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索要調查報告:關於農村土地流轉

索要調查報告:關於農村土地流轉

壹,吉林省土地流轉的現狀

(壹)我省土地流轉的總體水平

農村土地流轉是生產力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農民擁有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參與產業化經營,增加收入。自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我省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規模小、數量少、範圍窄的特點,且多為零星分散的流轉。當前,農業逐漸成為新的投資領域,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再就業人員等紛紛進入農業領域創業發展,擴大了土地流轉需求,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根據對全省19個縣(市)340個村3400戶農民的抽樣調查,2004年人均土地流轉0.29畝,占承包土地面積的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比浙江省低7個百分點左右。在全國處於中下水平。

(二)我省土地流轉的總體特征

1.土地流轉的區域擴張。過去,農村土地流轉主要發生在二三產業相對發達、農民非農就業和收入相對穩定的大中城市郊區。由於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就業機會少,家庭收入高度依賴土地,土地流轉很少發生。近兩年,土地流轉區域從大中城市郊區擴展到大中城市遠郊和農業欠發達地區。

2.土地流轉主體多元化。過去農村土地流轉主要在農民之間進行,參與主體是農民。目前,除了農民,工商企業、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和城市居民都到農村去租地承包土地發展農業。

3.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化。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有轉包(承包方在壹定條件下將承包期內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轉讓給第三方,承包方和發包方仍按原合同履行權利和義務)和轉讓(承包方經發包方同意將承包土地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方)。第三方應當履行相應的土地承包合同的權利和義務。流轉後,原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承包期內自然喪失)和交換(承包方或集體經濟組織為自身需要和方便耕種管理,以其承包的地塊進行交換。互換後,原土地承包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部分仍由原承包方承擔,部分經發包方同意隨互換)、入股(即承包方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農民以股權形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進行招標承包,或出租土地,或直接開發土地, 以及農戶分紅)、租賃(承包農戶將承包土地出租給第三方經營並收取壹定租金)等。 其中,轉包和轉讓是主要方式。

(三)土地流轉引發的糾紛增多。

今年,隨著國家“壹免三補”政策的實施,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各種糾紛增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農民之間的糾紛。近年來,由於耕地產出效益低,個別農民有償轉讓甚至出售土地使用權。現在看到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資訊市場論壇),黨中央出臺優惠政策增加農民收入,比如取消農業稅。已經支付了土地使用權轉讓款的農民現在想要回他們的土地使用權。但承包農戶不願意輕易交出自己耕種多年的土地,產生矛盾糾紛。

2.農民與村委會的糾紛。第壹,過去有些農民因為各種原因把自己的耕地還給村委會後,村委會就把自己的耕地轉包給其他農民耕種。今天這部分棄耕農民去村委會索要自己的耕地,他們又自行管理,由此引發糾紛。第二,承包農村糾紛分兩個層次。第二輪土地承包,農村層面拿出了壹定比例的流動土地。現在這塊地大部分已經承包出去5-20年了。這塊土地原來的合同價格在每公頃1,000元以下,今年農村土地的合同價格在每公頃2000元以上。再加上承包出去的時候不夠開放,導致農民和農村組織的矛盾。

二,土地流轉對農村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

(壹)提高農產品質量

土地流轉可以讓土地流轉給種田的專家,形成規模經營。形成規模經營後,可以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統壹糧食品種。這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增強其競爭力。

(2)節約種糧成本

形成規模化經營後,生產者可以從計劃決策、組織生產、配置農業生產力資源、應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等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合理配置、精確測算。從而實現科學種田,節約成本,提高效益。

(三)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流轉後,促進農民增收有三個方面。首先,轉讓方增加了土地所有權收入。根據對全省1.600農戶的抽樣調查,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收入4.6元,增加1.0元,同比增長27.4%。二是轉讓方可以從事二三產業或外出打工獲得新的收入。第三,受讓方可以形成規模經營,從而增加收入。根據2003年我省土地流轉面積及相關因素的測算,預計2003年土地流轉可帶動勞務輸出,可使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50元。

三、制約我省土地流轉的主要障礙

我省土地流轉工作在全國處於中下水平,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土地流轉的主要障礙如下。

壹些農民不想離開土地

吉林省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年積溫2900度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具有雨熱同季的特點,適合水稻、玉米、大豆的生產。是世界三大玉米帶之壹。農民人均耕地面積5.1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兩倍。它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農業生產規模優勢和。多年來,全省糧食商品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土地是我省農民收入的主要載體。我省農民人均耕地多,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多。2003年,我省農民人均第壹產業純收入為1893元,其中種植業純收入為1583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97元。今年,由於“壹免三補”政策的實施,引發了新壹輪農民種糧熱、承包熱。根據對19個縣(市)380個農戶的抽樣調查,82.6%的農戶希望多承包土地,只有1.3%的農戶希望將土地轉包給他人。可見部分農民對黑土地的依賴程度之深,已經懶得再創業了。

(B)壹些農民發現外出很困難

很多農民很想出去,但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不能出去。

1.禁止進入。壹是我省農村勞動力不僅文化程度低(文盲占5.7%,小學初中占89%,高中中專僅占5%,大專及以上僅占0.3%),而且技能匱乏(只有19%的農民工接受過系統的職業培訓,而發達省份有的達到40%以上)。我沒有壹技之長,出去不知道幹什麽,找不到工作,也沒有辦法致富。第二,即使我有技能,由於缺乏就業信息,我也不知道去哪裏找工作。

2.農民工再就業環境不理想。壹是前幾年農民工工資沒有保障。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比比皆是。二是轉移農民工的成本太高。比如孩子上學的費用特別高,很多農民害怕,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3.農民外出務工的組織化程度低。吉林省農民外出主要靠自己和親友介紹,占全部外出務工人員的92.1%,通過政府組織和市場中介外出的僅占6.9%。流量模式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壹些地方政府認為勞務輸出是富民而不是富縣的事情,往往只註重資金回報的效果,而很少對以勞務輸出為主尋求就業機會的農民給予積極有效的服務,甚至沒有把組織農民勞務輸出納入政府的重要職能。

(3)其他原因

1.農民的土地小而分散。承包家庭經營時,為了公平,同壹等級的地塊按總戶數平分,使得農戶所有的地塊都很小很分散。有的分成壹兩個脊。這影響了轉移農戶擴大規模經營的積極性。如果流轉土地的農民和流轉土地的農民有聯系,流轉就會特別容易。

2.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和監管體系尚未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仍主要由農民自發和私下進行,大部分地方仍處於自然流轉狀態。壹些基層幹部對土地流轉認識不夠。他們認為土地承包期延長了30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屬於承包人個人經營。他們對流轉不過問,也不引導和規範,導致土地流轉行為無人監管,流轉無爭議,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留下諸多弊端和隱患,成為影響當地農村穩定的因素。

以上是我省土地流轉水平低的直接或間接原因。其實根本原因是我省經濟總量小,特別是工業化水平低,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低。

四、進壹步推進我省土地流轉工作。

(壹)基層政府為土地流轉服務成為重要職能。

壹是加強農村土地流轉調查研究,掌握農村土地流轉動態,掌握承包關系中農村土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二是引導簽訂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對於已經形成穩定流通關系的,要督促雙方訂立流通合同。第三,鄉鎮農業和經濟部門要建立和管理農村土地流轉檔案。四是及時調整處理土地流轉糾紛。

(二)加強管理,規範流通秩序。

1.加強對土地出讓方的管理。第壹,加強農民自發的土地流轉管理。農民自願以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租賃等形式流轉承包土地。,並應簽訂書面流轉協議,報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機關備案。土地出讓稅費繳納方式應在出讓協議中明確。其次,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行政組織參與土地流轉的行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行政組織不得以任何名義強制農民流轉土地,也不得阻撓農民自願合理流轉土地經營承包權。第三,農民也可以委托中介組織流轉土地。委托流轉應當簽訂委托流轉協議,並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機關備案。

2.加強對土地出讓方的管理。首先,農村土地流轉期限不得超過農民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出讓期限屆滿後,經雙方協商可以續簽土地出讓協議。為防止土地投機,受讓方不得轉讓已流轉的農村土地。其次,引導和監督工商企業選擇適當的方式發展農業。但工商企業進入農業,要註意不侵害農民利益,要有利於保護和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政府應鼓勵他們采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的方式,帶動農民發展農業產業化。第三,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組織形式。農民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新時期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關系,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克服農業家庭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有效形式,應予以密切關註和積極引導。

(三)積極創造土地流轉條件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取決於農村經濟特別是二三產業的發展,不能單靠農民自發進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首先,剩余勞動力的組織、轉移和培訓應納入政府的重要職能。加快剩余勞動力的組織轉移和培訓,建立勞動力就業發布制度。二是加快農村經營體制和組織制度創新,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第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為土地流轉後的農民創造足夠的就業空間;第四,深化改革,從制度上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集中力量建設小城鎮;逐步建立土地流轉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加快實施全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農民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土地作為唯壹社會保障的現象,轉變為依靠基金式的社會保險和保障。通過這些綜合措施,農民可以願意出去,也可以出去,從而為土地流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