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要賣掉妳的老基地?

為什麽要賣掉妳的老基地?

經濟學講投資,這個詞後來被應用到各個領域,比如“政治投資”、“感情投資”、“教育投資”。其實什麽是投資?這是壹種冒險的行為,換句話說,這幾乎是壹種賭博行為。不同的是,賭博是壹種高風險、不確定盈利概率的行為,而投資是壹種有預期、有目的、有壹定盈利概率的行為。

既然是投資,就需要壹定的投入,有時候,需要大量的投入,看起來有點舍本逐末,孤註壹擲。壹旦達到這種程度,就和賭博沒什麽區別了,因為這是壹種不給妳留退路的投資。妳只能成功,但不允許失敗。如果妳失敗了,妳會失去妳的家庭,甚至妳的家人。春秋戰國時期的“田代齊”事件,是田氏家族出賣舊族以換取君主地位的壹次賭博式投資。

齊最初被分配到周朝英雄姜尚之的封建城市,就是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為周朝的崛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周武王封於營丘(山東臨淄北),同題。是博古人的故鄉,是壹支龐大的反周勢力。武王請他照顧這裏的博古人。他的邊疆東至海邊,西至黃河,南至穆棱(山東沂水縣北),北至無棣(山東無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東夷的重要力量,周王還授予他征服不服從王室的侯波的權力。齊國是壹個大國,在諸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姜的時候,“九督定天下”已經成為公認的霸主,而且非常流行。

春秋末期,霸權局面告壹段落,中國逐漸進入壹個新的時期,即七俠爭霸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有壹百多個諸侯國,但經過不斷兼並,小國逐漸被消滅。戰國之初,只有二十國左右,其中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被譽為“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時期的舊國,而漢、趙、魏則是通過瓜分晉國而形成的。此時,齊和姜的同僚也受到排擠,逐漸被田博士所控制。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兒子被任命為龔正,這是田琛在齊國立足的開始。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田氏家族與內務府的關系非常密切(春秋時期各國君主稱之為“公”或“侯”,故其家族稱之為“內務府”)。後來,由於齊國奴隸和平民普遍反對奴隸主和公職的鬥爭,舊制度的崩潰和公職的消亡成為必然趨勢。田適應了形勢的發展,離開了辦公室。代表新興勢力的田家,用送人情的手段,以“公職”為民請命。但齊國舊勢力不願退出歷史舞臺,以田為首的新生勢力不得不以暴力手段向舊勢力發起猛烈攻擊,於是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

公元前545年,田灣的第四子孫,與包家、欒家、高家聯合起來,消滅了國內的大清家族。後來,田和鮑消滅了欒和高二。田繼續取悅公眾和中國人民。他規定,那些身為貴族的兒子和公孫,如果沒有固定的“祿”,就分壹些封地給他們維持生活;如果有貧窮和喪偶的中國人,我們應該給他們食物,從而獲得公眾和中國人的支持。

到了齊景公,官職腐敗,剝削沈重。田的兒子采取了壹些有效的措施來贏得民心。他用大桶借出,用小桶回收,於是“齊誌敏如流水還之”,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公棄其民而歸田”。田諾的兒子與齊國貴族惠子和高發生了嚴重的矛盾。郭、高二當道,田表面上壹心撲在齊桓公身上,是“作偽之人,使國高”。暗中組織力量推翻郭、高二。公元前489年,死,郭、高二立公子茶為國君。田忌發動政變,趕走了郭和高二,立另壹個兒子為國君。田忌自立門戶,掌握齊國政權。

同時,田還實行了壹套“山如市,不加山,魚鹽蚌魚,不加海”的政策,是薄利多銷,賺取財富的手段,造成了“民富則還”。田由此獲得的財富,為他從事“厚贈少收”提供了保障。果然,田的“統壹思想”,大批人逃到了田的門下。然而,從人民手中收回的“公職”已逐漸被撤離。

投資是壹種有風險的行為,換句話說,幾乎是壹種賭博行為。不同的是,賭博是壹種風險高、收益概率不確定的行為,而投資是壹種預期的、有目的的、收益概率確定的行為。

田忌死後,其子田恒(田昌)立田忌為相。田成子繼續執行田諾子制定的政策,用“大打出去,小打進來”的方法爭取人民。田秘密地實行了爭取人民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時流行壹句民間的桑松:“差不多是摘的事,歸田成子了。”田的做法,如果只是爭取民心,而不具備壹定的政治軍事實力,最後只能竹籃打水壹場空。所以這種在小打小鬧中補貼平民百姓的方式,就是在拼錢,用自己的錢積累政治資源。這種做法是壹種投機性很大的賭博。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在人民的支持下,他用武力打敗了齊的親信,逮捕他後逃跑,後來被殺。許多強大的貴族也在這場鬥爭中被鏟除,田建立了另壹個,以進壹步控制政權,屠殺殘余的舊貴族勢力。後來,他任用田氏兄弟及親屬在行醫,並擴大了自己的封地。田成子通過“養公益民”的政策,使民心產生欲望,使齊國君主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國務大臣田和把齊國君主齊康公流放到大海,只留下壹座城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事實上的君主。

公元前386年,石舟冊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死,他在齊國的統治結束,齊國完全由田統治。歷史上稱之為“田氏代齊”,因為只有君主改姓,國名不變,所以戰國時期的齊國常被稱為“田齊”。田和齊之間的博弈可以用下面的矩陣來表示:

這裏的數字不是比值,而是收益值,6是最大值,即田只要投入1個收益值,就會得到6的最大收益值,其中6代表齊的最高冪。

在漢朝、唐朝、明朝,有壹些歷史現象,就是在最弱的皇帝統治末期,還是孩子或者未成年的小皇帝登上皇位,而壹些出身外戚或者宦官的權臣,像木偶壹樣在背後控制著國家大事,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皇帝。

事實上,無論外戚還是宦官,這些有權有勢的大臣都是依靠他們與皇帝的特殊關系——裙帶關系,來主導政局的前臺。而權臣大多只是停留在控制朝政滿足個人權欲的階段,很少有人想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因為他們知道,壹旦走上前臺,他們就不再是藏虎,而是大眾眼中的國賊。

投機者再厲害,也只是在沒有名義主權或領導權的幕後指揮下,處於實際主導地位;皇權作為他們手中的籌碼,無論多麽弱小無知,也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當實際主權中的權臣控制名義主權中的皇帝時,處於進攻地位,有意進取;而如果他們同時也擁有名義上的主權,他們就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名義而采取守勢。但是,對於老虎來說,他們並不具備以統治的名義自衛的條件。壹旦情況有變,後果不堪設想。

歷代投機者中,正巧有人想以權臣的姿態挑戰法律,成為龍椅上的真命天子。這個人就是西漢末年的妃子王莽。

王莽家族是西漢末年的壹個大家族,世代與朝廷關系密切。他姑姑成了皇後,後來皇帝死了,他姑姑成了皇太後,在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王莽看到自己的家庭很強大,自己的姑姑在朝鮮有靠山,就想依靠這些勢力為自己服務,成為壹個君臨天下的皇帝。

王莽本人是個讀了不少詩的人,所以難免有壹些理想主義的成分,做事魯莽,以為既然家裏有這樣的實力,就壹定能成功。這種對進退的無知導致了他後來的失敗。

王莽在自己家族的幫助下,成了朝中大司馬,職位已經是很重要的人物了。但他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地位謀取更大的政治資本,直到篡奪王位。碰巧,當時的政治形勢對他非常有利。皇帝無能,大臣腐敗,滿清沒有凝聚力。他可以擴大他的權力,扭轉漢朝局面。

作為投機者的權臣和作為賭註的皇權的區別,不僅在於實力和主被動的姿態,還在於名義上的區別。所以,作為真正有實力的投機者,要避免追求虛名。假名是權臣的禁忌。曹操曾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貪壹個虛名,惹來真禍。”

他先是選了壹個九歲的孩子當皇帝,自己作為輔政大臣發號施令。就連他的姑姑太皇太後也被他騙了,以為他是壹個壹心為漢室的賢臣。王莽借助自己的權力,以違反國家法律為借口,罷免了多名大臣。其實在當時,官場腐敗是眾所周知的現象,所謂的觸犯國家法律的懲罰,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借口。其實王莽及其黨羽沒有觸犯國法嗎?在他的欺詐下,很多大臣被降職,有的大臣心灰意冷,辭職回家了。王莽還宣稱,通過自己的治理,國家法令嚴明,官員清廉。與此同時,王莽作出了謙恭有禮的姿態,壹時贏得了“克己奉公”的美譽。

接下來,王莽指派手下在各地偽造怪象,接連獻上各種“吉祥”的動物和巖石植物,並派人在社會上制造王莽的道德,這應該是皇帝的民意。

此時,王莽仍在幕後,像壹只蓄勢待發的老虎,虎視眈眈著皇帝的寶座。

小皇帝有機會立皇後時,就指示百官為皇帝挑選皇後人選。排除其他女性,只留下自己的女兒作為女王候選人,沒有競爭對手。這樣,王莽除了輔政大臣之外,還多了壹個沈重的國家身份。這為他篡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即使皇帝成年,他也可以作為君主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

但有壹點王莽沒算進去,就是小皇帝長大後,開始討厭他,成年後想殺了他。當他得知小皇帝的願望時,他非常生氣。他命人用毒酒毒死了小皇帝,做了壹個新生的孩子皇帝。

又立了壹個小皇帝後,王莽還是怕孩子長大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於是加緊了篡位的準備。最後,他命群臣上表,勸漢獻帝退位,讓王莽順應天意做皇帝。經過精心安排,他按照“天”的旨意——其實是他自己偽造的——接受了漢朝小皇帝的禪讓,自稱“新”,穿上黃袍,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

王莽當了皇帝,也失去了皇權背後的外戚身份。他從黑暗走向光明,讓所有人大吃壹驚。人們終於知道了他篡位的野心,被他蒙蔽過的人也激烈反對他,使他頒布的法律難以實施。漢朝皇室因為國家易主而對他恨之入骨,到處組織軍隊,準備武裝反抗他的統治。

王莽稱帝十余年後,農民起義的火焰終於燃起,成為全社會各種勢力反對王莽的導火索。當時天下大亂,各路人馬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王莽自己也在絕望中被殺。

王莽壹生追求權力,卻始終不明白,作為壹個沒有法名的大國領袖,他不可能輕易拋棄手中可用的政治籌碼,直奔前臺成為最高統治者。他的理想主義使他完美,僅僅擁有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是不夠的。他也想把名義上的皇帝地位抓在手裏,但正是這個冒險的行動毀了他。為了更好地理解王莽與西漢皇帝之間的博弈形式,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博弈樹:

中國古代的兵法有壹個基本原則,就是“謀定而後動”。沒有全面的規劃和準備,就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成了瞎招。用什麽樣的策略“動”更重要。有時候妳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因為策略不同,結果也不壹樣。比如袁世凱,他也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國家,擅長長袖善舞。而面對清朝的皇太後,他哭著說,他別無選擇,只能逼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但曹操和曹丕父子對漢武帝采取了刻薄嚴厲的態度,惹來禍端。

改朝換代是件大事。如果決定進行這次行動,無異於拿自己的生命去賭博。這是壹場輸贏的賭博。正所謂“國之美人多,群雄逐鹿。”在進行壹場大賭博時,妳必須在執行自己的計劃的同時做大量的繁文縟節。妳是野心家,是慈善家,讓人放松警惕,壹舉成功。歷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這樣壹個成功的例子。“陳橋兵變”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後周鹹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突然病死。宰相範雎奉命幫助柴榮的小兒子柴宗遜繼位為恭帝。此時恭帝才七歲(五歲),接下來的壹周出現了“疑國”的不穩定局面。壹場由趙匡胤策劃的軍事政變,帝國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殿前接受了檢閱。

次年正月初壹,傳來契丹、北漢出兵南下攻打後周的消息。事實上,這個消息是趙匡胤發出的,其目的是借助“外敵入侵”的假象來調動軍隊,為自己的野心服務。可以想象,如果後周的權臣們能夠仔細分析形勢,準確獲取信息,就能辨別消息的真偽,從而防止兵變。然而,後周的統治大臣範雎認為國家確實面臨著軍事威脅,於是他急忙派趙匡胤帶領軍隊前往北方抵抗。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部離開京城,在開封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過夜,兵變計劃付諸實施。當晚,趙匡胤的壹些親信在士兵中傳播他們的意見,說:“今天,皇帝是年輕和虛弱的,他不能領導政府。誰知道我們是為國效力,破敵?”如果不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再著手北伐。”士兵們的嘩變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桓)及其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指示士兵將壹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即位黃袍披在裝醉剛醒的趙匡胤身上,眾人紛紛向朝廷鞠躬。喊萬歲的聲音幾英裏外都能聽到,於是他們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假裝被迫說:“妳是貪婪和富有的,妳讓我成為天子。妳可以服從我的命令,否則,我當不了主。”支持者都表示“只有生命在傾聽。”趙匡胤公開宣布,回到開封府後,不會被周代的皇太後和小皇帝感到意外,不會被周代的官吏或官員欺負,不會侵占朝鮮的國庫。服從命令的人得到獎勵,違反命令的人受到懲罰。所有的士兵都回答“不”!於是趙匡胤領兵改投李開豐。

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壹場趙匡胤本人並不知情的“被迫”發生的兵變,但如果我們仔細考察線索,就能看出問題所在。問題之壹是趙匡胤當時的立場。柴榮在世時,趙匡胤作為柴榮信任的大將,擔任禁軍大將,最終做到了殿前都督的位置。作為當時的炙手可熱的官員,趙匡胤在當時的權力很大。而且五代的時候,改朝換代都是由控制軍隊的將領來進行,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麽會有契丹和北漢攻打後周的消息,為什麽趙匡胤出征後會出現這樣的兵變?看起來這是壹個偶然事件,但事發地點是陳橋,離首都很近。為什麽士兵在離開首都之前不這麽做?為什麽不在遠離首都,被打壓的危險變小之後再做出這樣的舉動呢?顯然,這是有預謀的,從壹開始就制造遊行期間兵變的假象,並迅速控制中央政府的篡奪。第三,為什麽趙匡胤的親信煽動士兵叛變?他們真的對趙匡胤感到憤怒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為趙匡胤說話,讓趙匡胤本人保持忠臣形象。

通過這樣的分析,趙匡胤的野心家形象暴露無遺,並通過這些偽裝成功地將自己變成了壹個被迫服從軍心、忠於後周政權的慈善家。接下來,就是如何用壹個慈善家的面孔來實施野心家的具體步驟。

當趙匡胤“答應”將士自立,領兵回京時,守禦京師的主要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過去都是趙匡胤的“同盟會兄弟”。當他們得知兵變成功後,打開城門迎接他們。當時,後周開封的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副都督馬步令韓統想帶兵急抗,還沒來得及召集軍隊,就被王在軍校殺死。陳橋兵變的士兵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控制了後周的首都開封。

這時候後周丞相範雎等人才知道自己分不清真假軍情,就急忙派人去忽悠,無奈之下只好帶領數百官員服從。翰林學士顧濤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禪聖旨,宣布周公退位。趙匡胤隨後正式登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後周王朝的權力,並改稱恭帝為鄭王。因被定為後周德軍的藩鎮,設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稱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為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穿黃袍”故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