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拉辛和高乃依在戲劇史上的地位如何?

拉辛和高乃依在戲劇史上的地位如何?

作為古典戲劇的奠基人,拉辛和高乃依的戲劇,尤其是悲劇,體現了17世紀法國封建社會的時代要求和精神面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高乃依的悲劇《希德》清楚地表明,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第壹位,應該贊揚國王是國家利益的最高代表。拉辛的《安德洛瑪刻》也譴責了為壹己私欲而無視國家利益的行為。絕對王權代表了當時混亂的秩序,因此,支持符合資產階級要求的王權是古典主義者的必然選擇。

理性是資產階級利益和願望的思想和理論反映。在古典主義產生的時代,國家的統壹,君權的確立,社會秩序的整頓,法規的建立成為當務之急,迫切需要發揮理性的作用。所以拉辛、高乃依等古典主義者在他們的悲劇創作中不可避免地提倡理性,提倡克制個人的情欲。高乃依的《希德》和拉辛的《安德洛瑪刻》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強調理性的重要性。

拉辛和高乃依的悲劇註重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壹,在語言上都有莊重典雅的風格。席德獲得“像席德壹樣美麗”的贊譽,不僅僅是指劇本的內容,更是指其語言美得令人窒息。拉辛的語言也很溫柔,細膩動人,代表了古典主義的優雅。

就美學風格而言,拉辛和高乃依的悲劇都具有亞裏斯多德意義上的崇高風格,我們稱之為悲劇作品的靈魂。他們劇作的主題和內容崇高而莊嚴,都主張悲劇要寫“著名的、不尋常的、嚴峻的情節”,寫國王、統帥、聖人、英雄的故事。劇情要精彩,涉及“偉大的國家利益,比愛情更崇高更有力”。顯然,拉辛和高乃依都忠於這種崇高的美,這成為兩部悲劇的又壹相似之處。

法國人從活著的時候起就喜歡比較拉辛和高乃依,就像中國人喜歡比較李白和杜甫壹樣。的確,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個人環境、所受的教育不同,他們的悲劇風格也大相徑庭。

高乃依經常塑造意誌堅強的理想人物,註重理性的約束,所有矛盾都在劇末圓滿解決,充分顯示了君主專制上升時期的特點。拉辛的悲劇寫在封建帝制盛極而衰,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所以大部分人物都充滿了無法控制的情欲,各種矛盾導致了悲劇的結局。應該說,生活時代的不同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

兩者都強調理性,高乃依從正面贊揚理性,拉辛則從反面解釋非理性行為的後果。高乃依塑造了慷慨、悲歌和正義的英雄形象,而拉辛則致力於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邪惡。高乃依是凱旋的英雄,拉辛是懲罰的殉道者;對高乃依來說,悲劇是壹場勇士的戰鬥,最終帶來壹個美好的結局。對於拉辛來說,悲劇是壹場愛情的冒險,最終以悲劇收場。前者歌頌崇高,後者鞭撻邪惡,但最終都統壹於理性。

就主題而言,高乃依的悲劇以民族的英雄事業為主題,而拉辛的悲劇多以愛情為主題。這壹悲劇主題的不同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高乃依的悲劇反映了1630年後的法國社會生活,內憂外患造就了艱苦卓絕的人物,所以他主要歌頌英雄;拉辛的悲劇反映了1660年後的法國。那時候很長壹段時間是和平的,宮廷貴族過著剝削的生活,談沙龍娛樂,談愛情競爭,所以拉辛的作品反映和揭露了這些現象。

由於對象和主題的不同,他們處理主題和結構的方法也不同。高乃依把悲劇建立在個人愛情和對國家或家庭的義務之間的沖突上,所以需要壹個復雜的情節。拉辛把悲劇建立在個人感情與理智的沖突之上,所以他著重於揭示內心鬥爭和描寫心理狀況。這種差異反映在高乃依的悲劇《錫德》、《賀拉斯》和《西納》以及拉辛的悲劇《安德洛瑪刻》、《費德爾》和《埃斯特爾》中。

高乃依悲劇中復雜的情節不容易嚴格遵守“三統壹”,而拉辛相對簡單的情節更容易符合“三統壹”。所以拉辛的《安德洛瑪刻》完全符合地點、時間、情節的“三統壹”法則。

它被稱為第壹個標準的古典悲劇。高乃依的《希德》雖然是第壹部成功的法國古典悲劇,但卻被批評為不符合“三個統壹”。

拉辛和高乃依這兩位偉大的悲劇作家為17世紀法國古典文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在悲劇創作藝術上的相似性,反映了當時古典主義者適應時代要求的普遍創作取向;然而,它們之間的差異極大地豐富了法國古典悲劇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古典悲劇發展道路上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