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輔導和咨詢是“親戚”嗎?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

輔導和咨詢是“親戚”嗎?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

最近有個朋友推薦了壹本書,叫《焦點解決的短程心理咨詢實踐》。名字有點別扭,感覺像壹本枯燥的心理咨詢操作手冊,壹點都不性感。直到有壹天,我隨便翻了壹頁,三個小時就壹氣呵成看完了七萬五千字。看完之後,感覺大腦知識網絡中壹些堵塞的地方被洗掉了,有壹種很順暢的感覺。

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理由是裏面提到的方法和教練很像。其實這也是我壹直在思考的問題。如果把大腦中堵塞的地方用文字表達出來,那就是:

教練,作為壹門年輕而有生命力的技術,它起源於哪裏?

教練和心理咨詢的區別和* * *在哪裏?兩者能融合嗎?

如何從心理學中汲取營養,讓教練發揮更大的作用?

看完這本書,我找到了壹些答案。

接下來我就用簡潔的語言來談談本書中提到的心理咨詢方法和教練的異同。

“聚焦解決短程咨詢”的英文單詞是聚焦解決的短期咨詢,或簡稱為SFBC。根據我的理解,這種方法有兩個特點,壹是咨詢的次數比較少(壹般在20次以內),二是以解決問題為主。

為什麽次數少了?短途咨詢除了省錢省時,更強調培養壹個人內心的積極力量。其意義在於,心理咨詢師為來訪者提供幫助,讓來訪者以最快的速度減輕不適,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鼓勵來訪者在沒有心理咨詢師幫助的情況下也能很好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所以,短距離的含義並不是字面上的“短”,而是咨詢師盡力以最少的咨詢次數,最短的時間,有效地幫助來訪者解決他們的問題,讓他們不再需要咨詢。

如何專註於解決問題?這種方法的核心是讓來訪者選擇咨詢的對象,並肯定來訪者自己有能力和資源去改變(很像輔導?!),因此,這種方法強調幫助來訪者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朝著既定的變革目標積極行動,而不註重對問題的分析和探索。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SFBC和教練有以下特點:

1.“看人”

彌爾頓是如何看待SFBC的概念和發展的?埃裏克森的影響力很大,教練也是。其理念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大看人”(引自中冶吳勇毅導師課件)。

人的偉大是什麽?就是看到來訪者身上積極的東西,相信他們有內在的資源和改變的能力。

埃裏克森認為,追求來訪者問題的根本原因不會幫助他們改變。與其討論來訪者為什麽會陷入困境,不如引導TA如何走出困境。在埃裏克森看來,來訪者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問題是壹種個人的“心理機制”,可以用來轉化為治愈的能力。因此,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負債”,它可以變成變化了的“資產”。

SFBC和教練都持有相同的信念,即訪問者呈現的所有信息都是資源,包括個人內部資源(如優勢、特質、能力等。)和外部資源(如人際網絡、社會支持、成功經驗等。).甚至壹些看似無意義或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如果認真思考並積極利用,也會成為壹個人的財富。

例如,壹個敏感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外部信息,從而產生情緒波動。但是敏感就壹定是不好的特質嗎?換個角度說,所謂的“敏感”,其實是比壹般人有更強的感知世界的能力。他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愛,並向他人表現出微妙的感情。根據SFBC和教練的說法,這是妳與生俱來的財富,而顧問/教練就是幫助妳發現這種財富。

SFBC的核心哲學是關註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在這壹哲學的基礎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是,SFBC的咨詢師將來訪者視為健康的人,而不是功能障礙的人或病人。這個觀點與教練不謀而合。教練的原則之壹是人就是人。作為教練,我們應該關註學員的優勢和長處,並鼓勵和支持他們尋找和創造自己的資源。這個觀念也和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壹致,即相信人類有健康的自我力量。

關註現在和未來

與壹些心理咨詢學校不同,SFBC不會花很多時間討論問題的原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忽略了問題的存在,或者不允許訪問者描述問題。而是在與來訪者簡單討論和了解問題後,引導來訪者認識到問題發生在過去,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存在於現在和未來,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同樣,教練關註現在和未來。教練會引導被教練者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關註“妳想要什麽”和“妳會采取什麽行動去實現它”。教練會讓被教練者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建立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並采取行動壹步步實現。

當然,對於壹些來訪者來說,找到問題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追根溯源,因為有些問題即使找到了原因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更何況有些問題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因此,SFBC和教練都認為,與其專註於過去不可改變的事實,不如專註於妳現在能做什麽和妳未來想要什麽。這將增強來訪者的信心和能力,使他們在未來沒有顧問/教練的幫助下,仍能對生活有樂觀的展望和積極的行動。

3.註意積極的行動

SFBC和教練都重視來訪者的積極作用,認為來訪者的變化發生在“兩次會議之間”。在《焦點解決方案短距離咨詢實踐》壹書中,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讓行動發生。

1)開發目標導向圖

目標導向地圖是“思維導圖”,是壹個人把自己帶到目的地而形成的想象地圖。通過回憶和加強過去的經驗,他創造了壹套未來如何行動的想法,最終目標是使來訪者培養壹些克服困難的有用習慣。

根據教練的說法,這是視覺化的過程。教練經常問的壹個問題是:“當妳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妳會看到什麽,聽到什麽,感受到什麽?”?當妳成為這樣的人,會對身邊的人產生什麽樣的影響?“當我們把自己抽離出來,像看電影壹樣看到自己想要的畫面時,目標的畫面會更加清晰可見,我們實現目標的內在動力也會更加強烈。

2)作業

對於SFBC咨詢師來說,同意來訪者做功課是非常重要的。作業是要求來訪者在兩次會議之間做壹些不同的事情。這些東西可以是積極的思考,有效的行動,觀察異常的發生,或者觀察自然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只是在咨詢室,會談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為了使談話的效果持久,必須延長到診室外的時間。

在這壹點上,教練也強調教練後的行動。MCC吳勇毅創立的CDCA過程(連接、發現、選擇、行動)的最後壹步是行動。當輔導過程有效時,被輔導者自然會有進行下壹步的欲望。所以通常在教練的最後5-10分鐘,教練會和被教練者討論下壹步的行動計劃。

3)預見可能的障礙

SFBC和教練都將在采取行動之前,與來訪者/學員壹起預測在改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或障礙,並討論如何消除這些障礙。這種“未雨綢繆”可以幫助他們提前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增強成功的可能性。例如:

“這個計劃看起來不錯。如果事情不那麽順利,妳覺得可能會遇到什麽困難?妳會怎麽處理?”

“如果妳還像過去壹樣懶壹點,什麽能讓妳堅持下去?”

4.* *的具體技術方面

1)聽著

SFBC和教練都非常重視深度傾聽,因為只有在傾聽的基礎上,咨詢師/教練才能了解來訪者/教練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感受,走進他們的世界,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

怎麽聽?淺聽會把聚光燈打在自己身上,聽別人說話時,心裏會有各種聯想或判斷。深度傾聽會把聚光燈轉移到對方身上,暫時忘記“自我”,全心全意地傾聽和感受對方的話語和感受。很多時候,正是那些細微的語氣,反映了對方的真實想法。

2)彈性應用

SFBC和教練都重視技術的靈活應用,都有自己的標準化流程,但由於咨詢/教練是壹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他們不能完全按照“劇本”來執行。如果只是按照流程提問,那麽咨詢師/教練和機器人沒什麽區別,兩者的魅力都在於“與人共舞”。舞蹈是流暢多變的。舞者隨著彼此的腳步起舞,同時保持著靈魂與肉體的聯系。

3)不要給予過多的指導和建議。

SFBC和教練都充分相信來訪者/被輔導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資源,會鼓勵和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內在力量,支持他們制定自己的改變行動計劃,所以不會給予過多的指導和建議。

我個人覺得這是壹個比較難的部分。在教練的實踐中,我們往往不自覺地從“教練”的角色轉變為“顧問”的角色,不自覺地成為專家,告訴被教練妳應該怎麽做。無論是SFBC顧問還是教練,妳都要記住,對方才是妳自身問題的專家,妳要控制住“出謀劃策”的沖動。(補充壹下,教練也不是絕對不能給建議。在與被輔導者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如果對方想得到壹些建議,可以通過教練+咨詢師的方式幫助被輔導者。)

4)度量化問題

SFBC的“尺碼技術”和教練的“量化問題”是同樣的提問方式。比如:“10是達到目的,1是最壞的事。妳現在在哪裏?”“從1到10,10是滿分。妳能給妳現在的情緒狀態打幾分?”

量化可以讓來訪者/被輔導者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進步,把抽象的、感性的東西量化,使之具體化。這種問題經常在制定行動計劃時使用,比如:“如果從2開始邁出壹小步就能讓妳達到3的位置,妳能做什麽?”

以上是我總結的SFBC和執教的四點相似之處。此外,我認為他們之間有壹些不同之處。例如,SFBC專註於“解決問題”,這是針對來訪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壹些具體問題的咨詢。輔導重在“目標實現”,就是幫助被輔導者達到他想要達到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能包括完成壹項學習計劃、通過某項資格考試、夫妻關系更好、時間/精力管理更有效等等。因此,與SFBC的短距離不同,教練是壹個持續的過程,通常每個周期至少12次(有些教練過程會持續很多年)。

以上是我看了《焦點解決方案的短距離咨詢實踐》這本書後的拙見。如有措辭不準確之處,請專業人士指教,也期待與誌同道合的朋友深入探討。

參考書:

焦點解決方案短距離會診的實踐

授權和有效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