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註意力穩定性差,容易因新的刺激而轉移,這是學齡前兒童的共同特點。所以家長要根據這個特點,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註意力的因素,給孩子創造壹個安靜、簡單的物質環境。比如,孩子玩安靜遊戲或看書的地方要遠離過道,避免別人來回走動影響孩子活動;墻面布置不要太花哨;可能吸引孩子註意力的物品,如電視、糖果等,也要放在較遠的位置。
家長也要註意調整自己的言行,適時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比如,當孩子專心做某件事時,不要隨意打擾孩子。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們全神貫註地玩塑料插件或積木。爸爸來問他是否吃飽了。過了壹會兒,奶奶來讓孩子們喝果汁。過了壹會兒,媽媽讓他幫他拿東西。孩子短短幾分鐘的活動被大人打斷了好幾次。時間長了,他們自然無法集中註意力。所以在孩子專心工作的時候,家長最好坐下來做壹些安靜的活動,避免走動打擾孩子。
第二,有規律的生活
孩子的生活節奏,各種活動的長短,都會影響他的註意力。所以家長要註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休息。讓孩子們的生活輕松又充滿活力。不同性質的活動之間的過渡要平和,孩子要做好過渡的準備。
比如孩子在戶外跑來跑去,心跳加快,身體每個細胞都處於興奮狀態。進屋後,孩子很難立即進入安靜的活動,如繪畫或閱讀。壹些父母要求他們的孩子保持安靜,立即集中註意力。這個要求本身就不合理,而且違背了兒童身體器官的運行規律。
要求孩子集中註意力的時間不要太長。研究表明,大班結束時兒童集中註意力的時間約為15分鐘。所以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活動時要註意調整時間,不要強迫孩子整天坐著不動。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孩子自控能力差是註意力容易分散的另壹個重要原因。當壹個新的刺激出現時,成年人可以克制自己不去關註它,但孩子很難做到。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註意力,大人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逐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通過遊戲,將持續註意力的要求轉化為遊戲角色自身的行為規則。
比如和孩子玩壹個“指揮交通”的遊戲,讓孩子扮演交通警察的角色。事先約定好,每班交警站3分鐘,時間到了才能換崗。在遊戲中,註意力持續時間的要求是可以逐步提高的。通過不同的遊戲活動,孩子可以慢慢將遊戲的外在規則內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
有意識地增加幹擾因素,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比如,家長可以偶爾假裝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不經意地把孩子感興趣的玩具、書籍或者糖果放進去。當孩子表現出要放棄目前的活動,選擇新的誘惑時,家長要及時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孩子集中註意力。
第四,培養孩子註意事物的廣度
孩子註意力差的另壹個表現就是不能同時關註多個事物。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設計壹些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註意力廣度。
“猜謎遊戲”
先把汽車、球、鉛筆等物品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觀察幾秒鐘,然後讓他閉上眼睛安靜地拿走幾件物品,再讓他說出少了什麽。這個遊戲要求孩子在觀察時迅速註意到幾個項目,從而鍛煉他們的註意力廣度。
需要註意的事項
家長要註意孩子年齡和個體的差異,呈現的物品數量、帶走的物品數量和觀察時間長短要適當。對於大壹點的孩子,可以呈現更多的項目,觀察時間可以短壹些。
第五,激發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和需求。
興趣和需要是兒童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是直接影響兒童註意力的情感系統。為了保持孩子對壹項活動的持續興趣,家長要註意活動內容的難度要適合孩子的水平,讓孩子在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同時感受到壹定的挑戰。
如果活動內容與孩子之前的經歷無關,孩子沒有足夠的經驗準備和能力準備,活動的任務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即使形式生動有趣,也不會引起他們的註意;如果任務太難,對孩子來說沒有挑戰性,孩子也不會感興趣,無法集中註意力。
六、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
註意力服務於任務。任務越清晰,完成任務的欲望就越迫切,註意力就越集中持久。要讓孩子的註意力持久,大人不要強迫他做任何事,而是要讓他知道為什麽要做,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欲望。
所以,在活動之前,家長要幫助孩子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動過程中,家長要及時提醒孩子,讓孩子的註意力始終指向某個方向。
比如父母和孩子種壹顆豆子,放在窗臺上。在最初的幾天,孩子們可能經常出於好奇來看壹看。但是時間長了,興趣就趨於淡化,自然就不會來參觀了。
如果父母能在種豆子前對孩子說:“這豆子很快就會長出長長的綠葉。如果妳看到它發芽了,馬上過來告訴妳媽媽。”這樣就給了孩子壹個任務。為了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他必須時刻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