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沈陽簡介

沈陽簡介

沈陽概況

地理資源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東經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之間,北緯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間。東西長115km,南北長205km。沈陽市土地總面積12980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185平方公裏。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於遼東丘陵的延伸。西部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自東向西緩慢傾斜。全市最高海拔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5.3米,遼中縣於家坊鎮。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心。背靠長白山腳下,面向渤海之濱,她是遼東半島的腹地。以沈陽為中心的150km半徑範圍內,有鞍山、撫順、本溪、阜新、盤錦、丹東、遼陽、鐵嶺,是我國著名的鋼都、煤都、煤鐵城、煤電城、石油城、輕紡城、糧煤基地。這些資源豐富、實力雄厚的遼寧中部工業城市,形成了世界罕見的城市群。連接世界主要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的營口新港、錦州港,距離沈陽都不超過400公裏。

氣候特征

沈陽屬於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溫和降水的年分布從南到東北、從東南到西北遞減。全年四季分明,1999年極端最高氣溫35.2℃,極端最低氣溫-24.9℃。1999年平均氣溫在7.8-9.0℃之間,康平縣最低,東陵區最高。年平均8.6℃,比1998低0.63℃。沈陽的冬天漫長;春天升溫快,陽光充足;夏季炎熱多雨,空氣潮濕,秋季短暫,天高雲淡,涼爽宜人。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的變化,沈陽的平均氣溫也在上升。對於遊客來說,每年4月到10是黃金季節。住在沈陽或者外地來沈陽的遊客,壹般都是穿冬棉夏單。春秋兩季可以穿毛衣毛衣,夏天可以穿單衣。

市轄九區壹市三縣:有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五個城區;東陵、於洪、蘇家屯、新城子郊區;新民有1個縣級市,遼中、康平、法庫3個縣。全市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裏。沈陽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地。除漢族外,還有32個少數民族居住在這裏,包括滿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和蒙古族。1998年末,全市總人口674.9萬人,其中市區480萬人。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流經境內。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大,四季分明。

歷史淵源

沈陽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渾河(古稱神水)以北而得名。據新樂遺址考證,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居住。戰國時屬燕國遼東郡;西漢時,這裏建有後塍、高縣、遼陽、王萍等縣。遼金時設深州;元朝改名沈陽路;沈陽微是明朝設立的。沈陽素有“壹次發祥地,兩代帝都”之稱。1625年,清帝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都城遷至此,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軍入京定都後,以盛京為都城。沈陽故宮,清初皇宮所在地,是中國僅存的兩座完整的皇宮建築之壹。奉天府成立於1657。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沈陽。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作為重工業基地,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八五”以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從65438年到099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94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壹、二、三產業分別增加65億元、4654.38+0億元和46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5.438+065.438+0.8%、65.438+065.438+0%和9.8%。地區財政收入完成558654.38億元,按可比直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85%;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長20.6%。目前,沈陽經濟出現了四個明顯變化:壹是經濟結構優化。農村經濟、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改變了沈陽單壹的重工業結構。二是經濟質量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3億元,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1/3的固定資產投資、2/3的技術改造投資和45%的出口創匯都來自外商投資企業。第四,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快改革和脫困步伐。全市工業總產值65,438+0,365,438+0億元,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轉換機制和與外資嫁接改造,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1998年末,世界銀行評選出41個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中國的北京、上海、沈陽位列其中。

發展優勢

沈陽作為老工業基地和東北中心城市,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三大難得的優勢。第壹,地理位置優勢。連接世界主要港口的大連港,正在建設中的營口新港、錦州港距離沈陽僅400公裏,這就決定了沈陽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重要地位。以沈陽為中心的150 km半徑範圍內,集中了8個以基礎產業和加工業為主的大城市,形成了資源豐富、結構互補性強、技術關聯度高、世界知名的遼中工業城市群;沈陽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機場、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和最高等級的公路網,是東北地區不可替代的交通樞紐。沈陽作為區域性中心市場,對周邊城市乃至全國都有很強的吸納、輻射和帶動作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備的鐵路公路網,眾多的全國和區域市場,使沈陽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散地,正逐步成為區域性的商貿、科技、交通、旅遊、信息、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規模優勢。沈陽擁有強大的資產存量,形成了較大的城市規模。目前,資產存量已達6543.8+0000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沈陽的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第五。沈陽作為工業大市,不僅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工業體系,還出現了東北輸變電集團、東藥集團、機床集團、沈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壹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龐大的資產存量、相對完整的產業門類和城市規模是沈陽振興的基礎條件。第三是科技和人才優勢。沈陽科研機構和高校數量多,水平高,人才豐富,實力強。以電子信息、自動化、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初步形成,湧現出和光集團、東軟集團等壹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和人才優勢為沈陽的振興提供了關鍵條件。

發展目標

沈陽市委市政府從這些市場基本情況出發,帶領全市人民放眼21世紀,精心規劃城市發展,提出了“135”(壹年起好步,三年樹好形象,五年上臺階)的發展目標。即從65438年到0998年,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塑造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為下壹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九五”計劃全面實現,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融合程度明顯提高,經濟結構的適應性進壹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65438+。在關系沈陽振興的主要方面樹立全新形象,樹立農業新形象,以工業化、現代化為目標加快推進“壹帶四區”建設,糧食總產量保持在325萬噸左右,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水平進壹步提高。工業樹立新形象,瞄準三年改革和國企脫困,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基本形成,產值和利潤占全市60%以上;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覆蓋80%;科技含量進壹步提高,高新技術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絕大多數大中型國企基本脫困,虧損控制在15%以下。第三產業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區域中心為目標,樹立新形象、調整結構、擴大規模,使其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1%,區域性商業、金融、旅遊、信息中心進壹步建立。樹立城市建設新形象,以提高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為目標,實施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進壹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樹立城鄉文明新形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形成有利於改革發展穩定的精神力量、輿論氛圍、道德規範和法制環境,步入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衛生城市行列,成為環境優美、管理有序、服務優良、文化繁榮、風氣良好的全國文明城市。黨政機關和幹部要樹立新形象,以廉潔、高效、精幹為目標,全面加強黨政機關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使他們在全市兩個文明建設中表現出更高的組織領導水平和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到2002年,實現全市經濟實力、科技、城鄉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提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

發展戰略

1999是沈陽實現“135”發展目標的關鍵壹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做好八項工作:壹是堅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努力保持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第二,堅持改革總索大局,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第三,堅持“開放促四”(以開放促改革、促結構、促轉型、促發展),進壹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第四,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科學技術作為第壹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才智力的開發。第五,城市建設和管理並重,進壹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第六,堅持穩定第壹的思想,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七,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第八,堅持抓好領導班子建設,進壹步提高領導水平。十個方面取得較大進展:(1)“壹帶四區”規劃建設的園區、市場初具規模,形成了完整的商貿、工農業、種植養殖相結合的農業產業化體系。(2)培育和發展壹大批名牌產品,提高成套設備和產品水平。(3)重點建設10大市場,加快發展信息產業、旅遊、房地產二級市場,爭取更多國內外金融企業在沈陽設立分支機構。(4)重點企業集團要加快資產重組和低成本擴張,實現與國際優秀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對接。(五)鼓勵民營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制。(6)推進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主導產品合資合作達到70%;積極引導外資重點投向農業、國有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型基礎設施和國家逐步放寬限制的部分服務領域。確保實際利用外資6543.8+0億美元,出口創匯7.35億美元。(7)推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做好科技與經濟對接的組織協調工作,促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聯合,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八)加快實施50個重點建設項目,抓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0)做好10精神文明建設實事,提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整體水平,實現首批進入全國文明城市。

展望未來

沈陽曾經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輝煌和悠久,曾經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榮耀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為前進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壹個現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正激勵著670萬人民奮進、走向世界、開拓未來!