行精細化、信息化、動態化的服務管理,從而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使社會服務管理權力下沈、責任清晰、資源整合、高效,從而更加清晰地把握。
(壹)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1.指導思想。以改革為動力,從海澱實際出發,在網格化城管的基礎上,“96181”中關村熱線和視頻監控資源。建立較為完善的動態量化監督評估和決策支持機制,逐步從城市管理向社會服務管理拓展。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註重提高服務效率和加強前端管理,解決城市管理難題和化解社會矛盾。
2.工作原理。對全區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和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進行統籌考慮、統籌規劃、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規劃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階段性建設重點,充分發揮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對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從各地區、各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部分街道、鄉鎮和社會綜合服務管理試點地區先行開展相關工作。對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進行系統考慮,根據服務管理主體、客體、內容的特點,將成熟的壹項納入壹項,逐步實現全覆蓋。
充分整合人、地、事、事、組織等基礎數據資源,充分連接和享受現有相關業務平臺,最大限度提高政府信息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